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兴无
说农用薄膜在中国推广使用与开国上将王震有关,可能知者寥寥。
1957年秋天,担任国家农垦部长的王震受命率中国民间农业代表团访问日本。代表团成员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农机等方面共30名专家、学者。王震率团访日历时两个月,大部分活动在农村,经常在乡间行进。他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细心考察沿途农情。
1957年10月,王震(中)率中国民间农业代表团访问日本时在工厂参观
日本多雨,王震发现日本农民在雨中劳作时身披轻便的塑料薄膜雨衣,不禁感慨起来:“这比我们雨天披蓑衣干活轻便多了。”后来,他与一位日本专家交谈时,表示希望买一些这样的塑料薄膜雨衣样品带回国内,给中国农民的田间劳作带去便利。日本专家向他介绍,塑料薄膜在农业上还有更大的用途:用薄膜可以栽培反季节蔬菜、水果,抢先占领市场;用薄膜育苗、育秧,可以显著地提高产量。王震连连称赞:“这东西太好了,中国发展农业也要用。”
回国前,王震打算买一些农用薄膜样品带回中国。有人提醒他说,这要违背总理的禁令。原来,周恩来对代表团有一项特别的禁令:到了日本后,不要买他们的东西。王震说:“总理虽然叫我们别买他们的东西,但这种东西确实很好,对我们发展农业很有用啊!”于是他决意买下。
回国后,周恩来见到王震,开玩笑说:“我就知道你王胡子管不住自己,才行前特别交代,没想到你还是违背了禁令。”见王震有些尴尬,他笑了起来,“你买回来的东西很好嘛!”
王震在写给中央的访日报告中,就接受外来的新技术,推广普及农用薄膜提出具体建议。
在王震的大力推动下,塑料薄膜不仅仅成为农民在雨天劳作的轻便雨具,更被农民广泛用来架棚育苗、育秧,培育反季节的蔬菜、水果,有效地提高了作物的产量。
1978年1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在北京会见日本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研究会事务局长石本正一时,了解到塑料地膜覆盖技术对粮食、蔬菜、水果等大幅度增产有明显作用。王震当即指示农牧渔业部立即引进,并为从日本引进的地膜生产机械题词:“地膜系友情”。
为提高地膜的生产质量,王震几次指示石油工业部要提供优质的聚乙烯等原料。他还身体力行推广地膜技术,亲自打电话要求新疆垦区带头。
1981年1月12日,王震在视察新疆石河子垦区时,得知地膜棉试验田亩产270斤,十分高兴,亲自到田间察看,又召集科技干部和垦区负责人座谈,他对石河子垦区负责人说:“地膜栽培国外已搞了多年。地膜栽培省水,发育早,杂草也长不出来,病虫害少,要大力推广,甜菜也可以试验地膜栽培。”他还特别强调,“对地膜要注意回收再用,不行就回收再生,不要污染土壤。”
当天晚上,王震在接见石河子垦区新湖农场场长黄金山时,鼓励他将当年3.5万亩棉田全部改种地膜棉。黄金山担心太费工,王震说:“你们原定1981年棉花亩产70斤,搞地膜可以翻番甚至更多,利润相当可观。这个是费工,但你们有20多万职工,劳动力充裕,完全可以做到。”为了确保地膜棉推广,王震与黄金山当场签了合同:“新湖农场植棉3.5万亩,使用地膜植棉技术措施。单产争取150斤以上,利润150元以上。”王震还拉着随行的农垦部副部长张修竹等一起在合同上签字。
一不做,二不休。次日上午,王震又与奎屯农垦局局长修新民签订了1981年地膜植棉20万亩的合同。为了调动职工采用地膜植棉技术,合同规定:“争取单产皮棉150斤以上,并力争向石河子试验场亩产皮棉270斤奋斗。达到第一项亩产指标,则每人可得超产奖金140元;达到亩产270斤,则每人可得奖金380元。此议向全体职工宣布,进行革新竞赛。”返京后,王震又专门指示国务院有关部门给新疆垦区安排了农用薄膜。
1981年8月13日下午,王震陪同邓小平来到石河子总场一分场视察。看着近一人高、长势喜人的地膜棉,邓小平连声称赞:“王胡子,你来新疆带了个头,把地膜推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