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出征

2018-03-27 15:52马璟赵金龙李潇帆
神剑 2018年1期
关键词:景海鹏飞天航天员

马璟 赵金龙 李潇帆

2017年10月18日,人民大会堂一楼中央大厅北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通道”第一场采访活动如期举行。

党的十九大代表、三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一身戎装,掷地有声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一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寥寥数语,表达了一名新时代革命军人问鼎苍穹心向党的坚定信念,映射了一个英雄群体筑梦九天写忠诚的奋斗足迹——

20年前,他们视党的事业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扛起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夙愿的使命,成为人类探索太空的中国力量;

20年间,他们牢记党和人民厚望重托,六上太空,连战连捷,在浩瀚苍穹画出了龙的轨迹,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中国奇迹;

20年后,他们面对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伟大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准备再次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向更高远星空进发的崭新高度

太空,人类梦想的疆土,寥廓而深邃。

中华民族对它的向往、攀登、探索,从未停止,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薪尽火传,前赴后继。飞天梦想绵续千年,却始终可望不可即。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历史在这一时刻还中华民族以尊严和神圣: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一飞越千年,胜利凯旋,在人类向太空不断进发的漫漫征途上,刻下了属于中国人的数字——遨游太空21小时23分钟,环绕地球飞行14圈,长达50多万公里。人们至今难以忘怀,当他在茫茫天际,将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帜一同庄严展示于太空时,一个历史悠久又朝气蓬勃的国家,再一次用实力彰显了自己的大国形象;一个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向世界表明了和平利用空间,造福全人类的雄心壮志。

时隔短短2年,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代表祖国出征苍穹,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英雄航天员以义无反顾的奔赴,一次又一次雄辩地向世人宣示,错失了大海的中国不会再错过星辰,伟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飞得更高更远——

首次太空出舱行走,翟志刚在343公里的太空轨道上,以豁达自信的一小步,实现了中国人与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

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刘旺以近乎完美的中国精度赢得了世界喝彩,叩开了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首次开展太空授课,王亚平站在世界最高讲台,持续40分钟的一课,在数以千万计青少年心底播下了科学与梦想的种子;

首次中期在轨驻留,景海鹏、陈冬天马行空33天,为后续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

从神舟五号首飞成功到神舟十一号问鼎苍穹的13年间,航天员始终胸怀把一切献给党的信仰信念,以敢上九天揽月的英雄气概,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建立了卓越功勋,向全世界全社会宣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雄心和中国航天的腾飞信心。

一个个飞天壮举,凝聚了一个民族太久太久的期盼与想往,凝结了党和人民太多太多的厚望和重托。

有这样一组场景,永远印刻在航天员心头:

——每一次出征,离不开中华儿女的关注目光,他们无论身处世界哪个角落,不管夏昼还是冬夜,都在翘首以盼民族英雄飞天的历史一刻,脉搏与零号指挥员“10,9,8……3,2,1”的读秒同频,欢呼声与长征二号F火箭惊天动地的呼啸声共起;

——每一次遨游,离不开身边战友的支持陪伴,他们把任务成功视为自己的成功、把战友飞天看作自己在飞,抢着担任地面值班,为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提供技术和心里支持,无论天上忙到多晚,他们都会坚持到最后,道一声“晚安”才肯离去;

——每一次凯旋,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奋力托举,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专家,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100多家科研院所和协作单位的十几万人,上下一条心、同走一盘棋,换来了从每一个重要任务节点、每一处技术岗位传来的一声声拨动心弦的“正常”口令声。

有这样一句嘱托,时刻回响在航天员耳畔:

——在神舟十号飞船发射任务成功之际,“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的嘹亮号角,从西北大漠传遍大江南北,激励中国航天人成就载人航天工程的“十全十美”;

——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的催征战鼓又一次响起,英雄航天员怀揣这一伟大梦想,立下愚公移山志,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建设航天强国的新长征中实现了载人飞行任务的六战六捷;

……

宇宙无限,探索无尽;征程万里,初心如磐。

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号召,激发航天员把目光投向更远大、更壮丽的目标:在浩瀚太空的轨迹从“中国追赶”变为“中国超越”,将中国航天在世界航天的位置从“一席之地”变为“一片天地”。

不难想象,未来的茫茫太空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带有五星红旗标志的航天器;不难预测,新时代将会有更多中国航天员的身影出现在更高更远的星空。

這不是梦,这是比梦更加美好的未来!

