余玮
雷锋出生在湖南望城一户贫苦农民家里,年仅7岁便沦为孤儿。解放后,乡政府的党支书供他免费读书。后来,他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再后来县委派雷锋学开拖拉机。之后,他到鞍钢,到部队,并于196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幼年经历了苦难与厄运重创的雷锋,对于共产党、对于毛泽东抱有深厚的感恩情结,他说:“党和毛主席救了我的命,是我慈祥的母亲,我为党做了些什么?当我想起党的恩情,恨不得立刻掏出自己的心,当我想起我所经历的一切太平凡的时候,我就时刻准备着,当党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
雷锋一生的最大愿望就是想见毛泽东。他在生前一直以自己是毛泽东的老乡而自豪而骄傲。在走出湖南去鞍钢之前,他曾经专程到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同去的还有他的望城老乡、当年也被招工到鞍钢的张建文。张建文在晚年对于那次韶山之行记忆犹新:“1958年深秋,在远离家乡应招去鞍钢前夕,雷锋提议和同去鞍钢的伙伴先到毛主席的故里韶山,亲身感受一次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回来的路上,雷锋即兴写下了一首《别了,韶山》的短诗。记得其中有两句:‘从此我真正懂得了“神圣”二字,懂得了革命成功来之不易。当时,雷锋还在韶山毛主席故居门前照了一张相,由于雷锋几经辗转,没有留下来。”遗憾的是,雷锋日记对此未曾有过记述,不过,日记里的字里行间跳跃着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热爱与崇敬之情。他在1959年10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昨天我听到一位从北京开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回来的同志作报告。他说,毛主席在北京接见了他们。……当时,我的心高兴得要蹦出来。我想,有一天我能和他一样,见到我日夜想念的毛主席该有多好,多幸福啊!可巧,我在昨天晚上做梦就见到了毛主席……我决心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地学习,顽强地工作……争取实现自己最美好的愿望,真正见到我们最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原沈阳军区宣传干事张峻曾为雷锋拍过223张照片,他生前接受过笔者的专访。雷锋的突然离去,让张峻陷入深深的懊悔和遗憾之中。“直到去世,雷锋都不知道,只差45天,他或许就可以见到毛主席。”张峻这样对我说。
1962年6月上旬,已经调到沈阳军区政治处的张峻听说了一个消息,军区将派雷锋作为代表,出席1962年的国庆节观礼,接受毛泽东的接见。张峻本来有机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雷锋,可是话到嘴边,又忍住了,“怕万一有什么变化,影响他的情绪”。结果没想到仅仅两个月后,这个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年轻人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原来有机会见到毛主席。一时为了稳妥的考虑,成为张峻终生的遗憾。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毛泽东的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學习”,从此,雷锋这个平凡的名字家喻户晓。
其实,早在1962年,毛泽东就知道沈阳军区有个战士叫雷锋。1962年7月,曾任毛泽东随身摄影记者的著名摄影家吕厚民,为毛泽东拍摄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毛泽东正凝神阅读第六期《解放军画报》。当时,毛泽东正在武汉视察工作。在东湖宾馆的办公桌上,他从一堆报纸杂志中挑出1962年第六期的《解放军画报》,聚精会神地读了起来——而当期画报正好刊登了报道雷锋事迹的摄影专题《五好战士与红领巾》……历史就有这样的巧合。
1963年7月31日晚,中南海怀仁堂。首部有关雷锋事迹的舞台作品——话剧《雷锋》在这里演出。毛泽东同其他观众一起认真地观看,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热烈鼓掌。演出结束后,毛泽东走上舞台,与演职人员一一握手。雷锋的饰演者张玉敏由于个子小被挤到人群后头,他心想:雷锋生前几次做梦见到毛主席,实际上一次也没见到;自己演雷锋,毛主席就在跟前,也不能握个手,真是太遗憾了。他这样想着,一抬头看到毛泽东和前排的人边握手边不时地四下看,似乎在寻找“雷锋”。这时,张玉敏挤到了前面,终于握住了毛泽东的手,激动地说:“毛主席,雷锋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见到您,他的愿望我终于替他实现了!”
