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2018-03-27 06:04:58
警察技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测试者网络安全系统

2017中国网络安全大事评选出炉

2018年 2月5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互联网+周刊共同主办的2017年中国网络安全大事发布会在京举行。本次会议发布了结合专家组评选和线上投票遴选出的2017年网络安全大事。

本次活动通过对2017年互联网安全行业发生的众多大事件及相关重要新闻的梳理,综合专家组评选意见和线上投票,甄选出十三件在2017年产生重大影响的网络安全大事。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大学、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等单位的众多专家参与了本次评选活动。

参会专家和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这些入选事件显示出互联网安全目前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同时还预示了经济和行业发展的下一步趋势,对企业和个人未来决策具有重大意义。

这十三件大事包括:中央网信办印发《国家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外交部等部门发布《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公安部加大整治黑客攻击破坏和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行动力度;勒索病毒席卷全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央视曝光大量家庭摄像头遭入侵,质检总局发警示;《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管理办法》出台;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开通;十九大报告深入阐述网络安全问题;我国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TRAIS-X成国际标准;我国两数字签名算法被收入国际标准;多部门联手合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和网络安全技术大赛空前活跃。

科学监管和技术支持让无人机“安全放飞”

由民航局指导、多方技术单位共同参与的《低空联网无人机安全飞行测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已经正式公布。《报告》通过实施联网无人机监管项目技术测试,深度研究测试蜂窝网络在无人机监管的有效性,进一步验证了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的“利用现有蜂窝网络对低空轻小无人机进行监管”的技术可行性。该成果不仅代表着中国在低空空域的前沿探索,对引导全球无人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推动低空数字化新产业发展更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相关机构预计,到2020年,我国无人机销量将超过25万架。无人机的发展形势一片向好,已然成为最受关注的新兴行业之一。然而,无人机保有量的快速上涨,也促使“黑飞”“扰航”等事故频发,对航空安全、公共安全以及个人隐私保护造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发展迅猛的无人机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反无人机行业逐渐兴起,利用反无人机技术对“黑飞”无人机进行反制,成为当下较为有效的快速处置手段。针对无人机特点,安防企业也在积极研发先进反无人机设备。经过多次试验,包括探测技术、控制技术、跟踪技术运用于反无人机系统中,形成一个强大的防御系统,一旦无人机进入禁飞区,系统便会探测到无人机,对其进行跟踪将其击落。反无人机系统能够做到对无人机“探测、跟踪、识别、击落”一体化,让机场等公众活动场所免受无人机干扰,保障各方安全,创造安全稳定的无人机飞行环境,让无人机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017年11月23日,全国首个“无人机侦测防御系统”在广州白云机场正式投入试运行,实现防控区域内无人机驱离和迫降,可实现8公里范围内360度全防区的侦测和预警,并支持24小时无间隔监控和记录。12月1日,民航局发布的《无人机围栏》和《无人机云系统接口数据规范》两个行业标准正式生效。作为监管无人机的有效工具,“电子围栏”可以在相应地理范围中通过数据方式在系统中划出特定区域,配合飞行控制系统保障运行安全。同时,民航局组织收集、整理了全国运输机场障碍物限制面保护范围数据,目前共公布173个机场的数据,为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预装机场净空保护“电子围栏”提供了权威准确数据,有效保障了机场飞行安全。《无人机云系统接口数据规范》统一了数据接口的标准格式,未来,无人机的通信模块可通过标准接口实现与管理及服务平台的信息交互。

日本将用人工智能预测犯罪事件及交通事故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神奈川县将在2018年度(4月到次年3月)预算案中列入4800万日元(约合277万元人民币)用于开发预测犯罪事件和交通事故的人工智能系统。系统将对神奈川县过去约110万起犯罪事件和约80万起交通事故进行分析,对各种案件的发生时间、当事人性别和年龄等数据以及地形、气象条件等信息进行深度学习。

为测试系统预测的准确性,神奈川县警方将根据截至2015年的数据进行预测,并和2016年的实际数据进行对照验证。

神奈川县警方的目标是在2020年召开东京奥运会时试运行该套系统,以期利用人工智能对可能发生的犯罪事件或交通事故进行预测,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巡逻等措施,从而降低犯罪事件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英警方试用移动指纹传感器:1分钟内可辨别罪犯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英国西约克郡警方试用了一款新型移动指纹传感器,能够在一分钟内识别出指纹主人的身份。

这款新型移动指纹传感器看起来像一个小型的移动无线接收器,能够连接前线警员的智能手机,然后使用新生物识别服务,在警察和移民数据库中搜索个人信息。目前西约克郡警方正与英国内政部合作,对该设备进行试验,将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向警员发放250台设备。英国内政部表示,预计2018年年底之前,还会有20个部门陆续加入使用。

科学家借助AI从受害人脑中还原犯罪者样貌

科学家们已经能够借助先进的电脑扫描技术读取人类思维,并且从测试者的思维过程中采集人脸图像。如果这项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那么警察的电子面部识别技术甚至是闭路电视的视频记录都将成为历史,因为警察们能够从受害者的大脑中直接获得罪犯的真实样貌。

这项惊人的技术也为那些患有语言障碍的残疾人带来了新的希望,此外恐怖分子也无法在执法人员面前隐瞒他们的屠杀计划。这项新技术是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神经系统科学家研发的,他们借助脑电图监视设备收集人们的大脑活动并且重现了他们感知的图像。

首席研究员Dan Nemrodov称:“当我们看到某种东西时,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一种精神认知,那本质上就是一种心理印象。我们能够借助脑电图设备获得大脑在这一过程中记忆的直接影像。真正令人激动的是,我们重现的不是形状,而是一个人的真正样貌,而且拥有许多详细的视觉特征。”

研究人员称:“我们能够根据人们的大脑活动重现一个人的视觉体验,这就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可能性。这项技术揭开了我们大脑思维的主管内容,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式来探索和共享我们感知、记忆和想象的内容。它也为那些无法进行语言交流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交流方式。”

这项技术不仅能够从神经基础上重现一个人的感知内容,而且也能够重现他们经历和记忆的内容。这项技术也能够应用于执法机关的司法鉴定,司法人员可以通过目击者收集犯罪嫌疑人的信息,而不是依赖于口头描述获得素描图像。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向连接到脑电图设备上的测试者们展示人脸图像。测试者的大脑活动被设备记录下来,研究人员随后借助一项技术重现了测试者感知的样貌的数字影像,这项新颖的技术是建立在机器学习算法的基础上的。

研究人员之前曾借助昂贵的核磁共振成像设备进行类似的测试,但是脑电图设备更廉价、更便携而且更加实用。研究人员现在正对这项技术进行延伸,探索获取测试者记忆中更详细内容的可能性。这项研究的资金来自于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NSERC)和康纳特的一项新研究人员奖。

猜你喜欢
测试者网络安全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工业设计(2022年8期)2022-09-09 07:43:20
WJ-700无人机系统
ZC系列无人机遥感系统
北京测绘(2020年12期)2020-12-29 01:33:58
搜救犬幼犬挑选测试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指纹收集器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可监测脑电波的智能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