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勇
江西现代技师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9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相关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为社会输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技术创新等所需要的专业性、综合性人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并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出创造性价值。基于这一理念,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中实用性极强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必须加快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而在确保学生就业的前提下提升其专业素养与服务品质。
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在机械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但多流于表面,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仍然套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不合理,要么简单地减少理论课并增加实践课,要么将理论与实践课机械式结合而忽视两者间的融会贯通,从而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且缺乏创造性思维。
现代化制造技术在当今社会正经历飞速发展,从原来单一的CAD制图已经扩充到门类丰富、内容全面的多样化工具软件,而机械自动化专业人才也不再只追求人工计算和绘图,而是偏向于手动编写程序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展示。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时注重专业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的结合,避免‘学而无用’。
目前高职机械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延续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很容易使教学课程变为“一言堂”式的刻板教学,在内容安排上既不考虑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定位,又不重视当前行业实际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从而使得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同时,所谓的‘校企联合’只停留在口头上,学生的实训内容都是一些简单且重复的操作,毕业后必然难以适应社会。
高职院校在机械自动化人才培养上过于注重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而在礼仪修养、个人管理、诚信教育、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上有所欠缺,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空有一身本领,但不具备驾驭这身本领所应有的良好素养,不利于其未来更好的发展。
一般来说,任何教育改革都需要建立在更新原有观念的基础上,高职机械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养成‘重过程、轻结果’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采取合理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培养创新精神,改变以往以知识掌握的多少来衡量教学成果的错误想法,转而以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指导开展教学。
为了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改革要求,高职机械自动化人才培养应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结构进行优化改革,确定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在教学内容上与实际接轨。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为核心制定教学目标,遵循“要什么教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教学原则,在内容设置上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且适当引入国际化标准来提高机械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质量。
机械自动化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且互相渗透影响的技能型学科,这就需要教育团队既拥有会教书育人的教师,又拥有能下车间实操演练的能工巧匠。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专业培训、企业锻炼计划等措施对教师进行双向提高,从而建立起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实操合一”的双师型教育团队,在此基础之上再加入综合能力测评体系来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基于创新理念下的人才培养应从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入手,推行互动交流式、研究讨论式、技能竞赛式等教学方法以取代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理论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启迪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
(五)强化执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式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应在实践教学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组织开展针对性强的、实用价值高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操演练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围绕实训内容自主搜集知识并尝试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式教学,在校内建设职业模拟化教学工厂,同时加强与行业内企业的深层合作,以“产学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培养成满足市场需求的硬性人才。
(六)启用课程评价考核体系
对高职机械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涵盖课程评价考核这一重要环节,在考试观念、考核内容以及考核形式等方面从原本的“唯成绩论”转变成以能力测试和职业素养考察为核心,综合运用笔试、口试、实训、品行记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应用、综合素质等多方面进行考察,以培养出更加全面和优秀的专业型人才。
对高职机械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是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所提出的硬性要求,它能够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出更多具备职业能力、符合市场需求、体现良好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1]李楠.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