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广胜
瓦房店市闫店乡中心小学 辽宁大连 116300
在数学教学中,应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性格。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着培养高素质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基础问题。
学生在学校求学中,除了教给他们一定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从小就有创新,敢创新。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经过几年钻研,浅谈以下几点认识。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人人都有创造欲,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小学生也不例外。作为小学教师,绝不能认为小学生只能接受不会创造,轻视他们的创造潜能。其实,我们在教学时常会见到小学生进发出的创新火花,老师要及时捕捉闪光点加以表扬。例如,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懂得了 3+3+3+3可以写成 3×4后,当教师提出4+4+4+3怎么办时,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写出4×3+3、4×4-1、5×3等算式,这就是创造。特别是5×3的想法,二年级学生就能想到把3分开给每个4,使相同加数变成5,足见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教学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每个小学生也能创造,使他们从小树立创造的自信心,燃起创新的欲望。在教学中,我们要设法为学生提供时间和机会,放手让他们自由提问,质疑问难,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教师绝不代管,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会暗示,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创新潜能的舞台。
发散性思维是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从多种途径中探求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例如根据“汽车3小时行驶120千米”,要求学生不但会提出“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的问题,而且会提出“行1千米需要多少小时”的问题。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要和“整数中求一个数的几倍”加以联系;“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法要和分数、归一,倍比等应用题的解法加以沟通。要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如让学生根据“小红比小明多做3朵花”变换说法:小明比小红少做3朵花,小明再做3朵花就等于小红做的朵数,小红做的朵数减去小明做的朵数等于3朵,小红少做3朵,就与小明做的同样多,等等。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材料、组合、构造、功能、形态等不同角度去扩散思维,从多种途径中探求不同的解题方法,基本途径就是加强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要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
布鲁纳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钻得深,钻得深才有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关注着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把所要传授的新知识蕴藏在生活情境之中,学生被这些情境所吸引,利用其好奇心,主动学习,引导他们去获取新知识,还能打破思维定势,帮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比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书上有这样的题目:爸爸身高1.73米,桌子高0.85,爸爸站在桌子上能摸到2.7米高的电灯吗,学生首先通过1.73+0.85=2.58的计算,然后判断能否摸到电灯。尽管 2.58<2.7,但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可以摸到。由于题目贴近生活,使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有趣,这样的计算能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胆说出自己观点,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可以使死知识变成活知识,使学生从枯燥的计算中解脱出来,把生活与数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强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该年龄段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创新。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会计算,还要会用于生活,就要重视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更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了面积计算,让学生实际测量计算操场、我们学校广场、游泳池的面积;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让学生手工制作各种纸盒;学了圆锥体积,让学生测量计算沙堆的体积。学了比例尺,让学生测量算出学校升国旗的旗杆和教学楼的高度。在实践活动中,特别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将一块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木板锯成直径为2分米的圆形板,可锯几块?”墨守成规的学生用正方形木板面积除以圆形板面积,算出可以锯成5个。脑子灵活的学生考虑到实际,摆圆片实验,想到只可以锯成4个。通过贴近生活,学生动手操作,又结合学生已有学过的知识经验,解决了生活中新问题新事物,激发创新思维。
总之,在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课标精神下,全面实践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已有旧的教学方法,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全面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培养创新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