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晓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宁波 315012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及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要求逐年提高。有学者曾经做过调查,用人单位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为87.1%,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视程度达到了95.6%。[1]在此背景下,高职语文教育融入职业元素教育已迫在眉睫,需不断整合语文课程内容,在课程中有意识地开展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能力培养,大力激发学生职业正能量,提高学生在职场上的合作、交流、创新、奉献意识和综合能力。
然而,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现状又是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一次调研,在在校或毕业学生中发放了近五百份调查问卷(含电子邮件回复),回收有效问卷400余份。
本次调查问卷共分三个部分——职业素养认知、职业素养行为和所在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相关教育情况。职业素养认知版块涵盖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与选择、职业目标与定位、职业信念与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等认定调查。职业素养行为版块主要调查学生对职业素养的看法。此版块主要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觉不自觉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情况。所在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版块主要考察高职院校目前职业素养教育的方式及学生的满意度等。
版块一,数据显示,高职学生在职业认同与选择、职业目标与定位、职业信念与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等认知上,依旧停留在不自信和茫然的层面,如自身素质是否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认为勉强可以的达到69%,完全可以的仅占4%,不可以,仍有很大提高空间的达到18%,不清楚的占9%。
版块二,数据显示,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职业素养养成,意识到其重要性。如“在大学阶段有意识地提升职业素养对以后的工作及职场发展是否重要”这一问题上,回答“非常重要”占到了90%多,说明高职大学生普遍对职业素养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在回答“自己哪些职业素养还需加强和学习”,65%以上认为“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需加强和学习,80%的学生认为自己沟通能力急需增强。“在更愿意为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做什么准备”这个问题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及“参加相关培训”的学生占比81%。认为“提高职业素养对自己的帮助”,90%的学生认为是“提高竞争力”及“更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选择“没有什么帮助”答案为0。
版块三,数据显示80%以上高职大学生认为高校忽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的教育及培训。近90%学生希望高职学校设置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在人文素质课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增加学生社会实践。可见高职院校需提高教师队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创新教学方法手段、量化考核指标,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道德等全方位的教育,积极主动担负起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职责。
根据以上调查问卷,结合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已受到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的质疑现状,高职学生职业正能量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团队合作能力差、职业认同感低、缺乏创新性及吃苦耐劳品质,再加上综合素质较差,普遍存在谈话交流词不达意、言不由衷、逻辑混乱,错别字满天飞,病句随处可见等问题[2],学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有着不小的障碍和难题。因此,高职语文作为高职院校的基本素质课程,不能照搬普高或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必须扭转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应以就业为导向,为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以上现状,我们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作为高职语文教学融入职业元素的研究思路及具体实施方案。
传统的高职语文课程偏重知识传授模式,新形势下,高职语文课程应紧贴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其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凸现出来,并以此作为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学导向。
因此,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实践中,我们既要考虑到语文的语言性特征,突出对它的阅读、朗诵、演讲、对话交流的工具性本质的教育,又要考虑到它与职业文化、职业技术的关联。勿需置疑,高职学生学习的高热点在专业学习,语文教学不可能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择向,但利用学科相融性的内在联系,增加语文学科的职业元素,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情、意、行的人文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按照“系统化、递进式”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培养。
1.重构教学内容,设计职业情景,渗透职场文化
根据培养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体现职业性;同时将职场文化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高职语文教育与学生专业相结合,要求高职语文教师主动走入学生专业,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学生未来就业行业的特点与需求,积极与专业教师和行业专业进行沟通与交流,在教学中主动把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目标与语文教育的目标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教学中,尽量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案例、职业活动实施教学,应当尽可能地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来选择适合于学生需要的材料来实施语文教育,以做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服务,实现就业导向性与素质导向性的有机统一。
2.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结合学院人文素质读书工程、中华经典朗诵、汉语口语竞赛等第二课堂建设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使高职学生的汉语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今高职院校毕业生文化底蕴缺失、综合素质较低下并因此对职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是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光靠一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是不够的,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应在把握语文学科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探求学科特质与综合素质的结合点,把高职“大学语文”这一传统课程和学校汉语实践相关工作构建成一个全域性、立体化的“大课程”教育体系,通过全域、立体化的实践来实施语文教育,使之在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构架中发挥自身独特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成为“全人”以及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3.重视职业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手段,突出职业正能量教育
探索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如团队化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和职业素质。
4.结合培养目标,量化考核指标
(1)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多样化
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考核评价方法,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具体实施中,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专题汇报、汉语能力竞技等开展综合评价。同时,为避免教师评价的主观性和单一性,可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评价
增加过程性考核的比重,突出实践能力的评价,细化考核要点。同时,将课程考核融入职业素质相关内容,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协作意识、规范意识等职业素质。
“三课堂”融入职业元素和职业正能量
第一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
确立了高职语文教育的“就业”导向,就必须把语文教育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高职文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辅相成,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这是高职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此外,高职语文教育与学生专业相结合,高职语文教师利用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对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设计等做相应的调整,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专业,突出专业特色,了解职业道德,这势必会激起学生对高职语文更浓的兴趣,增强高职语文教学的效果。如讲授“毕业实习报告及毕业论文写作”,教师可结合授课班级的专业特质,有意识地组织教学内容,将不同专业的职场能力要求及实习工作内容告知学生,让大一的学生提前树立毕业实习及撰写相应文本的意识,了解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应知应会的语文技能及职场素养要求,让学生在入职前就对企业、行业的文化有所了解,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沟通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并转化为自身的内在要求。
第二课堂:以人文素质读书工程活动及讲座、中华经典朗诵比赛、辩论赛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素养培养的空间领域,摆脱语文教育的“封闭式”格局,建立语文教育的“开放式”格局,把语文素养培养的视角延伸到课外的广阔天地里去。鼓励学生“从做中学”,在实践中运用语文,同时,要把学生的课外活动纳入到语文教育关注的范围,通过对学生的社团活动、文化艺术节活动、竞赛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如邀请获浙江省十大职工技能状元“金锤奖”及省五一劳动奖章的宁波港吉码头经营有限公司桥吊操作队副大队长竺士杰来学校演讲,使课内和课外的教育活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职业操守。
网络课堂:已建设的网络课程及相关网络资源,翻转课堂
充分利用网络课堂,将教学以“教师”为主翻转为以“学生”为主,将学习由从“教”开始翻转为从“学”开始,将学校课堂由“静”翻转为“动”。完全的网络自主学习在全日制高职教育中很难实现,也没有必要。线上线下结合的翻转课堂通过发挥线上讲授和线下活动的各自优势,能够更好地让线下课堂“动”起来。将一门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的“辩论课”实现了翻转。在这堂课中,学生在线上学习“辩论”理论内容和实例“1993年新加波大学生辩论决赛”,在线下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围绕指定辩题开展“自由辩论”的练习,通过实操,学生在活动中能更好地体验辩论技巧和进入职场后应具备的批判性思维或深度思维的成效,其效果远非以往一门讲授为主的课程所同日而语的,一旦课堂“动”起来,高职语文学习将有不同于往常的意义。
总之,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中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低估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等相关职业道德的积极性,培养开拓思维,树立团结协作理念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恰当地表情达意的技能,分析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1]于洋,唐瑞.从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标准反思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J].理工高教研究,2008(8):92-95.
[2]万晖,饶勤武.“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