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成
山环水绕梦成真
老家两座小水库,与彝州建州同年竣工。开初设计很理想,一条引水渠穿越水库之间,蜿蜿蜒蜒穿梭于数个自然村怀抱。只要蓄满水,近千亩田地即可旱涝保收,祖祖辈辈渴望的丰收梦似乎就在咫尺。不成想限于当时的财力和技术条件,这个梦想转瞬被残酷的现实击碎,把痛长久留在了家乡人心底。
就在水库建成不久,其中一座惨遭洪水损毁无法使用,另一座淤积严重只得带病运行,引水渠的大部分还没投入使用就因山洪掩埋彻底废弃。由于绝大多数设计功能不能发挥,老家旱涝交织困境依旧。遇到干旱年份,人畜饮水全靠人背马驮,村里那口老井,鸡叫头遍就挤满了前来取水的人群。若在白天,大人們下地干活,孩子们就在井边一瓢瓢接水。到了雨季洪水爆发,家门口的田地又被淹成了泽国。要是数日水势不减,庄稼又要基本绝收。
自小吃够了旱涝之苦,我虽然后来离开了家乡,但心中那份牵挂那个梦,却始终挥之不去。每次回家目睹父老乡亲的愁苦,都不由自主产生莫名的感伤。大约十年前,曾经写过一篇叫做《我的梦山环水绕》的小文,真切述说了我和乡亲们的期盼。
时光流转。不经意间,伴随举国上下的飞速发展,我们和祖国,和彝州共同进入了新时代。由于实力的增长,国家和省州县各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特别是“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力,短短两三年间,家乡的两座小水库经过彻底的除险加固,终于发挥了应有的排蓄灌溉功能。那条长藤般的引水渠,经过三面光支砌改造,再也不怕雨水冲刷。多余的洪水,乖乖被引进水库,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清洁的自来水。有了水,家乡无须再去种植低产低效的稗子包谷杂粮,可以放心放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的农牧业项目。加上连续不断的脱贫攻坚,乡亲们终于摘掉了千百年来的穷帽,感受了从未有过的舒心富足日子。
如今行走在美丽的家乡,看着青山绿水,头顶蓝天白云,面对张张笑脸,回溯历史巨变,我们早已和祖国、和彝州一起,走过了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艰难岁月。未来的岁月中,我们还将大步向前,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伟大中国梦。
长路漫漫向前方
5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要说感受最深、震撼最多的经历,恐怕就是路的变迁了。就在一道道天堑变通途的康庄大道上,我们随着彝州一同成长,感受自身和大众的欢乐幸福,见证翻天覆地的跨越发展。生活于这样的时代,只能用一个字说,那就是值。
和无数大山里的子民一样,童年的我们对走出山外都有着莫名的向往。第一次跟母亲跋涉十多个小时步行至县城,饥寒交迫的我平生吃上8分钱一碗的凉米线,当时觉得已经是世间无上美味了。那时的行旅,人背马驮早已成为山区民众的生存常态。用脚步丈量路程,是每个人必备的寻常功夫。我的家因为崇山阻隔,凡是出行就有方方30里之说,意思指东西南北都要走30里地才有集镇。村里不少老人从生到死,一辈子没能看到山外的世界。1980年当兵入伍,是我平生第一次坐汽车、乘火车。当时就想,什么时候家乡也能通公路,来回坐上车该多好。可直到5年后退伍还乡,依旧要靠步行回村。交通不便,影响生产生活,阻碍经济发展不说,遇上村民突发重病,常常因无法及时送医而送命。
转机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90年代,彝州和着祖国前进的步伐,在跨越发展的通途上迅猛前行。先是二级路、高速路的贯通,让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迅速通达,彝州各地畅行无阻。以前从姚安去看望在元谋工作的妻子,中途至少6个小时,现在缩短至两个多小时。到州府也从3个多小时缩至1个多小时。家乡公路从无到有,从乡间土路到水泥路、柏油路,行程从3小时减至40分钟。对此乡亲们无不感叹,从前去县城上黑赶下黑的日子真的成了历史。
