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丹 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
电视民生新闻,基本都是针对特定区域内的观众,用平民化视角,讲述身边人、身边事的新闻。近年来,民生新闻成为各地电视台的宠儿,各种民生类栏目不断涌现。很多栏目也不负众望,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
比起以往,现代媒体的传播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逐渐由以传播者为中心变成了以受众为中心。电视民生新闻打破传统的新闻价值标准,将关注视角直接聚焦于老百姓,选择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将新闻话语权更多地交还到了普通大众的手中,符合现代传媒的平民化趋势,较好地满足了受众的需求,是电视新闻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一直深受大众的喜爱。但是蓬勃发展的背后,电视民生新闻在采写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误区。
在民生新闻的选取时,有一部分采编人员误认为“和老百姓有关系的都可以做新闻”,报道题材选取过于“宽泛”。民生类新闻栏目一般会开通观众通道,让大家踊跃地反映自己的身边事,提供新闻线索。但是因为观众属于个体,再加上其观察力和理解能力受限,因此所反映的事件一般比较琐碎,甚至有的根本不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如果新闻工作者没有充分发挥把关的职能,将这些本不属于民生新闻题材范围的事件一股脑搬上电视屏幕,会造成一些电视栏目线性表征“流水化”。
还有一部分采编人员认为“民生新闻本土化,就是通俗化、世俗化、日常化”,报道题材选取过于“狭隘”。他们认为只有生活琐事和奇异怪事才是本土化的具象,将电视镜头定格在市民生活小事、奇事、怪事的报道上;把本地发生的偏向于社会意义、政治意义或是比较严肃的新闻都一律看成是“时政新闻”,排除在本土化之外。实际上,时政新闻,特别是一些涉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事件,与老百姓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民生新闻关注的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大范畴。
电视民生新闻在采写过程中,容易曲解“民生”和“新闻”的关系,忽视新闻特性,主要表现在:一,新闻报道中出现大量新闻价值含量低的事件。一般来说,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是衡量一则事件新闻价值的五要素。但是纵观很多民生新闻栏目,我们日复一日地会看到一些并不具备新闻价值的市民小事,比如邻里吵架、家庭纠纷、夫妻矛盾、被盗被骗等所谓的“市民喜欢的新闻”,这类新闻随着反复报道,新闻价值已经并不明显。二,对于一些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报道不充分,不深入。新闻在满足受众基本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帮助受众理解新闻,进而指导自己的判断和行为。但是一些电视新闻工作者忽视了民生新闻的这一服务功能,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没有进行充分详细的信息解读,没有办法指导观众的判断和行动能力。三,过分重视新闻的娱乐化和形象化。为了吸引受众,一些采编人员经常会在电视民生新闻中过分强调视觉冲击力,将盗窃抢劫、打架斗殴和车祸流血等事件现场不加修饰地展现,再加上故事化的演绎和特效的编辑,对新闻事件过度渲染造势,这都是典型的新闻“泛娱乐化”,这些做法都是对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背离。
首先,新闻暴力时常出现。比如说家庭内部因为琐事纷争,有时完全可以内部解决,根本不需要外力插手,更不需要登上电视屏幕。但是有一些民生新闻栏目组偏偏热衷于报道此类事件,将镜头强行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的隐秘之处,“家丑外扬”,爆料老百姓的个体隐私,把一个家庭事件发酵成观众的围观对象。往往没有促进问题的解决,反而加剧了事态的恶化。
其次,缺少人文关怀。成功的民生新闻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时刻牢记人文关怀,在报道过程中充分尊重受众,与他们平等对话。但是一些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时容易走入误区,比如说轻易给一些社会人群贴标签,不加掩饰地批判;披露未成年人的真实信息;采访过程中对一些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穷追猛打,丝毫不考虑会给他们带来的二次伤害,这些做法都是人文关怀的缺失。
这里的同质化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栏目层面,媒体之间的不同栏目的同质化竞争。民生新闻栏目是收视率的保障,而且栏目具有可复制性,因此民生新闻大战现如今愈演愈烈。以笔者所在安徽广播电视台为例,在地面频道,就有经济生活频道的《第一时间》、《帮女郎帮你忙》、《经视1 时间》,公共频道的《夜线60 分》、《新闻第一线》、《第一现场》,科教频道的《法治时空》等近10 档民生新闻栏目,本省内的新闻资源有限,如何避免重复报道,如何解决新闻同质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个层面是同一栏目报道题材的重复。目前,民生新闻栏目的大部分内容集中在观众投诉、办事疑难、经济纠纷,交通事故等方面,民生新闻题材难免重复,给观众造成模式化的印象。如何突破传统新闻选取桎梏,将更多类型题材纳入报道范围,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注民生,为民服务,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帮助受众解决实际问题,是电视民生新闻吸引受众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职责,把握住度,不能走极端。比如说现如今的一些民生新闻栏目,对于老百姓反应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记者的身份往往有些错位,到各个部门“跑腿办事”成了家常便饭,甚至有一些栏目会简单地把能不能解决问题,作为衡量一则新闻价值的标准,认为只有把问题给解决掉,才能发挥民生新闻应有的作用。其实,这种做法是对“民生新闻”电视节目公共职能形象定位上的一种错觉。如果事事靠“记者跑腿”就能解决,甚至越俎代庖,媒体一厢情愿地去承担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新闻媒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都会受到影响。
电视新闻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不能满足于短平快的快餐化报道方式,要不断扩大报道的范围和深度。在弄清楚“民生”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除了为老百姓量身定制他们爱看的生活信息和服务信息,更要把视线多投射到“大民生”的范围,采写一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与走势高度的新闻节目,用普通老百姓的视角深入解读,帮助他们分析和判断这些新闻事件。
除了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政策水平、渊博的知识积累、熟练的业务技能、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之外,人文精神与职业道德也很重要。一方面,电视媒体从业者在日常工作中要通过一些外化的规章制度,自觉约束和规范采写行为。另一方面,自己也要注意学习积累,将职业素养内化为自身品质,塑造个性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介的生存环境在不断变化,受众的需求也在不断转变,昨天的差异化可能会变成今天的一般化,要想差异化策略长久,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打造出一个别具特色的品牌,这也是民生电视新闻采编需要不断努力和思考的方向。
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是我国电视领域的一次突破和进步,作为一种面向百姓的新闻形态,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采写方面的诸多误区,必须要在实践中适时调整,博采众长,才能走出误区,打造出观众心目中真正喜爱的新闻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