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拉娜 重庆市巫溪县新闻中心(广播电视台)
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作用下,近年来,新兴媒体迅速普及,传统媒体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融合新媒体平台,传媒业形成了各类媒体资源整合的信息流通新局面。对于新闻记者而言,既要牢固坚守新闻报道工作的基本原则,又要及时更新理念,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从业经验,浅谈融媒体时代如何做一名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记者。
互联网加速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各类媒体新闻的争相角逐中,时效性和准确性是主流媒体占据舆论制高点的关键所在,新闻记者必须对各类新闻事件保持高度敏感,快速应对,并客观冷静地还原新闻原貌,准确报道新闻事实,才能有效提升新闻的社会公信力。一方面,新闻记者应当积极运用自媒体、现场直播等现代采编技术,提高采编效率,实现“单兵作战”,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直抵新闻现场,“零时差”报道现场真实情况;另一方面,新闻记者必须具备务实、求真的态度,不可为提升点击率夸大其词,要在措辞、语言中高度重视,从客观的角度报道事实真相。
极具包容性的互联网在支持海量信息传输的同时,也使得大量未经审核的虚假信息、恶意信息流入群众,造成群众的困扰,主流媒体新闻所肩负的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监督社会舆论动态的使命在融媒体时代更加重要,新闻记者必须牢固把握大局观意识,在采访和报道的同时稳定人心。在各类社会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新闻记者需对该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厘清事件对群众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报道角度,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将事件在群众中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当谣言、恶意信息流传时,主流媒体新闻记者应立即发声,阻断错误信息的传播,遏制流言在群众中造成恐慌等不良情绪。
新闻是架筑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无形的纽带桥梁,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新闻应坚定不移地向人民群众传递积极态度,弘扬传统道德,提高社会温度。新闻的温度无关事件的大小,有时普通人的微小举动,反而能体现出深入人心的精神力量,新闻记者应当深入群众,挖掘和发现这些暖心故事。例如,2018年浙江卫视报道《一碗面,温暖杭州很多年》,记者深入探访了公益爱心人士张良成的事迹,树立了平凡人温暖而具有力量的形象,还通过搜集网络上网友和市民在张良成离世后对他的怀念和赞誉,侧面传递了对公益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价值判断。现实中,人民群众身体力行,传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统美德的故事时时都在发生,要通过新闻提高社会力量,新闻记者应当做的是体察、聚焦和传播,让新闻作品成为传递温暖力量、凝聚群众人心的源泉。
对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的突出报道是引领社会正确价值导向的重要阵地,例如关于时代楷模廖俊波的报道,讲述了一个全国优秀党员一步一个脚印为贫困线踩出开发区的故事,透露出县委书记廖俊波执政为民的温度,使报道成为凝心聚力重要力量。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的报道中,这些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并非高冷的,而是温暖质朴的,对他们生活的了解和对他们周边人的采访,会让观众感受到浓浓的暖意。在融媒体时代,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宣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例,报道中的暖意将使主流媒体新闻更具传播力。
融媒体时代,为了满足受众利用手机等便携设备在零散时间浏览新闻信息的需求,新闻向“碎片化”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新闻,以“短、平、快”的形式向受众呈现新闻的扼要信息,而与新媒体新闻相比,主流媒体新闻的优势则在于深度报道,有始有终地让受众获知新闻事件的完整信息。例如,2018年8月,我国山东寿光在台风“温比亚”的影响下遭到大暴雨极端气候的侵袭,灾害造成了民众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针对这一事件,新媒体和广电传统媒体均第一时间发出简要快讯,在深度报道的要求下,主流媒体记者立即前往现场,真实了解了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报道了水源影响、空气污染和居民身体损害等全面情况,为受众呈现了更完整的新闻报道。
融媒体时期我国传媒环境更加复杂,主流媒体记者要坚守舆论引导的阵地,加深新闻报道的层面,就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强化媒介素养,成为真正的“超级记者”与“全能记者”。过去新闻报道中,记者大多利用文字、图片等介质传递信息,而如今,对音视频处理、全景拍摄、机器人记者、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能力的融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记者的信息化运用能力,还能提升新闻报道质量,提高事件的传播效率,扩大事件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