1965年,电影《雷锋》一经播出,红遍全国。演员董金棠用质朴的表演塑造了一个可亲、可爱的雷锋形象。一天,毛泽东在机要秘书张玉凤和护士孟锦云的陪同下观看电影《雷锋》。当银幕上出现风雨中雷锋送一位抱着孩子的大嫂回家的情景时,当雷锋将自己省下来的津贴捐给受灾的人民公社,画外音传来“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是公社的儿子,您一定要收下儿子这点心意”时,毛泽东显然有些激动,用手帕擦拭着湿润的眼眶……毛泽东如此动情,或许是因为电影使他想到了辛勤的劳动人民,或许让他由此看到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思想光辉。此情此景,如果九泉之下的雷锋得知,一定会露出幸福的微笑。
1961年5月5日,《人民日报》第一次宣传报道了雷锋的事迹。1963年2月初,《人民日报》与《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再次报道了雷锋的生平,发表了相关社论、评论。毛泽东仔细阅读后,激动地踱着步子,深情地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罗瑞卿说:“雷锋值得学习啊!向雷锋学习,也包括我自己,我也向雷锋学习。”毛泽东对他的湖南小老乡赞赏有加,高度评价了一个普通战士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
毛泽东对雷锋的评价,引起了罗瑞卿和中央军委的重视。1963年2月9日,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通知,号召全军开展宣传和学习雷锋同志模范事迹的活动。2月15日,团中央决定,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
面对全国宣传雷锋的火热局面,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要求共青团系统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全国青少年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带头响应。但作为半月刊,杂志在宣传速度上和报纸相比自然稍逊一筹。因此,他们立即发动全社人员献计献策,并召开编委会,开动脑筋,千方百计找出新的角度,希望迎头赶上甚至超前于全国宣传雷锋的其他兄弟报刊。编委会上,有人提出把五、六期《中国青年》合刊,出版“学习雷锋同志专辑”;也有人提出请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郭沫若等党内名望甚高的“四老”为雷锋题词。这些设想应该说都很好,也都得到了同仁的首肯,但细究起来,其宣传速度和力度仍然会落在其他报刊的后面。这时,会上一直沉默不语的思想修养组组长王江云提议:能否请毛主席题词?话一出口,便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和一致赞同。
据知情者朱伯颖晚年回忆:“当时想到请毛主席题词,但又担心毛主席那么忙会不会给我们题词呢?毕竟,毛主席很少题词的。我们把这一想法汇报到编委会。2月中旬,编委会专门讨论了雷锋的宣传问题,肯定了我们提出请毛主席题词的建议。社里请我起草了给毛主席的信。”
朱伯颖起草好信后,经过社领导的反复斟酌、修改,最终定稿。信中写道:“现在全国已掀起一个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我们《中国青年》拟出一期学习雷锋的专号,向全国人民推荐这个先进典型,教育青年一代在社会主义时期更好地锻炼成长,恳请您老人家为雷锋题词。”定稿后,请社里总编室毛笔字不错的同志用一张小的宣纸竖行抄写。“在信封上写着‘中南海,呈毛主席,大概在2月16日送出去。因为当时是我起草这封信初稿,就由我来与毛主席办公室联系。”据朱伯颖回忆,几天后,她就给主席办公室打电话了解情况。毛泽东的秘书林克表示信收到了,主席也看了,但没有表态。