向世界科技高峰攀登的铿锵足音

问天阁,中国航天员奔赴征途的出发阵地。

从披着新世纪的曙光征战九天到踏着改革强军的节奏追寻高远,航天员每一次出征的脚步,没有悲壮,只有豪迈;没有怯懦,只有自信。透过这豪迈与自信的脚步,看到的是中国人以稳健而从容的铿锵步履,一次又一次实现“中国追赶”乃至“中国跨越”。

只有置身时空的坐标,才能明了这种追赶的不易、跨越的艰辛:新中国迈开太空之旅的第一步,仅仅飞了8公里;名为“曙光一号”工程的飞天计划,启动不到5年就被迫下马……

这一切,并未阻挡中国人攀登科技高峰的脚步。当沉睡的梦想被改革开放的春雷惊醒,当冰封的热情被科学发展的火炬点燃,无穷的力量不断迸发,无限的潜能持续释放——

1992年9月,党中央再次开启叩问苍穹的伟大征程;

2013年,航天梦的提出,吹响了中华儿女向航天强国目标迈进的集结号;

2016年,中国航天日的设立,激发起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

……

正是在国家意志的牵引下,中国以及她所拥有的超过地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人民,化作一双大手一次次托举航天员飞向太空,成就壮举:从神舟五号的1人1天,到神舟六号的2人5天;从神舟七号的3人3天,到神舟九号的3人13天。

一次次飞行时间变化的背后,衡量的是中国飞天的步伐,留下的是民族永恒的记忆——

2003年10月15日18时40分,杨利伟在距离地面343公里的太空,用中英文发出了第一声中国人的问候:“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表声明说,“神舟五号飞船的升空是全人类迈向太空的一步”;

2005年10月16日20时许,费俊龙、聂海胜又一次在浩瀚宇宙传递了温暖心声:“感谢全国人民,感谢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对我们的关心和厚爱”。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评论称,此次成功发射危险性及难度系数都要高出很多的“神六”,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让茫茫太空见证了五星红旗的鲜艳。意大利主流媒体报道说,这是继2003年和2005年之后的中国第三次也是最复杂的一次载人航天使命;

2012年6月18日17时04分,景海鹏、刘旺、刘洋“飘”进天宫一号,太空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家”。阿拉伯新闻网评论说,这是中国的高科技和宏大航天事业的又一突破,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力量和伟大。

追赶速度取决于国家实力。今日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航天员的脚步,也伴随着祖国由大变强的律动,正以“世界瞩目的速度”走到一个新的历史坐标——

2013年6月26日8时07分,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胜利凯旋;

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中期驻留后,回到祖国母亲怀抱;

短短3年,2次飞行,飞行时间比历次总和的2倍还多,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项目数量超过以往的总数……

这不是时间、数字上的简单比较,是中华民族梦想的延伸。透过它,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分量。“每一次对太空的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航天梦尚未实现,中国梦在向我们招手,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胸怀梦想,以比别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走好新时代征战太空的新长征。”航天员们如是说。

向伟大复兴梦想迈进的磅礴力量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一些历史性成就彰显;一个民族的力量,需要一些标志性事件汇聚。一次次飞天梦圆,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

无论是从祖国西北大漠受命出征,还是在阿木古郎草原胜利凯旋;无论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铮铮誓言,还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的肺腑心声,飞天勇士征战太空的每一步、每一句话,无不激昂起华夏子孙如百川入海般的炽热情感——

祖国母亲如此厚待她的英雄儿女:党和人民以前所未有的规格为他们壮行,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为他们壮行!

亿万同胞如此牵挂自己的兄弟姐妹:从备战到出征,从巡游到凯旋;从清晨到夜晚,从夜晚到清晨,翘首等待,心随船飞!

如今,飞天壮举已经成为民族记忆,这份情感却历久弥新。航天员每到一处,一次次热烈响起的掌声,一双双饱含热泪的眼睛,一曲曲高唱祖国的赞歌,一声声祖国万岁的欢呼,都在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人民蕴藏心底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爱国。

杨利伟珍藏着这样一份回忆。2004年,他在美国纽约访问时应邀出席华人华侨的一次酒会。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华侨拉着他的手不停地流泪,哽咽着说:“在海外华人心中,飞船飞天了,祖国一定强大了。我们突然感觉自己的腰杆挺硬了。你们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昂多高!”

