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玲 徐瑞年 夏美茹 李亚珍*
(河套学院 农学系,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科学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促进人体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当今中国GDP已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应趋于科学合理,生活水平的高低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是否科学合理并没有必然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有调查表明,我国居民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2]。巴彦淖尔市地处我国的北疆,聚集着蒙、汉、回、满、达斡尔等二十多个民族,由于居民的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于我国其它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比较低,因此居民科学生活、科学饮食的意识相对较为薄弱。而居民群体中的中学生正处于体格和智力发育的重要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比较多,如果这个时期中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效率,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为此我们对巴彦淖尔市中学生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进行了调查,希望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指导他们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调查对象为巴彦淖尔市地区中学生。
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七个旗县区各选2所中学共14所中学随机选取学生进行调查。从四个方面设计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91份,有效率 98.2%。
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合理营养、平衡膳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戒烟不酗酒、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中学生阶段是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3],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中学生一生健康的基石。为中学生健康提供全面调理的手段,是享有健康的决定性因素。为了解巴彦淖尔市中学生的生活习惯,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次主要从睡眠习惯、体育锻炼和一日三餐的情况进行调查。
2.1.1 睡眠习惯
睡眠习惯主要从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两方面调查,结果见图 1,图 2。
图1 中学生睡眠时间
图2 中学生睡眠质量
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颁布的《中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标准》中规定,中学生每日睡眠时间不宜少于8h[4]。但被调查的巴彦淖尔市地区的学生中只有6.9%的中学生睡眠时间达到8h以上,43.4%的中学生睡眠质量较好,其余中学生存在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差的现象。长时间睡眠不足不仅影响生长发育还会影响学习效率。充分的睡眠是大脑最基本、最重要的休息方式,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大脑神经细胞机能处于良好状态,可以使学生学习时精力充沛,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3]。
2.1.2 体育锻炼
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
有研究表明参加体育锻炼能消耗大量氧,增加红血球的含量,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改善大脑的功能,使神经的反应速度加快,进而使大脑皮层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加强。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更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4]。但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经常参加锻炼的人只占31.8%,其余中学生存在锻炼不足的现象,影响学习效率。
2.1.3 中学生就餐情况调查
调查中学生一日三餐的就餐时间结果见表2。
表2 中学生一日三餐就餐情况调查
调查中学生早餐就餐情况的结果见表3。
表3 中学生早餐就餐情况调查
按时进餐和吃好早餐对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调查得知,只有54.4%的学生每天吃早餐,69.3%的学生进餐时间规律,中学生对一日三餐的重视程度不够。国内外营养学专家普遍认为,早餐是一天中重要的一餐,长期不吃早餐或早餐质量不高,会给生长发育带来不良的影响。早餐摄入的能量和营养素应占全天能量的30%,用来补充前夜的消耗并为整个上午的学习和活动做准备,若早餐质量不高或不吃早餐,血糖恒定维持不到中午,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影响学习效率,因此,一日三餐规律进食,提高早餐的质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保证学生的健康十分重要[5]。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和完成繁重学业的重要保证,本次主要从食用肉类食物的品种、水果、奶类和豆类、垃圾食品等食用情况进行调查。
2.2.1 肉类食物
中学生食用肉类食物的品种调查结果见表4。
表4 中学生食用肉类食物品种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的中学生喜欢吃畜类肉,少数的学生喜欢吃海产品和禽类肉。畜类肉中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高,脂肪主要由饱和脂肪酸组成,长期大量食用容易导致肥胖和高脂血症,而禽类的脂肪含量较畜类肉低,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高于畜类;禽类蛋白质含量较畜类高,另外禽类维生素E的含量明显高于畜类,两类肉应每天交替食用50~75g利于健康[6]。 海产品脂肪含量较畜禽类低,蛋白质含量较畜禽类高,蛋白质中氨基酸组成较平衡,与人体需要接近,利用率较高,是人体所需蛋白质的良好来源。海产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另外海产品还富含微量元素,尤其是人体易缺乏的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其含量高于其它动物性食品数倍甚至数十倍。每天食用海产品75-100g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6]。