“我们当时想主席没有表态也就是没有拒绝,还有希望,那就等一等。”朱伯颖说。
林克曾回忆,当天,值班警卫打电话告诉他,主席已经醒了。根据多年的习惯,毛泽东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秘书把最新收到的文件、资料送给他。因此,在接到电话后,林克立即拿出已选好要送给主席批办和阅处的文件和资料,其中包括《中国青年》杂志请主席题词的信,来到菊香书屋北屋东头的主席寝室。这时,毛泽东已穿好睡袍,身上仍盖着毛巾被,半躺半坐地斜倚在床靠背上看当日的报纸。见林克进屋,毛泽东把报纸随手放在床左半边堆得有两尺多高的书堆上。林克把文件、资料放在他床头的长桌上。床的左方紧挨著长桌有一张方形的藤桌,桌上也堆满了文件、资料。林克在藤桌西边一张椅子上坐下来,面对着毛泽东,向他汇报了需要批阅的文件、重大的国际新闻,也提到了《中国青年》杂志请他题词的信。随后,林克便离开了毛泽东的寝室。
过了几天,朱伯颖又给林克打电话,“当时我很紧张,主席万一工作很紧张,他不题了,也没辙。结果一问,林克说毛主席说他决定给你们题词。我高兴得不得了。当时社里研究,如果毛主席不题我们就没有办法,如果毛主席题我们就要提实质性的要求。我说我们社里准备3月1日出学习雷锋专辑,我们编辑印刷需要一周时间,希望毛主席在2月25日前题好字。当时我们真敢对毛主席提出要求。林克说好,我一定报告毛主席”。
于是,林克将中国青年社的“要求”报告了毛泽东。现在的湖南雷锋纪念馆里有一段林克回忆主席题词过程的视频,林克在视频中说:“毛主席让我先拟几个题词供他参考。我回办公室,思索了一番,拟好了十来个题词,立即送给了他。我现在还可以回忆起其中几个题词的大致内容。如:‘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雷锋同志鲜明的阶级立场‘学习雷锋同志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学习雷锋同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雷锋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优良品德‘学习雷锋同志勤奋好学的革命精神等等。”
2月22日,毛泽东睡醒以后,值班警卫员打电话告诉林克,说主席让他去一下。林克带着事先选好的文件、资料匆匆来到主席寝室。毛泽东示意林克坐下,林克便在他床前藤桌旁的椅子上坐下来。林克回忆:“这时,毛主席从床边的书堆上拿起了一张信纸递给我。我一看,只见他已在纸上用毛笔书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潇洒苍劲的行草字。我为他拟的十来个题词,他一个也未用。这时,他吸了一口香烟,从容地带着询问的目光问道:‘你看行吗?我爽朗地回答说:‘写得很好,而且非常概括。毛主席好像要解释为什么没有采用我拟的题词似的,接着说道,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现在看来,毛主席的这番话不仅指出了学雷锋的方法,而且指明了雷锋身上最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指出了学雷锋的方向。毛主席谈完之后,我便回到我的办公室,打电话给《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告诉他们,毛主席的题词已经写好了,请他们到中南海西门来取。”
当天下午3点多钟,朱伯颖接到电话后非常兴奋,当即报告社领导,社领导又随即报告团中央书记处,立即派摄影记者兼通讯员刘全聚骑上摩托车,去中南海西门收发室去取。取回后,中国青年社轰动了!