刘洋珍藏着这样一张照片。2012年10月,她参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60周年校庆,一位退休教授挤过人群与她合了个影。次年5月,当她再次来到这所大学,与附属中学师生座谈时,一个小男孩递给她一个信封,说:“这是我奶奶给你的,我长大了也要当航天员。”照片背后写着:向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人致敬。

陈冬珍藏着这样一份热情。2017年七一前夕,他和战友赴香港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系列活动。每到一处,犹如坠入欢迎之海,群众挥舞着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迎接他们的“民族飞天英雄”。“太空养蚕”实验设计者之一、香港中学生王嘉宝兴奋地说,航天员的到来更加激发了她继续探索科技的心,期望将來也能为国家航天事业作贡献。

“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一句话、一张照片、一份热情,表达了华夏儿女对民族复兴的渴求,寄托了一个国家对民族英雄的礼赞。

飞天夙愿,绵延千载;复兴征途,穿越百年。科学,始终是中华民族抵达梦想彼岸的风帆。航天员用自己的飞天实践,为亿万国人加注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精神动力。

有这样一些不争的事实足以证明:伴随着航天员飞天,广播电视直播收听收视率次次居高,许多介绍航天科技的书籍销量居高不下甚至脱销;全国各地科技馆接待人数屡攀新高,上海科技馆创建馆以来参观人数之最,许多科技馆更是通宵展览……

20年来,航天员利用业余时间走进校园、走进军营、走进社会,先后作报告上千场、参加公益活动数百次,传递飞天梦想,播撒科学种子。每一场报告,科学永远是主题词之一;每到一处,科学精神成为最珍贵礼物。一名学生在给王亚平的信中说:“是你给了我梦想,我会像毛毛虫一样,慢慢地爬向树的顶端,变成一只蝴蝶,飞向太空,实现梦想!”

如今,许多莘莘学子将“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作为座右铭,数不清的天之骄子已汇入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滚滚洪流,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进发!

在中华民族的奋进华章里,飞天勇士叩问苍穹无疑是最为精彩的章节:从杨利伟只身探天到景海鹏三上太空,13年间,11名航天员六问九天,巡天遨游68个日夜,绕地飞行1089圈,行程4600余万公里……

在人民军队的英雄谱上,开拓天疆的航天员无疑是最为闪亮的名字:11人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1人获“八一勋章”、1人获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8人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行星命名委员会分别以3名航天员名字命名了3颗小行星……

这一组组响亮数字、一串串耀眼光环的背后,是一个英雄群体用信仰和信念浇铸的奋斗壮景,用热血和汗水绘就的逐梦轨迹。

用汗水浇筑登天之梯

浩瀚星空,中国人仰望了几千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这赖以生存的家园。然而,却始终没能冲出地球。

撼天难,撼民族意志更难。1992年9月,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3年后的金秋,中央军委决定组建航天员大队。

一时间,2000多名蓝天骄子集聚在飞天梦想下,接受祖国的挑选。面对风险莫测的飞天旅程,航天员们做出了军人应有的选择:即将走上副团长岗位的李庆龙、陈全主动放弃晋升机会,身为独子的刘旺极力说服母亲同意,在外执行任务错过报名的陈冬积极争取补选……

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光荣诞生,来自五湖四海的14名航天员,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中国航天史册翻开了崭新一页,中华民族开启了极目天舒的时代。

离开飞机座舱走进航天课堂,航天员上的第一节课就是世界载人航天史:自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一飞冲天,人类已进行200多次载人航天飞行,共有900多人次进入太空……起步就落后,追赶是唯一的选择。

事非经过不知难。太空和天空一字之差,对人的要求却天壤之别,实现从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转变是一个巨大跨越,横亘其间的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苏联航天员列奥诺夫曾形象地称其为“上天的阶梯”——

基础理论学习,离开院校已10多年的航天员重回课堂,白天上课训练,夜里复习预习,教室里充满了风油精的味道,公寓成了“不夜城”。

低压缺氧训练,相当于以每秒15米的速度,被提升至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他們忍受头晕恶心甚至休克的反应,每次都持续30分钟以上。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说:“破茧成蝶,从来都是痛苦的过程,没有异于常人的坚韧,是很难熬过来的。”

超重耐力训练,飞行员仅需持续承受5倍的重力加速度3秒,航天员却要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往往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但手边请求暂停的红色按钮,20年来从没有人碰过。刘旺母亲看后,一边流泪一边不住地摆手说:“不看了,不看了!真的看不下去了!”

