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婷婷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在2019年1月9日举行的微信公开课PRO 上,发布了《2018 微信年度数据报告》,据报告显示,在2018年,微信每个月有10.82 亿用户保持活跃[1]。目前微信是亚洲拥有最多用户的移动即时通讯工具,它支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即时通讯功能[2]。不知从何时起,微信朋友圈“打卡”成为用户热衷分享的内容,各种“打卡”如雨后春笋般滋生,逐渐成为网络新流行。“打卡”一词在《汉语大辞典》中的解释是:一种考勤方式,把考勤记录卡插入考勤机,自动记录上下班时间[3]。新传播革命的异军突起,“打卡”的意义和用法不再局限于用在企业、公司的上下班考勤范围,而在休闲娱乐、生活等方面成为新用语。
微信朋友圈出现的“学习打卡”类型主要包括英语单词打卡、经典阅读打卡、口语录音打卡等。除了部分“学习打卡”是依靠第三方APP、社群等外界力量来约束维持,大部分的微信用户是遵从个人意愿自主发布[4]。据笔者自己的使用经验,打卡类APP 可以记录学习时间、内容、进度等,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记录学习情况,通过好友的评论、点赞实现人际传播,同时也为交友互动提供契机。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吹响新传播革命的号角,微信作为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全新升级人们的媒介消费和信息获取、交友方式,对人们现实生活和人际互动也产生重要影。
第一,是一种期待的自我表达。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提出,个体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致力于展现理想的自我。借助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功能,用户一键分享自己的学习情况而在“前台”表现理想的自我。微信朋友圈是展示自我的传播渠道,“学习打卡”是用户将自己定位为一位优质形象的自我表达。
第二,是他人在场的社会表现。第二媒介时代,我们的日常生活迁徙到网络空间,人们试图“完美地”活在朋友圈里,自媒体让用户对自己的生活记录占据主动权。所有“美的、优秀的、积极的”内容更是朋友圈常见的生活记录。“打卡”是发布者基于展示自我、吸引他人注意力、赢得他人关注与好感等动机坚持打卡或者补打卡,正如卞之琳的《断章》里所写“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微信朋友圈的“学习打卡”让用户自己变成了景观,也让用户更加谨慎塑造自己的社会表现形象,把打卡这一过程塑造为在社交媒体上的展示性话题。
第三,表现性叙事的社交互动。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体现出社交成为社会个体的重要诉求[5]。美国学者欧文·戈夫曼尤其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符号互动,他的“拟据理论”提出,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是“演员”,而周围其他人则成为了观众。在微信朋友圈的“学习打卡”是用户在“前台”的表演,自身是“演员”,而好友则是观众,他们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完成社交互动。在社交互动中,人们更愿意展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也会在社交过程中美化自己,因为这样得到积极回应的可能性更高,将突出自己的部分展现在“前台”,而将如何记住艰涩的单词、阅读枯燥的文章、以及在什么样的环境完成学习这些“后台”的内容淡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技术赋权,使个体凭借学习的形象与个人生活在网络空间拥有了更多存在感,同时也为用户赢取更多社会资本提供可能。
微信的社交功能以及好友互动为“学习打卡”提供了空间。用户通过在朋友圈“打卡”来展现理想中的自我,塑造别人想象中的自我,在社交互动过程中不仅为获取社会资本提供更多的可能,更提升了用户的存在感。事实上,社交语境下,将自己的学习通过“打卡”展现在朋友圈,这背后是一种社交套路。然而在朋友圈中的“学习形象”因好友的夸奖、点赞而更让发布者沉迷于理想中的自我,许多“打卡”流于形式,或为了持续性提高自己的存在感和关注度而盲目的“打卡”,过分的塑造理想中的自我也可能走向期待效果中的反面,沉浸于自己塑造的理想形象而逐渐混淆现实与幻象,这不仅会让个体对自我和现实产生认知偏差,还可能削弱学习知识的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