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中
(宁德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
随着国际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国际商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办学理论与实践都有待深入探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成为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议题。高校人才培养应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和推动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核心是全面提升其职业能力以适应岗位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职业能力提升为视角分析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或能为推动专业学科发展提供帮助。
市场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必要根据相关岗位的胜任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结,导出核心的职业能力。目前,国际商务专业涵盖的职业种类较多,包括外销业务员、涉外商务代理、商务文秘、国际融资与结算、外向型企业业务经理和国际商务相关的公职人员等。通过广泛调研和文献整理,认为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应具备商务能力、管理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商务能力是国际商务专业能力要求的核心,表达了对具体商务实务的践行和支持,其涵盖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数据的收集、整理、挖掘乃至进行商务决策,以及开展涉外商务项目的具体谈判等,是本科应用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区别于其他专业人才最显著的特征。管理能力是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是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类专业相区隔的重要特征。诚然,这里的管理能力也不是泛泛而谈的,其应聚焦体现在商务领域的具体管理能力,诸如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相应管理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指利用合适的语言工具、以合适的方式与沟通对象进行恰当交流或沟通的能力,能力的核心要求是熟练掌握一种及以上的外语,比如以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听说读写成为最基础的构件,理解和掌握相关商务背景知识、商务专业术语和口头用语等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还必须指出,这里的沟通是要特殊情境的,有极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国际商务活动普遍存在着跨文化现象,忽视文化差异,容易导致文化冲突,提高商务成本。为此,一个优秀的商务沟通者应能理解和尊重目标对象所涉及的文化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以和谐融洽的方式与之沟通。创新能力是高级应用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重要特征,国际商务环境、业务特点和职业属性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更多创新型人才。因此,对国际商务本科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应始终贯穿于能力培养的全过程。
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办学历程有着注重基础、跨口径等普遍特征,但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而分化大都是在自主办学思想下,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办学层次、规模与资源等约束条件作出的人才培养定位选择。总的来看,目前出现了两种代表性的模式,一种是本科通才型的培养模式,采用这类模式的多以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为主,经由通才模式培养的国际商务商务专业人才没有明显的特色,特别强调对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建构,往往未能将对实务实践技能的作出明确要求,而不少企事业单位倾向于认为这种模式走出来的人才“不接地气、好高骛远”,缺乏实战或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人单位不得不需要花时间和金钱去培养其实践操作技能。另一种是专才型培养模式,其主要是以高职高专为代表的院校,大多以职业教育的方式进行培养,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实务操作能力较强,而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能快速进入职业角色,履行岗位层次相对较低的职务,但由于于理论基础的短板,发展潜力受限,难以应对一些复杂性、多任务等高级专业管理工作。综上可知,在专才与通才之间,国际商务专门人才的供给出现了断层,而当下行业的发展,不少用人单位要求任职人员既能较快进入工作角色,又有一定发展潜力以应对复杂的事项。据了解,人才市场中此类人员的缺口还是比较大的。
宁德师范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资源禀赋有着自身显著特征。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不论在教学科研投入、师资力量、生源素质还是在交流平台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专科、高职类院校相比,生源质量、办学规模条件、教育服务理念等方面有优势。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学院办学特质,宁德师范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应找准定位,在专才与通才过渡带发掘新的发展空间,着力培养市场所需的高级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
在国内,不少国际商务专业是在原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起来的,并且国际商务专业在在之前的教育部专业目录中就归类为经济类专业,2012年才划入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实际的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高校的国际商务商务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混为一谈,界限不清,规格不明。因此,在界定人才培养目标之前,有必要将两个进行对比区隔。国际商务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确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的不同之处也是容易理解的。从课程角度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经济学科门类,应以经济类课程作为主体来建构。国际商务专业属管理学科门类,管理类课程应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从人才培养的规格来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国际间贸易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倾向于对具体贸易实务的达成,一般也即是传统意义上的涉外贸易工作人员,要求学生要求具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商务一词的内涵与范畴本身就和经济贸易有着明显不同,国际商务专业是适应新的国际间商务往来而形成和发展的,在要求掌握一些基本国际贸易理实技能外,更加凸显在专业领域内管理要素。
宁德师范学院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办学才起步不久,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理论教学和研究水平等诸多方面都省内外大学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要求,初步确定其培养目标是注重对国际商务活动能力的培养,并且强调商务策划能力、跨文化人际沟通、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将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基础,掌握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熟悉通行的国际商务法规与惯例,掌握英语、计算机技术和其它经济管理分析工具,能在外向型企业、跨国公司及涉外经济贸易部门等从事国际商务实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然之举。开设什么课,哪些课程作为核心课程重点建设,应该基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具备哪些方面的具体能力来展开。综合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分析和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对商务能力、管理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归集,再对各项子能力进行发散和梳理,将能力构成要素与知识点相衔接,导出导出实现能力的课程清单。诚然,必须指出的是,以上四种能力并不是完全隔离的,能力之间有相融通的地方,这也能解释为何一门课程可能同时在两个及以上的能力域中出现。商务能力中含有对商务经营管理的相关能力要求,而管理能力的施展不能单纯的为了管理而管理,一般与具体商务事务或项目交融并行;创新能力是特殊时代背景下专业发展的鲜明特征,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进程、各方面,与商务能力、管理能力等融为一体而又相得益彰。而通识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处于课程体系金字塔塔基位置,对于其上的所有能力皆有支撑作用。在课程体系设置时,要牢牢把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一是开设适合的理论基础课程,夯实专业学生未来成才成长的基础,增强其发展后劲;二是努力创造条件,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开设一批实训、实践类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当然,课程体系要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紧扣教育部专业颁发的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做到整体优化、强化实践和突出特色。主要课程设置见表1。
