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卉文
奶奶似乎很喜欢唠叨,要把一件小事反复说好几遍才罢休。这大概是人老了之后的通病吧,我这么想。
在我写作业的时候,常常会从客厅里传来奶奶的询问:“喝水吗?”
“不喝,我不渴。”我头也不抬地回答道。
“哦,”奶奶的声音低了下去,但紧接着,她又道,“喝点吧,这么长时间不喝水了。”
“奶奶,我真的不渴。”
“这孩子,怎么不喝水呢?”奶奶带着责怪的语气,又像是自言自语,接着就没了声音。过了一会儿,她又说话了:“现在该喝水了吧。”拒绝的话还没来得及说出口,客厅里就传来了“哗哗”的倒水声,我忙说:“奶奶,您别倒了,我不渴。”
可惜,迟了,奶奶已经端着水,慢悠悠地过来了。她先自己轻抿了一小口,说:“嗯,不烫。”然后继续慢慢走近我,边走边说:“还是喝一杯吧,我用柠檬片泡的。”
我无可奈何地接过杯子,喝了一口,把杯子放在桌子上。
“怎么不喝完?多好喝啊。”
我又拿起杯子,把剩下的水喝下去。奶奶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就是嘛,得多喝水,人这一天可不能缺了水。”
我也知道不能缺水,可问题是,我真的不渴呀!况且我都这么大了,就是渴了也会自己倒水喝的。
转眼到了暑假,奶奶去青岛姑姑家避暑去了。耳边没有了奶奶的唠叨声,我感觉异常清净。直到有一天,我早起时发觉嘴里起了两个泡,一吃东西就疼,就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她说,你这是上火了,自己在家里也不知道喝水。
恰巧这天奶奶打电话来了,问我这段时间怎么样。临挂电话时,她嘱咐我要记得多喝水。仿佛她在电话的那端,也清楚地知道我嘴里起了泡。听了这话,不知怎的,我觉得鼻头有些酸酸的,我終于体会到奶奶的好了。奶奶那一声声唠叨,就像头顶上的太阳。阳光温暖的日子,我感觉不到温暖,有雨的日子,看不到太阳,我很快感觉到了寒冷。
过完暑假,奶奶也回来了,她的唠叨声又在我耳畔响起:“喝水吗?”
“喝!”我响亮地回答。
“水有点烫,我今天泡了苦荞,你尝尝好喝吗?”她的眼神中有几分期待和小心。我喝着奶奶泡的茶,在淡淡的麦香味中,第一次品出了一丝甜美。
(指导老师 李洪魁)
简 评
本文通过反复描写奶奶的唠叨,表现了奶奶对“我”的体贴和关爱。“我”从有点厌烦奶奶的唠叨到深深理解了奶奶的良苦用心。对奶奶的态度转变是从自己上火开始的。如果之前有关奶奶唠叨的叙写有点琐碎,有点“唠叨”,那么“上火事件”则是一个典型事件。它推进了故事的发展,直接促成了“我”情感的转折。
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细腻,把不同时段奶奶的“唠叨”写得如话家常,很是耐读。本文语言表达准确。开头写“奶奶似乎很喜欢唠叨”,“似乎”一词表明对奶奶的唠叨有点厌烦,有点无奈,也有点理解;末尾“品出了一丝甜美”,一语双关,意味悠长。
(张明常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