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雨珉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
大型工程是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投资数额大、建设周期长、占地规模大、干系人众多的一类工程,其能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与出行质量,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与大型工程规划与建设相关的新闻报道常见诸于各类媒体,而这些报道中常有着出镜记者的身影,有效地拉进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新闻内容的传递效率。因此,大型工程新闻报道的任务与出镜记者的工作内容有着相当的一致性,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点:(1)报道发展成就,汇报改革成果;(2)维持舆情稳定,降低社会风险;(3)反馈国际影响,提升民族自信;(4)宣传奉献故事,彰显家国情怀。结合报道任务与报道题材,大型工程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表达有一定的特殊性,区别于在常见的时政类、民生类新闻。文章对中央电视台《桥通港珠澳》系列新闻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大型工程出镜记者的用声要求,并归纳了该类题材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语言特点与表达风格。
大型工程新闻报道通常采用直播模式,时长由节目类别决定。作为报道这类节目的出镜记者来说,平时要按长镜头跟随式报道的要求对自己的声音进行训练,保持能够长期自如地使用声音,避免现场报道时声音出现瘪、闷、干涩、疲惫等现象。另外,由于工程现场往往处于空旷的户外环境,且出境记者为了更好地画面效果常选择在视野条件较好的高处进行现场报道,所以在直播过程中出镜记者的声音常受到较强的风声干扰。从中央电视台《桥通港珠澳》系列节目中的几路记者(如珠海往香港方向的珠海连接线上的崔霞、港珠澳大桥收费站的何岩柯、以及青州航道桥上的吴杰等)[1]的出镜语中都能听到有风声的干扰,也能感到记者们在此环境下的出镜报道在用声上会比平时稍显僵硬,在女性记者身上比较明显。因为生理原因,女性在气息上本身就比男性要弱,如果没能及时进行有效的调整,就会在干扰下出现个别字音的把控失准。为了能有良好的播出效果,大型工程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只有对自己的气息进行不断调整才能持续保持自如的用声状态以便适应周围的环境。
出镜记者的语音不要求像播音员主持人那样字正腔圆,铿锵有力地去发好每一个字音,使每个字音都清晰响亮。大型工程的出镜记者更多的是进行口语交流,中央电视台记者张雷在《桥通港珠澳》系列“体验珠澳出关全过程”的报道里最后一段介绍穿梭巴士时就用了大量重复性口语词:“……我们看我们上方的这个指示标啊……第一个香港机场巴士那这个巴士呢……那第二个呢穿梭巴士呢也是从……去往香港各地的专线巴士,那第三种巴士呢就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香港直通车……。”[2]
持续较长时间的直播与相对口语化的表达容易造成出镜记者在语音规范上的疏忽,“嘴皮子”过松、“吃字”等表达不清的情况。而语音上的突然失误会打断出镜记者的语言组织,引起措辞上的失误。《桥通港珠澳》系列报道“体验珠澳出关全过程”中中央电视台记者张雷在介绍港珠澳通车运营情况出现了该类失误“那(后)最后呢我们要请我们这个大巴哦不是我们这个监控大厅的宋主任……”[3]。因此,保持语音的规范,有利于维持语言组织的流畅,保证镜头前陈述的准确与完整。
