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丽 谢俊青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大学生是最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的方式不仅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就业,还带动了他人的就业,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对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高职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
虽然在国家层面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被提高到了教育的重要位置上,但实际情况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其作用没有深刻的认识,所做的工作只是停留在完成上级的文件要求上。还有不少院校在课程体系中根本没有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或者是将此作为网络选修课程,以学生自学为主;也有学校是针对毕业生,在学生的就业阶段开展短期的创新创业课程培训,参与的学生比较少,在这样的短期培训中,培训的形式单一,仅仅是理论教学,培训的内容也比较狭窄,更多的内容只是简单的商业买卖行为,没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更是毫无关联性可言。也有部分院校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却苦于找不到工作开展的切入点。
创新是建立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实现创新。高职学生现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如何呢?
虽然各院校都在强调教育教学的改革,但教学方法的改革却很难进行的比较彻底,这和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有一定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处于主体地位,无论教师教什么内容,如何教,学生更多的都是全盘接受,毫无质疑。即使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改革,专业和课程建设也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但这些改革的主体仍然是校方,仍然是教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这样的教学环境如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身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就比较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如果教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学生连基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没有很好地掌握,创新从何谈起。
教学信息化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信息化的应用程度因学校和教师而异。信息化教学的发展首先取决于学校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其次要依赖于资金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平台搭建了,也要看教师是否能很好地利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对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有些老师能够用心地做出内容丰富,集文字、图片、音响效果于一体的教学课件,在学生的感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将教材的文字搬至课件上,在课堂上照本宣科。
创新的前提是实践,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论才能得以应用,也才能得以发展和创新。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却问题多多。实践教学难以较好开展首先是实践条件的限制,由于资金和场地的匮乏,校内实习实训设备陈旧,条件简陋,专业教师自身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而实训室的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仅仅是对实训室设备的管理和实训材料的简单准备,无法真正地在动手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实训室也仅限于上课时的开放,利用率比较低。
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更多的也只是为学生寻找顶岗实习岗位,以最终实现就业为目的。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没有下过企业,没有实践岗位工作经验的,所教授的专业理论更多的也只是纸上谈兵。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也是参差不齐,而且教师除了教学本身,还有大量的额外工作,教师能够专心备课和进行课程以及教学研究的时间不足,还有一些课程的教师缺乏,现有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过于饱满,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专业课程的师资情况如此,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情况更不理想。首先,师资结构上,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大部分来自思政课程教师、学生管理工作者、行政人员,教学的专业水平不高;其次,学生的创新教育无法和其所学的专业关联起来;再次,教师自身没有创业的经历,对创业没有深刻的认识,自身的创新综合素质也十分有限。
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又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组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知识面的广泛、钻研精神、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这种综合素质既有学生先天的因素,也有学校的后天引导和培育的因素。大部分高职学生还是存在着思维定式和从众心理,对问题的质疑精神和能力都不足,不善于发现问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普遍缺乏,如果学校的创新氛围也不够浓厚,学生就没有创新的驱动力。少部分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也因为自身的缺乏和学校培育不足而无法真正将创新的想法实现。
[1]张玉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实效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5).
[2]蒋波.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