朱伯颖对当年的情景记得很清晰:“社领导把信拆开了,一看,毛主席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几个大字,这几个字写得特别好。主席的字本来就好,这几个字特别好,特别帅。一看这几个字,我们都没有想到,这几个字高度概括。后来书记处领导胡克实等都出来了,传来传去看。……后来,毛主席的题词原件被中央档案馆要去了……”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青年》杂志任总编辑的邢方群也回忆道:“当时毛泽东已经很少为青年人物题词,我们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主席写信请他题词。取回题词,杂志社一下子轰动了,我们请示团中央该如何对待毛主席的题词,团中央认为毛主席不单是为中国青年杂志题词,更是为全国青年题词,建议发表。”于是,中国青年社就由团中央书记处向党中央报告有关情况,请示怎么发表。后来经过党中央研究,3月4日由新华社发通稿,全国各大报纸次日发表。中国青年社则提前2天,即在3月2日出学习雷锋专辑,刊登主席题词。“毛主席的题词震动了全国,当时杂志发行量是200万左右,但这一期发行了700万左右,各地都打电话要求加印,告知印刷彩色封面的纸张已经用完,但仍旧需要。”
1963年3月2日出版的《中国青年》第五六期合刊“学习雷锋同志专辑”刊登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同时还发表了周恩来、董必武、郭沫若、罗瑞卿、谢觉哉等领导人为雷锋的题词、题诗和文章。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刊登了毛泽东的题词手迹。
不过,据笔者对张峻长时间的专访,他认为毛泽东的题词并不是专门为《中国青年》杂志题的,沈阳军区也曾请求过毛泽东题词,并强调沈阳军区的动议与行动早于中国青年社:“1963年1月‘雷锋班命名大会之后不久,沈阳军区政委赖传珠上将在北京三座门军委办公厅开会时就把请主席题词的想法直接向时任军委秘书长、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提了出来。罗总长爽快地答应了,表示尽力,但是他自己也没有把握。”
据张峻回忆,1963年2月27日,他接到沈阳军区任务,要他火速赶往北京,拍摄主席给雷锋的题词。真正拿到毛泽东的题词,是在3月3日晚上了。大约6点钟,罗瑞卿拿着三幅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来了。“主席对前两张不满意,要求用第三张。”罗瑞卿说。张峻与《解放军报》摄影记者牛嵩打开相机,连续拍了几张,又迅速赶到《解放军报》的暗房,将冲洗出来的“题词”用吹风机吹干,放大了2张8寸照片。张峻回忆,由于主席的题词写在有红线的宣纸上,照片印出来后,罗瑞卿不满意。张峻又重新返工,加了红色滤色镜,抹掉红线,重新冲洗了两张。忙完已是深夜,赶不及当天的报纸,罗瑞卿决定,3月5日,各大报纸统一刊发。
1963年5月2日至12日,毛泽东在杭州召集有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和各大区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杭州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期间,周恩来向他推荐了雷锋日记。11日,毛泽东在会上重点谈调查研究问题,同时谈到了哲学问题。他说,为了造成调查研究的风气,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要在日常工作中讲哲学,对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育。这时,他话锋一转,谈到了雷锋:“我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看来此人是懂得一点哲学、懂得辩证法的。我们不要把哲学看得那么神秘,那么困难。雷锋那样年轻的同志,就懂得一点哲学。你们看了没有?希望你们都看看。我们要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让它变成广大老百姓的锐利的思想武器。”他进一步指出,雷锋的日记中,有很多辩证法的观点和语言,比那些死读书的大学生的论文强多了。雷锋的哲学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多彩的具体实践中来的!雷锋为群众办了那么多好事嘛!这一点是那些死读哲学书的大学生所无法比拟的。毛泽东对雷锋的这个评价,进一步诠释了他为什么要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学习,同时也让人领略到了毛泽东看问题的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在座的领导同志跟着毛泽东几十年,很少听到过他对哪个人作出“懂得一点哲学”的评价。一名普通士兵享受如此殊荣,使人们对这名士兵的认识更加深了一层。
毛泽东不仅动员高级干部学雷锋,而且他本人也身体力行。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毛泽东对子女的一贯要求。女儿李讷刚上小学时,因为学校离中南海比较远,工作人员就用小轿车接送她。毛泽东认为这是典型的特殊化,后来再也不让他们这样做。李讷曾回忆:“我以前是在实验中学(读书),是个女校,而且那个学校干部子弟很集中。我中学基本上可以说还是在那个圈子里面。到了大学就不一样了,全都是一些普通群众的子弟。工人哪,农民,干部子弟就很少,这个对我帮助很大。因为父亲严格要求你,要你不要特殊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骄傲,毕竟身上总还是有那些东西。所以思想上有很剧烈的变化,特别是学雷锋,对我触及很大。我就觉得一定要改变自己,要变成一个普通的、跟大家一样的,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健康的(人),和大家打成一片。”
由于老一辈革命家的积极倡导,学习雷锋的活动很快从军队向全国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兴起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学雷锋热潮。继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之后,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相继做出决定,并以各种形式组织了学习和宣传雷锋的活动。各地报纸都用大量篇幅报道了各地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情况,刊载了雷锋事迹、雷锋日记等。一时间,有关雷锋图书和画册也被推出,并演映了雷锋的电影。之后,每年的3月5日也就成了学雷锋纪念日。