模拟失重训练,在国外,他们要经受失重模拟飞机一个架次沿抛物线连续12次的俯冲、拉起,从没有人吐过;在国内,他们身着150公斤的水下训练服,一次就要训练6、7个小时,每次下来体重都会减轻4、5斤,吃饭时常常连筷子都拿不住。俄罗斯专家称赞道:“中国的航天员选得真好。”

飞行程序训练,9大本、上百万字的飞行手册,指令有上千条、操作有数百项。他们一遍遍背记、一遍遍推演,做的笔记摞起来比桌子还高,使数以万计的指令内化为习惯动作和肌肉记忆,每个人闭上眼睛都能精准无误地全流程操作。

头部低位卧床训练,他们连续7天保持负6度卧姿,头低脚高、脸部充血、鼻塞头痛、胸闷失眠,同时还要训练进食饮水、清洁个人卫生;心理训练,他们要在狭小密闭的隔离舱内进行抗疲劳抗寂寞考验,72小时连续工作,不能睡觉,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历日经年,水滴石穿;持之以恒,功果自见。

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评选会严格评定,先后选拔的2批21名航天员,顺利通过8大类上百个科目训练的考核,全部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创造了世界航天员训练零淘汰率的纪录。

时刻准备用生命去赴使命之约

茫茫宇宙,神秘莫测。与人类走出森林、走向大海的每一次探索一样,迈向太空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巨大的险阻和牺牲。

2003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多事之秋。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重返地面过程中爆炸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5月4日,俄罗斯“联盟一号”飞船返回落点偏离400多公里;8月22日,巴西在发射卫星时星箭爆炸,21名航天同行当场遇难。

此时,中国航天员正在备战神舟五号任务。领导担心世界航天接连失利的阴霾,会影响到自己的航天员,便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听听想法、鼓鼓劲儿。没想到,座谈会开成了请战会。航天员纷纷表示:“我们作为军人,飞天就是使命,太空就是战场,困难再大、危险再大,都动摇不了我们征战太空的决心!”

当一个英雄诞生,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被他身上的光环吸引,鲜有人探究传奇背后的风险和代价。

2003年10月15日9时,长征二号F火箭搭载着神舟五号飞船直刺苍穹。火箭在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突然与飞船产生了共振,舱内的一切,包括杨利伟都开始急剧振动。加之叠加了4-5个G的负荷,他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五脏六腑似乎都要被振碎,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共振持续了26秒。杨利伟挺过了如此漫长且来势汹汹的26秒。对此,中国航天员中心主任邓一兵评价说:“26秒,浓缩了一名军人的忠诚信仰,折射出一个英雄群体的坚定信念。”

如今,每有涉及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重要展览,都有这样一面五星红旗,常出现在展厅的显著位置,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诉说着一段历史、传递着一种信念。

2008年9月27日16时30分许,是翟志刚打开飞船舱门,开始太空行走的计划时间。一切准备就绪,不料,意外却发生了:当他开启舱门时,舱门丝毫没有反应。此时,飞船即将飞出测控区,若打不开舱门,出舱活动就要延迟。

“决不能让全国人民失望,决不能辜负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翟志刚和刘伯明、景海鹏迅即启动预案,用辅助工具连续撬了3次,终于打开了中国人信步苍穹的大门。就在此时,“意外”接踵而至:轨道舱突然响起火灾语音预警,并不断重复。

关键时刻,根植革命军人血脉的坚不可摧信仰信念和生来为战胜的血性禀性,迸发出强大力量。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把完成任务作为首要选择,临时改变出舱程序。16时41分许,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挥动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向地面报告:“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养蚕、种菜、跑步……呈现在电视画面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似乎是景海鹏和陈冬惬意的太空33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轻松。

2016年11月11日零时10分,连接天地的话音链路突然中断,只有视频,没有声音。此时,离飞船返回地球仅剩1周。问题如果不能迅速解决,不仅后续任务难以完成,更可能导致紧急返回,给航天员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危急关头,景海鹏和陈冬一边迅速展开在轨排查,一边通过视频用文字鼓励地面人员“你们别急,我们挺好”,最终与技术专家一起恢复了话音通信畅通。

