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晋强
五华县棉洋中学 广东梅州 514400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学生物教学中,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与手段很多,如野外实习、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生态调查、课外活动等等。本文仅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例如,在讲“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鲤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形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兴趣。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之献身,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
例如,当人们的器官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唯一办法就是器官移植。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也为了预防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改造的“猪心”、“猪肾”等,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
生物学是一门试验学科,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验证性试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试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试验不仅提高了学生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补充了下列试验:用粗糙的木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木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粘有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感到很惊奇,纷纷发问:“这是怎么回事?”教师顺理成章的讲述血液凝固的原理,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特别说明血浆中有的是纤维蛋白原,它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在血小板释放的某种物质的作用下,才转化为纤维蛋白。
做上述试验的同时,让一部分新鲜血液凝固,讲凝固的血块切开,让学生观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红色有何不同,启发他们思考原因,他们说,类似的问题以前不曾想过,现在会想了,觉得很有意思,对于血红蛋白的特性今后再也不会忘记,判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标准也不会搞糊涂了。
例如,讲骨的成分时,每个同学取两条鱼肋骨,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进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中利用学生初一时学过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指示,引导他们观察骨的变化,启发他们自己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征。并且试验前后分别称重,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进而让学生分析骨的成分与比例和骨的特性的关系,归纳出骨的特性。课本中大多数的验证性实验,我将其提前于新课的讲授结合进行。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交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会感到疲劳,难怪学生说:“一堂课40分钟,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只要课时允许,生物课可增加的实验很多,如初一的植物课我增加了以下一些实验:利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直接观察细胞膜的存在;把菠菜叶下表皮置于不同温度的水滴中,观察气孔的开闭;观察红辣椒果皮细胞间的胞间连丝;观察一滴水中的各种藻类;等等。
几年来,我把许多演示试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分组试验做到4-6人一组,增加了动手机会,在动手中动脑,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增长了才干。
教师在讲授自然科学知识时,首先注重的是语言的科学性,其次才是语言的艺术性,但决不能忽视语言的艺术性,因为它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学生集中精力。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①语言要精炼,逻辑性强,听起来顺理成章,且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②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可运用形象地比喻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如讲述物质过膜方式时,可将自有扩散比喻为坐滑梯,将协助扩散比喻为其自行车下坡,将主动运输比喻为骑摩托车爬坡。③语言有节奏,快慢适度,注意语气、语调,并有适当停顿。凡是重点、难点知识的讲授,速度一定要放慢些,语气要加重些,语调要放低些。④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生物教师以自己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生物科学家的崇拜、用生物科学成就所激励而产生的激情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立志成为生物科学的研究者。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条重要途径。但这一过程的实施必须从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不同年级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