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播音主持系
技能大赛是以行业企业专家命题、裁判、评定成绩为流程的赛事,专业岗位对接的是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在最近几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就新增了多个新赛项,比如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装配与调试、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这些新技术在比赛中的出现无疑对职业院校的硬件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使我们的职业教育要不断地对接产业发展,更新现有的教学设备和设施,以适应现代先进技术设备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
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是经过专家科学详细的调研之后得出的,其核心技能和前沿技术的选取准确度非常高。通过比赛能够让职业院校看到学生的所学能否适应当前的行业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行业标准要求有没有差距。吸取大赛项目的内容和要求,增补新鲜血液,适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的组织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流程,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让教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职业技能大赛带来了行业发展的新情况和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和新的高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单一型技能人才已不能满足现代职业对人才的复合型需求。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不仅仅是完成项目,还期待有创新表现。以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要求为基础,适时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当中采取与工作任务相对应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内涵建设,加快教学实践研究与教学改革进程,实现教育手段与劳动技能的完美结合,使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与当前行业发展水平要求相适应。
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体现在教学当中的“教”上,也体现在学生这个主体的“学”上。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有创造、成长的空间。一个不会自学的学生,很难有发展的潜力,所以在教学中,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成长空间。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检验学生岗位任务的完成情况,还比拼学生的综合实力,是学生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综合展现。在比赛当中,有许多学生呈现出内心慌乱、恐惧、缺乏自信的状态,不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这说明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缺少培养,人文社科课程缺乏。有资料表明,适度的紧张和焦虑有助于提高选手的专注度,从而激发潜能,但过度的紧张则会导致发挥失常。如何把握得当是教学中要增补的环节。
当今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行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知识、能力的综合性、交融性越来越强。职场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职业技能大赛的比赛中,有些项目往往不是一门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如何让这些课程之间相互融合,合理搭配、有序衔接,做到既不重复又不脱节,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是职业院校完善课程体系要努力的方向。
信息化社会,大数据时代,知识的老化周期不断加快,这一特点在技能大赛中展露无遗。在近几年的软件编程技能比赛中,每次比赛的内容和形式都在更新。这些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成果无时不在考验着教师们的纳新能力。教师不仅要有对当今技术发展的敏锐感知度,适时调整传统知识和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比例,还要有与时俱进的不断提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定期到企业轮训、到生产一线实践,参与工作过程,使实际应用能力与产业发展同步,真正做到顺应时代的要求。
技能大赛的参赛者往往是各院校的尖子生,大部分学生可能与大赛无缘。如何让技能大赛的效能影响到每个人,让不参赛的学生也受益,是举办技能大赛的真正意义所在。职业院校要善于利用竞赛,将舞台上职业能力、职业精神的展现,做为学生们效仿的标杆。把比赛当中的竞争意识、承受压力和挑战的勇往直前的精神,融入到每一个学生的血液里,营造比学习、比能力的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建立逐层、逐级、逐类的选拔制度,优化过程设计,建立覆盖全体师生的参与制度,让全体师生受益,把技能大赛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