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阔
锦西石化电视台 辽宁葫芦岛 125001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信息的传播数量、速度、广度、深度和路径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使得很多人改变了从电视新闻媒体获取信息的传统路径。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尤其是企业电视新闻,积极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采取新的平台、渠道和传播方法,再造新闻生产过程,便是应对冲击的应循之道。
电视理论专著《中国应用电视学》明确提出:“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这也意味着,电视新闻与文字新闻和广播新闻相比之下,展现出“体裁多样,重在现场;声像并茂、视听兼备;内容丰富,讲究时效;新闻美感、艺术享受”这四个优势。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电视新闻的传播终端逐渐发生了变化,它不仅局限于电视媒介,还包括网络媒介和移动终端。
传统电视新闻产品,是线性的、图像的传播,而新媒体产品是碎片化、非线性、图文视频多信息的组合式报道,加之针对企业电视新闻的审查和限制比较多,企业电视新闻还不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搜集的众多鲜活的受众信息,那么,电视新闻与新媒体究竟该如何实现融合呢?我认为应该从采编机制的革新、信息内容的共享和互动式的推广等方面去探索新路子。
以记者所在的企业为例,该企业宣传部门为了实现新闻媒介的融合,开创性地进行机制体制的改革,建立“报纸、网络、电视和微信”四个工作单元,实行“新闻信息一次采集、新闻产品多种生成”的工作模式,将报纸和电视上发布的有力度、有深度的专题新闻,同步上传至网络、微信等工作单元,形成立体化、交叉式的大宣传格局,实现了企业内新闻宣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必须要牢牢抓住内容是根本、技术是支撑、数据是驱动、用户是中心。因此,提升新闻报道质量是新闻媒体安生立命之所在。那么,具体到企业电视新闻来讲,首先,紧跟集团公司的中心工作,注重专题类报道,强化对新闻事实的深度剖析,必要时可采取专访式、讨论式等报道类型,既丰富了节目样态,又放大了新闻传播的亲和力;其次,采取现场报道或直播的方式报道新闻,也可以同步剪辑简短生动的小视频至官微发布,既增强了新闻时效性,也提升了新闻价值;再次,提升基层通讯员的写作能力和摄像水平,使其采写的新闻生动活泼,入心入脑,从而更好的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最后,不断优化片头、字幕、音乐、动画特技等表现元素,使影像画面、配音解说、采访同期声等多种元素有机结合,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
在全媒体环境下,我认为电视新闻必须调整惯性思维,采取“先快讯后深度”的新闻模式,形成即时生产、融合发布的新工作格局。也就是说,记者必须在第一时间写一篇初稿,并整理采访视频,进行第一波报道。随着同一主题的素材越来越充实,记者再把相关内容整合、编辑加工,同时呈现在网络上。这样递进式的报道,可以使受众能更清晰、更全面的掌握新闻事实的发展过程,增强贴近感。
互动是新媒体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不仅可以使传统媒体以最快方式获得受众的反馈意见,同时也是拉近媒体与受众关系的最有效办法之一。企业电视新闻,更应该利用现有的新媒体手段与受众展开互动交流,让受众参与到节目的创作中来,从而拓展用户群,例如调动基层通讯员队伍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在官微发布,读者可以在单条新闻下实时评论,那么,传统媒体就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获得受众的反馈意见,从而提升新闻报道质量。
总之,企业电视新闻追求与新媒体的协同融合发展,融的是理念和思路,合的是内容和技术,做的是协调和互动,求的是再造和双赢。只有坚守电视新闻的优质内容,融合发展才能取得根本突破。
对于传媒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的政治理论基础,要坚持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方针,来为受众人员做好服务工作。因为我们处于信息发达的时期,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不同形式的信息,其中包括真实有益的信息,当然也有不良的信息,作为专业的采编人员就要以自己专业的个人素养和水平来对这些新闻客观地进行那个分析和报道。要把人们的利益当作是自己的利益,认真排查信息的准确性,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出解决措施,利用自己的专业水平把负面新闻引导向正确的道路中去,最大程度的开展电视传媒工作。
“活到老学到老”要保持一颗一直在学习的心,通过查阅书籍阅读报纸的方式开拓自己的知识层面,在学习中注重自己的文采水平和语言沟通能力,了解语言的精髓,并逐渐培养自己对工作的兴趣,养成经常关注社会信息的习惯,时刻记住自己作为新闻采编者的责任和使命,还要积极的学习道德知识与思想品德。
[1]朱羽君,王纪言,钟大年.中国应用电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52页.
[2]张柱.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生产——平台思维与流程再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