用行动诠释赤子之心

人类任何的伟大壮举,都不能没有精神作支撑。英雄航天员坚守初心、筑梦九天,同样离不开航天精神的滋养传承。

东风航天城,这片承载着中华民族光荣和梦想的土地,孕育了中国航天事业,也孕育了托举中国航天事业腾飞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2001年11月,航天员第一次踏入航天人的精神圣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这座元帅、将军、士兵相依的不朽军阵,深深地震撼了他们:23岁的战士王来,为抢救战友只在戈壁滩上留下了38个焦黑的脚印;高级工程师胡文全,在来到大漠第28年的除夕住进了医院,医生看着癌变切片无奈地说“怎么不早些來”;上海姑娘潘仁瑾,为追随志在航天的爱人和他们共同的事业,扎根戈壁滩,一干就是几十年,却未能等到飞船上天的那一刻……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践行是最好的传承。

从神舟七号4107分钟的飞行,到神舟九号16766分钟的宇宙遨游,景海鹏收获了无数鲜花、掌声和荣誉,很多人都认为他不会飞第三次。

知天命的景海鹏更知使命:飞!只要祖国需要,一定要飞!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景海鹏结束了自己的第三次太空飞行,胜利凯旋。“如果有机会,下次你还上不上?”有人问景海鹏。他的回答掷地有声:“我将继续保持良好状态,时刻准备再当一回先锋,再打一场胜仗!”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涉及众多科技领域的宏大系统工程。每一次载人飞行,3000余家单位、超过10万名的工程技术人员,用齿轮咬合般的团结协作,有荣誉共同分享、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一次次托举起了英雄飞天。正如“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所说:“离开了集体的力量,个人将一事无成。”

航天员作为团结协作的受益者,更深知其中的分量。20年来,他们彼此把战友的成功当作自己的成功,每次任务期间其他航天员都在地面轮流值班,为执行任务的战友加油鼓劲,提供技术和心理支持。刘洋执行神舟九号任务出征前,作为备份的王亚平对她说:“你是我们女同志的骄傲,希望你能带着我们俩的梦想一起去飞,我会在地面永远支持你!”

四千余万千米巡天征途,每一米背后都有着成千上万默默奋斗的无名英雄。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人们欢庆胜利时很少想到他们,领奖台上很少见到他们,但他们无怨无悔。

2014年3月13日,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却因5名航天员的停航停训,写入了中国航天史册。

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是我国首批航天员。十几年前,当党和人民需要时,他们怀揣飞天梦想,经过层层选拔从四面八方集聚北京。十几年来,他们一心只为飞天,一次次接受祖国挑选,一次次与飞天失之交臂,有的曾2次入选梯队,有的至今不为人知。如今,他们因超过黄金飞行期,再也没有机会为祖国出征太空,但他们像当年毫不犹豫参加选拔一样,坚决服从组织安排,退出现役航天员队伍。

抚摸着航天员纪念章,已年过半百的他们,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这其中有不舍,一名航天员对飞天梦想的不舍,但更多是愧疚,一名军人对未能履行为祖国出征誓言的愧疚。

他们的等待与神舟飞天的辉煌一起,构成了中国航天史上最厚重的一页。他们同样是共和国的飞天英雄!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英雄航天员的每一段壮美航程,都标定下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高度,开创了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境界,无不在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征途上,刻下深深印迹。

这印迹,不只是他们一次次刷新的飞天高度,以及所留下的神圣瞬间、伟大呈现,还有背后比天还高的精神境界、比天还大的大爱情怀。

天之高,世人难及;境界之高、情怀之大,万众可学。

身体失重,心灵永不失重

20年来,航天员为国出征、六上太空、连战连捷,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赢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鲜花、掌声和赞誉声,收获了许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荣誉和光环。

然而,无论世界如何欢腾,英雄的内心却始终波澜不惊——

2003年10月16日,世界的目光聚焦在内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在这片曾孕育一代天骄的神奇土地。杨利伟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轻快地跨出外表被大气层摩擦烧灼成古铜色的返回舱,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面对镜头,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1963年6月16日,苏联宇航员捷列什科娃驾乘东方6号宇宙飞船升空,成为世界第一位女航天员。49年后同一天的18时37分,刘洋随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一飞冲天,在太空留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的身影,使中华民族传诵千百年的“嫦娥飞天”传说成为现实。她返回地面出舱时,说的第一句话,还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聂海胜两度飞天、景海鹏三上太空,每次凯旋后的第一句话,仍然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