表1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
国外国际商务专业办学起步较早,在专业教育教学领域取得了积极进步和经验。归结起来主要有:一是注重综合素质的培育和潜力发掘。作为全球第一所国际商务学院的美国外贸学院,亦称“雷鸟”,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其课程体系主要涵盖了商务管理、国际关系和外语学习等主要板块,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成功,成为典范,背众多院校效仿,并且上述课程模块亦被普遍看作开展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基点,后来便有了所谓的“雷鸟”模式。纵观美国的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模式,其多强调对涉外商务所在国或区域文化环境的把握,注重构建普适性多维的商务环境认知框架。比如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库克商学院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开设了不少地区商务课程,覆盖至亚洲、拉美和中东等地商务。启发学生从地域文化差异、近现代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方面考察商务环境,拓展全球视野,增强文化感知。二是国外院校实训实践教学各有特色,关注学生实务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创办学生超市、旅行社、咨询中心等,专任教师亦充当多面手,不但要担任常规教学工作,也要扮演相关项目负责人,与学生共同推演、践行和成长,甚至鼓励跨学科和专业系的共同参与。加拿大高校则与企业联合办学,订单式的共同培养人才;或成立由商界和行业专家等组成的学院发展顾问委员会,为专业发展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如麦克麻斯特大学的商学院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专门人才。耶鲁大学将校外专家学者、公司高级管理者、相关部门官员等引进校园讲授,实业界参与专业教育教学更好促进了学生成长。
国内相关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办学历史还不长,在办学定位和规格要求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在诸多方面也吸收借鉴了国外院校的一些做法,鉴于人才市场的需要差异,国别文化环境的不同,办学传统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总的说来,特色还不是很明显,非常成功的典型较少。主要出现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一是中国政法大学强调国际商务所涉法律认知体系的建构;二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专业培养对外语能力的侧重。两种模式各具特色,并且都是学校原有的优势学科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要提升宁德师范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提升官产学研水平,利用好校内外两种资源,方能开创发展新局面。
1、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为人才培养注入动力
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以区域经济社会的现实土壤为依托,教育教学的发展也需要人才市场的力量来牵引。既要追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商务专门人才的需求规模结构、质量层次等新动向,也要密切关注本学科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进展,结合宁德师范学院的实际情况,不断凝炼打造本专业的特色,进一步明确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合理市场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重点是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行业企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深入分析在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自贸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和宁德国际商贸活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国际商务的发展空间和目标指向,深入研究福建省顺应互联网+社会经济趋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开展国际经济贸易面临的人才制约,深刻分析宁德市引进外资、走出去(如电机、船舶、水产品加工等)开拓国际市场所需要的国际商务人才支撑,以此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厚植现实土壤、增强发展动力。
2、持续优化课程设置,综合利用校内外两种资源
国际商务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商务业务发展、学科知识更新和学生成长等不断进行调整优化。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既要突出国际商务理论知识,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理论功底,使之与高职院校学生相区别;同时又要加强国际商务实务课程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使之与综合类高校学生相区别。从课程模块的设置方面来讲,切实将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合理归类划分,统筹协调各课程模块的学时学分比例,要注意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之间的衔接与平衡,要界定实践教学模块的合理构成。尤其是重点谋划实践教学体系,确保课程内实践和集中实践的有序开展,积极推进国际商务综合模拟实训室的建设,加强综合性实验教学环节监管,为学生成长搭建更好学习平台。此外,要善于利用校内外两种资源,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索联合企业共同培养人才,设立专业发展咨询委员会,邀请院校领导、行业专家、专业能手等加入,为专业发展提供智囊保障,让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能在行业企业学以致用,向实践学习,向行业优秀代表学习,不断延伸校外教学场地,建设更大范围的专业教学平台。
3、努力壮大国际商务专业双师型队伍
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有赖于一支高素质、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队伍。一是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双师型队伍,继续加强“深挖掘”“引进来”工作。鼓励教师走出去,向社会学习,向国际商务领域优秀实践者学习,通过去企业挂职锻炼、研讨培训等形式,尽可能参与国际商务经营管理,提升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不断扩充教师队伍的兼职化路径。吸引国际商务实务工作中的优秀人才,实行“实习实践校外导师制”,建立“创业导师专家库”,请导师进课堂,推进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形成校内外两种资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应用型教学团队,不断壮大国际商务专业双师型队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需要在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
,全方面实施和持续推进。宁德师范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开设不久,各项工作才刚刚起步,诸多方面仍待探索。在未来工作中需积极适应国际商务活动新变化新要求,深刻把握理论基础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型人才核心要义,秉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办学理宗旨,进一步确定细分人才市场定位,滚动优化课程体系,统筹利用校内外两种资源,发展壮大双师型队伍等。以此形成合力,扎实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国际商务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1]夏励嘉.本科国际商务专业特色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2]林孝成.国际商务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12).
[3]王振华.从企业需求角度看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模式[J].人力资源管理,2015,(12).
[4]杨丽华.二本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2).
[5]刘国买.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9,(7).
[6]吴建功,周庭芳.西方国家国际商务专业与课程体系探讨[J].当代经济,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