从《桥通港珠澳》系列报道“全线224 个桥墩托举钢铁巨龙”中记者丛威娜在简述224 根桥墩的安装过程时就提到了大量专业性较强的词汇——“……当时施工的时候是先用大型的打桩船把钢孔插进海床里,然后是钻孔、灌注桩基。(那)所有的桥墩实际上是在陆地的工厂提前预制好的,然后通过大型船舶运到海上,(然后是)直接吊放安装到桩基上,最后一步工序是浇筑混凝土让桩基和桥墩形成一体。”[4]钻孔的下一道工序是灌桩,即灌注桩基,二者在句子成份中为并列关系。若专业化的“常识”储备不足,则在报道中容易念成“钻孔、灌注、桩基”,影响语意。所以,提前储备相关专业性词汇对成功完成一段专业性较强的报道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对个别字的处理也需注意。“砼”字经常出现在工程现场,如“砼配送中心”、“砼拌和楼”、“砼罐车”、“钢筋砼”等。“砼”在字典上的读音“tóng”,是“混凝土”的意思,实际上即使专业技术人员对这个字的发音也还是“hùnníngtǔ”(只有在进行文艺创作时,为取谐音“同”而念其本音)。所以,在处理该字时,可直接念“hùnníngtǔ”,认为它在字音和字义上全部都等同于“混凝土”——既符合行业习惯,也便于受众理解。
大型工程新闻报道不同于一般民生类新闻报道那样浅显易懂,它专业性较强,所以在报道时需注意专业化与口语化的统一,既不能把出镜新闻报道做成科普类节目,也不能做成学术报告。出镜记者在报道这一类题材时需要灵活运用自己的语言对专业性较强的词语进行再造,以适应口语化表达的需要。在《桥通港珠澳》系列报道的移动直播间里何岩柯对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的专访中也能看出。何岩柯:“实际上大桥是在2009年才正式开工建设,那在2004-2009年之间需要把各种模型、方案做齐才能开土动工。”苏权科:“对,这就是我们的可行性研究,包括……[5]”。在这段采访中,何岩柯实际上已经将自己对“工程可行性研究”这个专业词汇的理解,用口语化的表达完美地呈现给了观众,再交由接受采访的总工程师进行的专业大阐述,实现了口语化与专业化的统一。
语言传播的方式是多样化的,除了单纯意义上的有声语言表达,还可以有服饰语言、动作语言、手势、动作、眼神,这些副语言。在报道大型工程题材的新闻时,出镜记者要学会正确使用副语言,例如在服饰上尽量穿方便活动的服装,必须遵照相关规定佩戴安全帽;面部表情自然,不夸张;手势语简单明了。在《桥通港珠澳》系列报道中也能经常看见记者们对手势语的运用,诸如“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我左手边……”、“我现在站的这个桥(配手势)……”[6]等。副语言辅助有声语言表达,能使出镜记者只用针对项目现场本身进行报道,而不用再对介绍目标的方位关系等进行赘述,有效节约时间,以便充分利用新闻时长,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新闻报道语言要求规范性、庄重性和鼓动性。[7]这一点在时政新闻中表现非常明显。时政新闻(如“两会”报道,国家领导人出访他国报道等)中,出镜记者在出镜时必须严格按照稿件规定的内容进行报道,不得掺杂一丝个人思想与情感。然而,对大型工程项目进行报道的出镜记者就不需要像时政类出镜记者那样严肃,语言可适当生动。大型工程本身有着专业性强、技术性高的特征,属于相对比较“生硬”的题材。若出镜记者过分追求语言表达的严谨精炼,容易把工程新闻做成行业汇报,让受众产生“陌生感”。因此,报道大型工程的出镜记者可结合新闻要点与新闻时长,在表达规范的基础上采用较为生动的语言。
中央电视台《桥通港珠澳》系列节目里王春潇的一段报道就是很好的例子——“我站的这个点距离广东粤西阳江市200公里左右,距离广东佛山市190 公里左右,距离洪湾立交枢纽13 公里,如果把距离划归到生活这个体系来说从广东阳江闸波鱼港一早上打上来的鱼中午就能进入澳门人的餐桌,广东佛山夏县的陶瓷下午就能运到香港的柜台了。”[8]如此略失“精炼”的表达却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工程的价值,对直播间里“完善路网布局”、“带动经济发展”等精炼的措辞做了很好的诠释与补充,引领受众更好地理解项目建设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取得了不少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大型工程为题材的新闻报道任务越来越多,出镜记者在平时还需加深对该类任务特点与重点的理解,总结归纳优秀同行在出镜时的用声模式、语言组织和表达风格,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现场报道时,出镜记者应在保证受众理解的前提下,兼顾新闻工作与工程题材的专业性,保持用声自如、语言流畅、表达清晰,为受众呈现优质的工程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