“我为祖国感到骄傲”,这未曾刻意安排的一句话,表达了一名革命军人对祖国的挚爱,折射了一个英雄群体对待荣誉的清醒。

这份挚爱,源于航天员们深知,远征九天代表的是中华民族,背后站立着一个强大的祖国,荣誉应该属于祖国、属于全国人民、属于每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

这份清醒,源于航天员们懂得,为托举他们一飞冲天,多少人把铺盖搬到车间昼夜苦战,多少人累倒在机器旁爬起来继续工作,多少老专家过早地透支了自己的健康,多少年轻人过早地霜染两鬓……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挚爱和清醒,每次任务凯旋,他们最先做的就是归零成绩、归零经历、归零心态,一切从头开始,继续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飞天和准备飞天的工作。

如今,航天员中有7人已是年过半百的将军,每次训练他们仍然带头参加,航天生理功能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骨骼代谢变化不大,出色的心肺功能更是普通人无法比的。

对此,曾经有人问他们:“你们已经功成名就,又过了知天命的年龄,还用得着这么拼命吗?”他们的回答铿锵有力:“祖国托举我们飞上太空,我们唯一的使命就是为国出征,只要祖国一声令下随时准备再上太空!”

身体失重,心灵永不失重。面对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面对人民群众给予的莫大支持,航天员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回报国家、回报社会。20年来,他们用上千场报告、数百次公益活动,诠释了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说:“传播飞天梦、传递正能量,这是飞天任务的继续,累但快乐、幸福!”

2011年10月,景海鹏回中学母校作报告。看到老师和同学们坐在露天操场上,报告席却设在搭着凉棚的主席台上,他执意不肯。“我是来向各位老师、校友报告自己离开母校20多年间的学习工作经历的,应该站着向大家汇报。”最后,他站在操场上整整讲了4个半小时。

2013年春,景海鹏应邀到某高校作报告。活动结束后,校方按规定想给授课费,不料被他婉言拒绝。回到航天员大队后,景海鹏发现学校竟然把装有授课费的信封,塞到了他的手提袋里。于是,景海鹏第一时间向大队领导作了汇报,并委托人将授课费迅速给邀请方送回去。学校领导钦佩地说:“景海鹏真正做到了任务前后一样出色、天上地下一样完美!”

宁舍小家,决不愧对国家

2003年9月下旬,中国首次载人飞行进入倒计时。全系統都在紧张备战,入选首飞梯队的翟志刚更是不敢懈怠,也不能有丝毫懈怠。就在这时,远在黑龙江省龙江县的母亲却因突发脑溢血,瘫痪失语,生活不能自理。

翟志刚在家是“老疙瘩”,上有2个哥哥、3个姐姐,母亲生他时已42岁。由于孩子多、负担重,父亲积劳成疾、卧病在床,全靠母亲一人走街串巷卖瓜子维持生计。

生活的艰辛,磨砺了翟志刚的坚强意志,更浓厚了母子深情。病榻上的母亲,整日盯着翟志刚的照片发呆流泪。10月15日,当首飞梯队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出现在电视屏幕时,病床上的母亲终于看见了朝思暮想的儿子。此时,老人虽然已不能说话,但神情激动,眼里闪烁着泪花儿。

11月21日,就在翟志刚37岁生日这天,母亲永远闭上了眼睛。临走前,昏迷多日的她挤出最后一句话,“别让三儿(指翟志刚)为我耽误工作”。噩耗传来,翟志刚千里奔丧。“妈,儿子回来了!”他一进屋,就跪在母亲灵前,连磕了3个响头。

一个人的忠孝选择,折射了一个群体的家国情怀。

选择航天员这个不同寻常的职业,就选择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奉献和牺牲,他们面对小家与大家、生命与使命的碰撞,毅然选择了后者——

2004年4月,吴杰的父亲因肺癌住进医院。此时,特因性训练的连续性科目正如火如荼展开。为了不耽误训练,吴杰将父亲病重的消息深埋心底。

同年11月,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前夕,独自抚养聂海胜长大的母亲,突发脑溢血病重住院。聂海胜得知消息赶回湖北枣阳老家,只待了不到3天,便告别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母亲。

2016年,备战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为安心备战,陈冬和妻子把双胞胎儿子中的一个送回了老家。孩子打电话问陈冬:“爸爸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不要我了?”