赶上彝州建州60年到来之际,好消息更是纷至沓来,两条业已动工的高速路过境姚安,届时到达全州各县用时更短。十三五期间,全县包括家乡的所有自然村都要通上水泥路,让脱贫攻坚后的父老乡亲,加快走向全面小康光明坦途。
巨变之中,道路交通的飞跃只能算是一方缩影。放眼看去,彝州方方面面的发展,又岂可用一堆赞叹所能囊括。但我们行走路上节约的时间,延长的何止是生命的幸福和质量。
儿时不懂你的爱
在我人生七载有限的读书生涯中,从小学至附设初中毕业,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教语文的杜老师心怀怨意。个中原由,我总认为他对我太严厉,甚至于近乎苛刻。
村里的学校就在我家对面,经过门前的小河,再穿过河边稻田不到五百米就是校园。校园背后不到十米就是我们家族的祖坟。全校四位教师,只有杜老师离家最远,除了寒暑假,他从不回家。每到放假收假,都是他的小儿子挑着他的行李 ,提前一天步行到校。那时的山村夜晚到处漆黑,只有杜老师的窗口,备课批改作业的煤油灯光时时亮到深夜。学校的老师中,杜老师是唯一的师范毕业生,其他都是高初中毕业,所以他的教学成绩和水平根本无人能及。
印象中,身材瘦小,白面书生的杜老师从来没有对我笑过。每次写作文,别人写一篇,他至少让我写三篇。尽管教室墙壁上,我的作文从来都作为范文张贴在第一的位置,但他在讲评时总说我的不足。逢年过节,出于对老师的尊重,乡亲们常请他们到家里吃饭以表谢意。杜老师除了队长会计家,任谁一家都不去。时间长了,我妈就说,人家是嫌我们家成份高,怕受影响,不来也罢。想想也是,当时我爹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分子,正被生产队管制,连吃住都不跟家人在一起,所有人都惟恐避之不及,更何况杜老师又是戴帽右派,从城里发配到我们这个边远的穷山沟。和我爹一样,全家人早已习惯了只准规规矩矩,不准乱说乱动的所谓禁令。自然而然,请老师来家里吃饭也就成了一种奢望。
一天放学,走在最前面的我正要过桥,后面的生产队长千金忽然大吼,小反革命站着,我过了才准你过。不得已我只好退回来让她先过。此时杜老师就在后面,无限委屈的我多么希望他能出面制止队长千金的蛮横行为,但他只看看她又看看我,最终什么也没说。
接下来发生的另一件事,更让当时不谙世事的我失望到了极点。那时已到了1975年,全国各地都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学校在跟风的同时,还号召同学间展开辩论,言语中相互套用毛主席语录攻击对方。眼见队长千金为点屁大的事就受到校长表扬,内心早就不服的我在作文中也引用语录反讽到,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不做坏事。谁知杜老师看了不但没表扬我,还当着同学们的面撕了我的作文,罚我另写十篇,并亲拟了作文题目。对此我完全认为是老师欺软怕硬,故意偏袒,内心十分不服。可是不久,队长居然带人追查我写的那篇作文,说我是在为邓小平鸣冤叫屈。好在作文被撕没了证据,最后才不了了之。长大成年后才想明白,在那个非常时期,老师的所作所为对我对他都是一种有意识的保护。如果稍有不慎,便会惹火烧身,殃及我和他自己。
杜老师对我的偏爱,我最终认识是在“四人帮”倒台后。一次我躲在老师食堂偷看“两报一刊”、《参考消息》,被他看见后让我到了他的宿舍,拿出几本陈旧不堪的小说给我,让我不要声张,读完后还给他再换别的。他说本来你还不太适合读这些,但你基础不错,学习成绩从来都是全校第一,多读点书或许将来会对你有用。我拿回家翻开用牛皮纸包裹着封面的几本书,其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几部长篇小说至今历历在目。因了这些当时尚未解禁的文学名著,开了我写作启蒙先河。能够从农家子弟成为公务员,成为当地有点名气的写手,没有杜老师的有意点拨,几乎无法想象。只是我的醒悟来得太迟,直到他去了天国,也没来得及跟他说出我的感激。