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办公桌的黑色大墨盒旁,至今还摆放着一份为雷锋题词的手迹复制件,并附有相关的说明文字:毛泽东同志1963年3月5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题词就是在这里题写。毛泽东在他的办公室里曾批阅过多少报告、请示等文件,书写过多少文章、书信、题词,恐怕中央办公厅也难以计数,单单把为雷锋的题词摆在其办公桌的显要位置,可见学雷锋活动非同一般,极不寻常。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个共产党人的最高行动准则。除了在会议报告或讲话中多次阐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外,毛泽东还经常用“为人民服务”作题词。据考证,“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一生中题词用语最多的一句话。
曾在庐山疗养院当护士的钟学坤在1959年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期间,被派到毛泽东身边做了一个多月的保健工作。1965年8月,钟学坤大学毕业,她专程到北京,想得到毛泽东的接见,同时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希望得到他老人家的鼓励。到了北京后,钟学坤先找到了毛泽东的护士长吴旭君,把自己想见主席的心愿告诉了她,并请她报告给主席。很快,主席办公室派人把钟学坤接到了中南海。见到钟学坤,毛泽东高兴地说:“你大学毕业了,以后要好好工作,还要继续学习专业知识,不要骄傲,要脚踏实地地为人民服务。”听到毛泽东的鼓励,钟学坤非常激动,特地拿出新买的笔记本,请毛泽东写几句鼓励的话。毛泽东接过钟学坤手中的笔记本,略加思考后,提起毛笔在上面写了“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鋒,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八月三十日”几行苍劲有力的字。
当年,毛泽东为悼念警卫战士张思德的演讲稿起名叫《为人民服务》,他为纪念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写的文章叫《纪念白求恩》,现在把不同时期倡导学习的三个先进人物英名和精神写在一个题词中,足见雷锋在领袖心中之重,更显对坚守党的宗旨之执著!在毛泽东看来,雷锋身上不但具有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之心,而且也具有张思德完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确实,雷锋就是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同志,他把人民大众视为自己的亲人,只要是人民群众需要的,不管分内分外都主动去干。他说:“我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我活着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是平凡的,没有重大的发明创造,也没有影响历史发展的丰功伟绩,他所做的这些好事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但雷锋又是伟大的,因为他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实践了毛泽东的教导:“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在毛泽东著作还没出版的时候,雷锋只能从别人口中得知毛泽东的故事,通过别人的转述,了解这位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伟大领袖。那时候,毛泽东著作的发行量还很少,只发到县委书记一级。作为县委书记的公务员,雷锋曾获得了先看先学的机会。他以此为荣,并经常与他人一起交流学习体会。
雷锋身边的一些知情人接受笔者采访时说,雷锋通过发扬“挤”“钻”的钉子精神,刻苦钻研毛泽东著作,走到哪里学到哪里,而且随时以毛泽东著作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真正做到了学用结合。
在鞍钢工作时,不管工作多么劳累,雷锋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学习毛泽东著作,他制订了早晨学习一小时,晚上学到10点甚至11点的自学计划。到部队后,尽管工作更忙,但雷锋的学习从未停歇过。他在1960年12月的一篇日记里写道:“我一定要抓紧点滴时间进行学习,做到书不离身,有空就掏出来看一段,在明年读完《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关于重庆谈判》《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论人民民主专政》《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等重要文章,重读《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卷中的重要文章,坚决做到边学、边想、边改、边运用。”
雷锋一参军就到汽车连当汽车兵,工作岗位不固定,在紧张的施工任务中,整天驾驶着汽车东奔西跑,很难抽出固定的时间来学习。于是,他只好把书装在挎包里,带在身边,只要车子一停,没有其他工作,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上一阵子。每天出车回来,晚上的时间,除了参加连里的正常活动外,他总要抽出一些时间读书。有时熄灯号响了,他还舍不得放下手里的书,为了不影响战友们的休息,只好离开宿舍另找地方去读。因此,车场、工具棚、厨房、司务长宿舍都成了他夜间看书的好地方。有时连队干部在工地值夜班,他也到连部办公室去读书,一坐就是大半夜。雷锋以火一般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毛泽东著作,在几年的时间里研读了大量毛泽东著作,包括《毛泽东选集》以及一些单行本等,反复进行研读,还写了大量的读后感和标注书眉笔记。