2.2.2 水果
中学生食用水果情况调查结果见表5。
表5 中学生食用水果情况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它有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胆固醇和改善糖代谢等作用[7-9]。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吃200-400g水果更有利于健康,但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有30%的人几乎不吃水果,对中学生的生长发育非常不利。
2.2.3 奶类和豆类
调查中学生食用奶类和豆类结果见表6。
表6 中学生食用奶类和豆类情况
奶类和豆类都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奶类是中学生生长发育钙的最好食物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食用300g奶类,30-50g豆类[6],但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有 26.5%的人存在几乎不吃奶类及豆类食品的饮食习惯。
2.2.4 垃圾食品
垃圾食品通常是指仅仅提供一些能量,无其他营养素的食品,或提供的营养成分超出人体需求量并最终在人体内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3]。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十大类别垃圾食品包括油炸类食品,罐头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肉类食品,肥肉和动物内脏类食品,奶油类制品,方便类食品,烧烤类食品,冷冻甜点类食品,果脯话梅和蜜饯类食品[4]。本次主要针对油炸食品、烧烤食品、腌制食品和碳酸饮料的食用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中学生食用垃圾食品情况结果见图3。
图3 中学生食用垃圾食品情况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天天吃烧烤的中学生占到20.4%,天天吃腌制食品的占到26.9%,天天吃油炸食品的占到29.7%,天天喝碳酸饮料补充水的占到24.5%。烧烤食品中含有多环芳烃类物质,腌制食品中含亚硝酸盐类物质,这两类食品为致癌物质,因此经常食用烧烤食品和腌制食品易诱发癌症。经常食用油炸食品、碳酸饮料会引发多种营养相关性疾病[6],比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另外碳酸饮料影响钙的吸收,严重损害中学生的生长发育,应尽量少吃或不吃垃圾食品。
巴彦淖尔市地区中学生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调查表明,多数中学生生活习惯不规律、不科学,存在睡眠不足,体育锻炼少,就餐时间不规律。饮食习惯存在随意进食、膳食结构不合理,几乎没有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进行合理膳食,在调查中中学生表示希望有机会了解合理膳食的相关知识,改善和提高健康水平。
4.1 保证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建议中学生每日的睡眠时间不宜少于8h;适当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应激能力,尽量营造一个较为轻松、安静的学习和居住环境,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生理负担,提高中学生的睡眠质量。
4.2 建议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适量的运动和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帮助中学生缓解紧张机械地学习和生活,还可以放松心情,增加学习乐趣,并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4.3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对中学生不吃早餐和进餐时间不规律会造成的危害进行营养教育,保证中学生按时就餐和吃好早餐;建议增加海产品和禽肉的摄入量,适当减少畜肉的摄入量。利用地区的优势,提高学生摄入奶及奶制品的量[5],宣传奶制品的营养价值,引导学生每天摄入一定量的奶及奶制品;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量,另外,学生餐厅应配备有较高水平的营养师和厨师,增加学生矿物质元素的摄入;减少垃圾食品的摄入量,大力宣传垃圾食品对中学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4.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中学生的营养意识。中学生自身营养意识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要改善学生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减少和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就要从平时的饮食起居做起,认清自己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不合理饮食习惯,提高自身的营养意识,结合科学的营养知识,慢慢改正长期以来已形成的不良饮食行为,并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巴彦淖尔市地区中学生养成良好合理饮食习惯,平衡膳食,增强体格,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1]高荷蕊,史平,王丹.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学生饮食行为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
[2]李妮娜,王洪婧,李峥.潍坊市中学生饮食行为问题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33(5):353-356
[3]郑厚成.现代体育与健康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5-70.
[4]麦锦城,徐惠珍,周丽云.广州市部分中学生睡眠质量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47-548.
[5]孙淑苍,杨振河,赵建生,等.天津市中小学生早餐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74.
[6]葛可佑,程义勇,柳启沛.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7]中国营养协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1)[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72-210.
[8]王亮亮,陈新俊,蒋立文,侯爱香.大学生营养状况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调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8):81-85.
[9]中国营养协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1)[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7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