时光流逝,物去人非,杜老师的影像在记忆中却非但没有走远,反而日渐清晰。如今,对于那个荒唐年代里遇上这样的老师,于我已是不幸中之万幸。终于明白了你的爱,你却与我阴阳两隔。聊以自慰的是,我最终还没有让你太过失望。
等不起的亲情
对于家乡,相信只要是心智健全的人,大都会心存一生的牵念,这对于我自不例外。可对于我,家乡、父母在人生阅历中,留下的却是太多的遗憾无法弥补。回想起来,心中剩下的多是挥之不去的纠结和伤痛。
为摆脱贫穷的困扰,也为了出人头地,更为了父母家人的期盼,16岁就当兵离家到了部队。由于自己的写作特长,不到一年就被调到政治处专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转眼间三年过去,却在二哥的来信中得知父亲因偶感风寒不幸去世。得知噩耗我立即去找领导,恨不得马上回家。领导对此也很同情,说你三年服役期已满,就是正常探亲也可以批准,何况是父亲去世,真要回家立马就可出发。“不过,现在部队正要挑选优秀战士到教导队培训,三个月出来就能提干。上次推荐你就因照顾年龄到顶的战士被留在第二批,此时万一突然通知,你不在可就失去了机会。回不回家你拿主意。”听了领导这番话,仔细想想,即便马上回家也再见不着父亲,何不等事情有了结果后再去。就这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大哭一场后,我留在了部队。却不想两个月过去,原来的教导队改成指挥学校,推荐改成考试,学历从初中升至高中,我连报名资格都达不到。顾不上生气抱怨,立马请假回家。此时父亲的坟前已长起了青草,也才知道为什么在他离世后家里才写信告诉我,原来是父亲怕我担心影响工作,坚决不准让我知道他得病的消息。如今他已离开人世三十多年,但只要听村里人讲起父亲坐在院子里,戴着老花镜一遍遍看我的来信,然后一笔一划伏在靠椅上给我回信的情景,却还总忍不住泪湿眼眶。
从部队退伍回来,经过努力我很快成为国家干部,又很快从乡里调到县里,再度离开家乡在城里立家置业。心想等一切就绪,再接母亲进城共享天伦。然而世事就是这么难料,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非但差点让我送命,更让始料未及的母亲焦虑成疾,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猝然离去。纵是伤痛如绝,无法动弹的我却只能在病床上对着家乡望眼欲穿。对于双亲,生没能尽上孝道,连死都无法送别,这样的痛,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是怎样的煎熬。唯此,也才更知道生命、亲情、孝道的可贵。人生百年,该尽的人伦、责任、情义不能拖延等待,一旦失去,你的所有后悔,都再无法挽回。就算是有点意义,无非也只能给人留点启迪而已。
回首生命历程,我们总是行色匆匆,忙事业、忙家庭、忙儿女,而对于父母亲人,家乡父老,总觉得等自己功成名就再行孝敬也不晚。殊不知人生无常,待得你万事俱备,有闲有力时,或许你已经失去了表达的机会。我出生时,父母已人到中年,最小的姐姐都大我十几岁。原以为父母去世了,兄弟姊妹们至少可以经常走动,亲情还算有个寄托,只想着逢年过节看望一下,日子还长呢。谁知又是天不遂人愿,大哥二哥未满六十就相继撒手人寰。只剩下我和两个姐姐,我这才彻底如梦方醒,再也不能用任何借口说没有时间了。论年龄,他们都早已进入老年,要是到我退休,或许他们已经作古,他们还能等吗?虽然有吃有穿,但残疾多年,现已八十出头的大姐非让我给她办残疾证要低保,后来她告诉我,其实她并不是真要这些,就想让我多去几次,看看我,和我说说话。这对我难吗?这要求过不过分?扪心自问,还是我的忽略让亲人感到了寂寞。于是决定,不管咋样天大的事,都要回家走走,跟她们拉拉家常聊聊天,即使人不去,电话里也要多一点问候。我已经有太多欠下的亲情债无法弥补,也不想用来世再报之类安慰自己。唯有在此时、现在,给我的亲人多一点欣喜,分享彼此的快乐,让九泉下的父母亲人安心。虽然他们生前没有享到我什么福,但至少我知道了忏悔,明白了亲情的珍贵,知道如何善待亲人和朋友,从而去维系那一份血缘内外的真挚和谐。