雷锋不仅善于学习,而且非常善于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学。比如,他所在的班里调来一个战士,有的人嫌弃他落后,雷锋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毛泽东关于如何对待落后同志的论述;执行繁重任务时个别同志有怕累情绪,他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毛泽东关于如何树立不怕苦和累的论述。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雷锋形成了自己的学习公式:“问题—学习—实践—总结”。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公式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按毛主席指示办事”。在雷锋看来,学习毛泽东著作就是要联系实际,在思想上有什么疙瘩时,在工作中有什么困难时,在生活上有什么问题时,到底应该怎么做,这些都可以在毛泽东著作中找到答案。做得怎么样?效果好不好?这些都可以用是否符合毛泽东思想来检验。
雷锋学习毛泽东著作,不是生吞活剥地学,不是走形式、做样子,简单地背诵一些词句,而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努力掌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自觉地进行实践,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人。他真正做到了学用一致,做到了用毛泽东思想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
1961年4月30日,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毛主席的话给了我深刻的教育与启发。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都要十分地听党和毛主席的话,一切作长期打算……注意节约。今天司务长发给我两套单军衣和两套衬衣,我只各领了一套,剩下那两套衣服交给了国家,以减少国家的开支,支援祖国的建设。”毛泽东提倡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影响着雷锋的一言一行,雷锋成为自觉践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楷模。在艰苦的条件下,雷锋积极响应国家勤俭节约的要求,处处坚持精打细算,还特意制作了一个收纳捡拾到的各种各样东西的百宝箱,以便随时使用。
通过阅读毛泽东著作,雷锋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境界不再简单地停留在对党和毛泽东的朴素感情上,而更多地体现在对毛泽东思想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和如何为人民的利益而无私奋斗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上。毛泽东著作深深吸引着善于思考和善于探索的雷锋,从中他获得了极大的精神动力。雷锋曾说:“看一本学习毛主席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书,真使我看得入了迷,越看越使我感到毛主席的英明和伟大。”“我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以后,懂得了不少道理,脑子里一豁亮,越干越有劲,总觉得这股劲儿永远也使不完。”
在谈到自己的成长与毛泽东的关系时,雷锋说:“毛主席著作对我来说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和自己的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今后,我要更好地学习毛主席著作,用毛主席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一切行动,永远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雷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是通过对毛泽东著作如饥似渴地认真学习,他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改造,政治觉悟得到了提高,理想境界得到了提升,他从毛泽东的著作中寻找和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毛泽东和雷锋虽未谋面,但历史却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哺育,就不可能有雷锋精神的形成;没有毛泽东的倡导,就不可能有学雷锋活动的开展。毛泽东思想是雷锋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雷锋也成为坚持不懈实践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典范。
从1963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和号召开始,在每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发出向雷锋学习的重要指示,无论中国处在哪个历史发展时期,无论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如何变迁,雷锋自始至终都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学习的榜样,影响还一直延伸至全世界。雷锋精神与时俱进,不斷凝聚着社会进步的正能量,不断绽放出璀璨的道德光芒。
雷锋,一名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一兵,一名没有惊天壮举的普通共产党员,却能赢得如此崇高的敬意和持久的认同,能够激励几代人健康成长,持续不断地引领社会风尚、凝聚和释放社会的正能量。这正是中华民族当代优秀思想品质的道德象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
(责任编辑:吴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