陪伴、团聚,对于寻常人家这是再简单不过的愿望,但对于同在航天城的航天员和他们的家人却是种奢求。

航天员公寓到家属楼,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却如同隔了万水千山,相距天南海北——

这么多年,他们没有多少时间陪伴、照顾家人,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育辅导孩子,没能参加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

这么多年,他们也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孝敬父母,休假的次数用手指都可以数过来;

这么多年,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留在了教室里,留在了体训馆,留在了训练场。

……

对于这些,航天员从未后悔:“虽然有牺牲、有不舍、有遗憾,但这世上总有一些高尚的事业,值得去为它牺牲、为它割舍、为它承担其他的遗憾。航天事业就是这样的事业。”

对于这些,航天员的家人们理解:航天员不只是属于小家,更属于国家;不仅仅是家里的顶梁柱,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正如一位亲属讲的那样,“他们心里不是没有家,只不过自己的家是小家,筑梦九天的家才是大家;他们心里不是没有爱,只不过家庭亲情是小爱,献身航天事业的爱才是大爱”。

职业特殊,但从不搞特殊

曾经的几年间,航天员一度隐姓埋名,像一枚枚反复打磨的利箭,随时准备射向太空。在这漫长的等待中,他们始终抱定一个信念:“特殊的队伍里,没有特殊的军人。登上飞船,我们是飞天勇士;走下飞船,我们是普通一兵。”

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管理上有着更加严苛的要求:不准在外就餐、节假日不准私自外出、不准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前,一系列规定让航天员一度从许多朋友的世界里消失了,甚至连孩子也只知道“爸爸是飞行员”。

杨利伟的儿子杨宁康,小时候常翻看家里的相册,最喜欢杨利伟一张穿着飞行服、站在战斗机舷梯上的照片,一直认为他的爸爸就是飞行员。读小学时,老师要求学生写一篇记述人物的作文,小宁康就以杨利伟为题,写了篇《爸爸的雄姿》:“一想起爸爸,我就感到特别亲切,我每天都为自己有这样的好爸爸而高兴……可是,爸爸的工作那么忙,一个星期也很难见到他一面,好在我手中有爸爸的一张照片,看到照片上爸爸的雄姿,我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后来,作文发表在学校《作文导刊》上,得了18元稿费。小宁康回家用这些钱买了3个西瓜,说:“爸爸每天训练很辛苦,要流很多很多的汗,我买西瓜给他解渴。”

如今,航天员日常管理规定已经有了很多新调整新完善,但严苛严密的限制依然没有变。在常人看来,很多条款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在航天员眼里,限制却是一种待遇。

英雄不是一飛成名的。作为航天员,上天是考验,平时更是考验,在地面如果纪律涣散,就不可能在天上令行禁止。

2008年中秋节前,刘伯明的母亲不幸去世,领导只批准他4天的假,因4天之后,航天员大队就要奔赴某地合练。屈指一算,扣除路上的时间,只能在家里待一个昼夜。当他赶回家中时,兄妹们拉住他的手哭了:“你一走几年,妈妈临终也没有见你一面,你不能等到她下葬再走吗?”看着母亲的遗容,他心如刀绞。可是,军令如山,不容变通。那天,他在母亲灵前守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大早挥泪叩别,踏上归队的旅程。

10多年来,除双休日外,都是封闭式管理,公寓离家虽然很近,但没有一名航天员私自回家,即便是妻子和孩子的生日,也没有人破坏规矩。

“飞得再高,做人的底线不能破;荣誉再多,纪律的红线不能触。”航天员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10多年来,数不清的企业负责人慕名找到航天员,请他们为自己的产品说一句好话,并许以重金、房产、豪车。曾有一位房地产商曾说,“只要你们入住我开发的小区,房子免费送、随便挑”,但他们始终不为所动。

猜你喜欢
景海鹏飞天航天员
我是小小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叔叔的一封信
航天探索之飞天筑梦
“飞天屁股”重返蓝天
航天员失重是怎么回事
酒坛飞天
敦煌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