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与写作相伴而行

2018-03-27 07:39王瑞华
关键词:漯河习作教材

王瑞华

阅读教学怎样高效、实效一直是教育界研讨的话题。课堂上让学生学会字词、积累语言、掌握方法是重点,但并非我们的最终目标。我觉得我们的最终目标期望通过教材中的“例子”,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究作者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及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特点,并通过对相同或相似文本比较、分析、总结,达到师生共识、掌握这种方法并能灵活把积累的语言写作技巧加以正确运用,内化为学生的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掌握技巧,以文仿文

通过阅读教学进行习作练习,对小学生来说不仅给了他们习作的“眼睛”,同时也是课程资源的一种开发和利用。

1.以课文“写作思路”仿写

课文是孩子写作的拐杖,从课文入手让学生习作得心应手。四年级课文《观潮》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思路写的。学过课文之后 ,我把人教版二年级《雷雨》与《观潮》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比较,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惊奇地发现他们相同的写作思路,兴奋不已。恰好下午下雨,我领着学生在操场上观雨,学生激动得手舞足蹈,回到教室作文一气呵成,篇篇语句发自内心,效果极佳。学生不仅把文中语言进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方法进行了准确的迁移,灵活地加以运用。尽管孩子的有些语言和课文上的相似,但至少孩子心中清楚怎样去表达、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

2.以“总分总”方法仿写

阅读教学时,我常常整合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比较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学习了《桂林山水》后,我把《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些课文放在一起梳理,让学生总结每篇课文总写什么,分写哪些内容,依据题目,分写的内容为什么不一样?学生研讨声不绝于耳,最终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作《美丽的漯河》百花齐放,让人眼前一亮。

3.以“过渡段”仿写

学习五年级课文《威尼斯的小艇》后,我把文中的“过渡段”无限放大,出示《赵州桥》《锡林郭勒大草原》,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去感悟过渡段的作用。学生习作《漯河的公交车》层次清晰,写作语言五彩缤纷,学生的习作会让你感觉他们有着无穷的源泉,只看我们用什么方式、怎样把它挖掘出来。

4.以“反复”手法仿写

学习《祖父的园子》时我以一堂课总有一个主要的目标为依托,让学生理解“反复”这一表达方法,相信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学生通过读发现有些句子萧红反反复复写,我让学生反反复复读。“反复”这一写作手法走进学生脑海,品赏这种写作方法在文章中的效果。有效整合阅读《火烧云》《七颗钻石》《小壁虎借尾巴》。课文中反复的写作手法蕴藏了作者一定的情感。以童年生活为中心写作文,用上反复的写法。可以是段与段之间的反复,也可以是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学生心目中反复的 “灯”亮了,手中的笔活了,反复这一写作方法轻轻松松走进学生习作。

二、教改诗词,发展想象思维

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诗是浩瀚的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一首首流芳百世的诗是中华文化的典范。通过多次琢磨,我大胆尝试把古诗教学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课堂上把叶绍翁的《夜书所见》、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籍的《秋思》作为一组进行教学,把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青玉案·元夕》《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为一组阅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积极体验诗中蕴含的情感,并能把这种水到渠成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改写张籍的《秋思》,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学生创新意识、想象思维得以发展,语言得以锤炼,所学内容得到巩固升华。

三、理解课文,填写空白

《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写盘古死后,他嘴里呼出的气息,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发挥想象盘古的牙齿、眉毛、鼻子、骨头儿还会变成什么呢?填写文章的空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习作津津有味:盘古的骨头变成了连绵起伏的高山,人们在山上栽花种树,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它的牙齿变成了玲珑剔透的珍珠,一颗颗串起来,挂在妈妈的脖子上,妈妈那么年轻、那么漂亮……《秦兵马俑》作者将深深的情感融入每一个文字之中,读来使人备受感染与熏陶。激发学生想象:有的低头闭目,若有所思,好像回味着老师刚才讲过的故事,故事中的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心;有的怒目圆睁,直视前方,好像听到了战场上的擂鼓声、呐喊声,随时准备为祖国拼搏……轻而易举的空白练习,为他们的口语表达、想象思维提供了舞台。

四、走进生活,融会贯通

人教版五年级《窃读记》作者的心理活动贯穿整篇课文,我把《学会看病》和选读教材《剥豆》作为一群文章来教学,通过阅读比较孩子们很快明白什么是心理活动描写。再现生活场景:昨天跟爸爸出去吃饭回家时间晚了,作业没做完,走在上学的路上心里真是忐忑不安……前天上课回答问题积极,老师表扬我,两天了我还是美滋滋的……学生心里的快乐、懊恼、惧怕、幸福在习作本上真情流露出来。

学习《彩色的非洲》我让学生与生活紧密联系,用一双慧眼去观察漯河。学生在作文《彩色的漯河》中写:漯河真是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漯河是国家级园林城市,绿树红花、河水清澈。漯河是闻名中外的食品城,南街村方便面,世界闻名的双汇火腿,各色的小帅才米饼。漯河是文化先祖许慎的故里。著名的贾湖遗址,抗金名将杨再兴墓……

学生犀利的语言真的让我感到欣慰,尽管许多语言和课文中的相似,但是他们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不正是语言的迁移吗?

五、 群文阅读,不拘一格

人教版四年级第一单元教材《古诗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但我觉得关联性不是太紧密,教材安排有古诗、散文、游记,多样的文章体裁,对于10岁的孩子来说,一篇课文下来要准确把握文章的体裁语言规律和布局谋篇,可以说难度很大,更谈不上理解運用了。我感觉教材这样的编排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祖国天南海北的美,另一方面还是以老师的“教”为出发点。为了真正实现这个年龄段孩子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课标要求。我在讲《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把它和《七月的天山》《颐和园》三篇课文作为一组内容,以移步换景这个角度为依托,以每个景点的不同景物为语言表达训练点,让孩子通过阅读、分析、比较,总结我们在同一个地方会看到不同的景物,不同的地方可以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来写,通过反复感悟,掌握这种方法,仿写《我们的学校》花园——操场——教学楼,全班学生都能掌握。

再如五年级下册《草原》这篇课文。把《林海》和《锡林郭勒大草原》三篇文章成为一组教学。《草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由于比较抽象,刚开始学生迷迷糊糊,班上能理解的孩子并不多,出示《林海》《锡林郭勒大草原》学生展开阅读、比较,学生一下豁然开朗,最终达成共识。不仅积累了优美的语言,理解掌握了这种表达方法,习作《沙河风光》水到渠成。

有时一篇课文老师会发现好几种不同的写作点,选材的方法、谋篇的形式、文章的结构可以仿写,空白处、省略处、概括处可以延伸……练笔点就会应运而生。有了写作思路,按照一定的方法一气呵成,一节两节课内完成任务的占95%以上,学生乐读、愿写蔚然成风。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梦有多远,路就有多长,只要有合适的舞台就会有精彩的故事。群文读写结合教学,给教师和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吹进了一股风,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一片新天地。

猜你喜欢
漯河习作教材
教材精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漯河为环卫工人设立“爱心取水点”
漯河为环卫工人设立“爱心取水点”
习作展示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