以德报怨为初心
童年时家里很穷,每到饥荒岁月,都会跟着母亲和家人四处借粮以求活命,虽然这中间少不了遭白眼受冷落,但很多时候,同样并不丰裕的亲邻乡党们,大都会从为数不多的存粮中匀出部分借予救急。亏了这许多人相互帮衬,全家总算走过了饥寒交迫的窘境。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明白了救人危难,胜造七级浮屠的道理。
走向社会后,同样因为许许多多人的无私援手,让我战胜了前行路上的挫折磨难,得以在纷纭复杂的社会中立足。于是深深烙印在心底一句话,叫做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只要力所能及,就当有求必应。抑或是真的心有余力不足,也要帮着出主意想办法,尽量使求助者摆脱困境度过难关。在这助人助己的漫漫长路中,不经意中就收获了太多的人间真情。且不说知恩图报,就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连锁效应,也能让自己感受到置身人海的那份敬重。不在教坛却有人尊称老师,明明比自己年长还言必喊哥,还说这无关你从事的职业和年龄,乃是你的作为和人品。惶恐之余,只得加倍给力,生怕给人生留下遗憾。
人常说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秉持这一理念,虽说做不到有求必应,但以诚相见,在救人急难时不设防却是最起码的底线。并且一贯认为,要帮人就不能附加任何条件。对我而言,跑跑腿动动嘴,劳点神费点劲不在话下,最感为难的就是面对借钱,包括我跟别人借和别人向我借。自从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那天开始,我的经济负担从未宽松过。结婚买房养老供孩子上学接济亲友,银行贷款跟我是如影随形,好在我的征信记录一贯良好,尽管类似拆了东墙补西墙,倒也最终坚持了下来。这些年来,为履行承诺,先是接管了前妻弟媳撂下的烂摊子,代还了十几万元的欠债,还没缓过劲来,妻子一要好闺蜜急需用钱,讲好只用一个月,于是毫不犹豫从贷记卡里给她贷出八万,原本这笔贷款是为两地分居的妻子买房准备的,只因当时没有合适房源,心想反正是短期借用,能在房子成交时还我们就行,谁知她后来上当受骗,拿出去的钱全打了水漂。直到我们交房款,她连利息都难以支付,眼看贷款期限已到,她一筹莫展我们是无可奈何,银行借贷可不是做人情,丝毫开不得玩笑,最终只得东拼西凑,在最后还款期限先还后贷,保住了在银行的信誉。但加上买房,我们的贷款额一下累加到了二十五万。要说起来,这算是事出有因,毕竟大家都出乎意料,你总不能把人逼上绝路吧。可另外一件借钱遭际就真正让我有些耿耿于怀了,因为跟人打架,一个多年的朋友被派出所勒令垫支伤者医药费,否则就执行拘留。走投无路时找到我,讓无论如何帮他借五仟元,偏巧手头没有现金,于是向单位驾驶员求援,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为表示诚意,他还当场写下借条,声明完事后立即归还,过期不还每天支付一百元罚金。可这事一拖就是十六年,别说罚金,连本他都压根不打算还。并非他无还款能力,在老家他有近百万房产,在县城租住着两层楼房,每天出入宾馆酒店吃喝玩乐,找他要么有事要么避而不见,实在无法,我只好代还了借款。不少知情人对此忠告,即便是花钱买教训,你也该总结经验了,你又不是什么富翁,连自己尚且自顾不暇,还去为他人张罗。更有甚者说千万不能帮人借钱,哪怕是自己的亲爹都不能相信,否则就会吃亏上当。这话似乎不无道理,但真要这样人心隔肚皮,相互没有任何信任,何来人间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