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兵
广西师大社推行跨地域发展和品牌化建设这两个战略,就是要把更多的优质出版资源转化成为优质的图书产品和文化服务,更有效地与需要他们的人相遇,实现更高效的传播。
跨地域发展是空间上的拓展,本质上是聚集更多的优质出版资源,拓展更广阔的渠道和平台。品牌化建设是内涵上的提升,是提高图书产品的品质,提升文化服务的品位和格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行这两个战略,就是要把更多的优质出版资源转化成为优质的图书产品和文化服务,更有效地与需要他们的人相遇,实现更高效的传播。
跨地域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到今年11月18日,广西师大社就成立整整32年了,回望这30多年的发展,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专业化阶段,从1986年成立到1998年,广西师大社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发展到教育出版领域小有声誉,成为一个专业化的出版社。在这个阶段里面,出版社艰苦创业,逐渐在出版界站稳脚跟,也为后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广西师大社在教辅领域突围,声名鹊起,成为当时的“教辅新六家”之一,成为一家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教育出版专业机构。
第二个阶段是集团化发展阶段,从1999年到2013年,广西师大社从单一的教育类出版社成长为综合性的跨地域、跨领域发展的出版集团。我们对出版行业的理解,对出版的宗旨、使命的理解就是:出版就是要开启民智的,是要传承文明的。我们在这一阶段希望更多地做一些学术人文方面的图书,多做一些传得开、叫得响,能够留得下来,传得下去的精品书。
然而,在桂林这么一个小地方,要想做学术人文是很难的,单说出版资源这一项,就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可同日而语,发展的劣势和瓶颈显而易见。所以,我们就萌生了到外面寻求发展,摆脱偏居一隅这样的格局的想法。1999年,对我社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我们启动了跨地域发展战略。当时为了制定出版社“十五”发展规划和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我们请了证券公司来帮助做规划设计。就是在这个方案中,规划了我社跨地域发展的思路,我们有了要打入上海、北京、广州和南宁的冲动和计划。可以说,1999年,我社开始注入了跨地域发展和集团化发展的基因。
既然要成立公司,叫什么名字?起了好多名字,最后用了“贝贝特”,这个是取英文“be better”的谐音,寓意越来越好。2000年,我们成立了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以北京公司作为一个平台开展图书策划出版和文化建设活动。到2004年,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南宁、南京等五地设立贝贝特公司,每个贝贝特公司根据当地的文化资源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出板板块,基本实现了跨地域发展的战略布局。当时媒体的报道称“贝贝特花开五朵”。跨地域发展的战略成功运作,不仅帮助我社突破了资源和地域的局限,也把它从一个以单一的教育图书为主的出版社发展成为具有集团框架雏形的综合性出版社。
在以贝贝特公司推动跨地域发展的同时,我们对出版社内部也进行了改革改造。各个团队的选题方向和出版特色都比较清晰,这样更有利于其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我社通过探索找到了一条比较适合自身发展的“内涵发展,自我裂变”的道路,逐渐得到业界的认可,也成为出版业界跨地域发展的典型样本,被媒体称为“广西师大社模式”。
通过向外的跨地域发展成立贝贝特公司和向内的改革改造创立分社团队,我们逐步进行改革创新调整,完成了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工作。到2009年6月28日,我社转企改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成立,成为广西首家出版集团和我国首家地方大学出版集团,集团化发展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果。
此后的几年间,我社开始了深入推进“突出主业、多元发展”的进程。在保持出版业主业突出、坚挺的同时,推进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先后依托储备土地、桂林旅游资源、桂林鸡血玉资源进入了房地产、文化旅游、艺术品等领域,开始了多元化的发展。从1999年到2013年,我社基本上完成了集团化发展格局。
第三个阶段是从2014年至今,是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基本建成具有完整产业链的跨国出版集团,全面开启国际化进程,從一个国内知名的跨地域、跨领域发展的出版集团朝着具有一定世界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文化机构的发展愿景前行。
2014年7月1日,在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工作后,集团公司与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Images公司)正式交割,完成了对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的收购。集团由此开启了国际化发展进程,跨地域发展战略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发展的战略视野得到了一个层级的提升。2016年8月15日,集团正式收购英国ACC出版集团,完成国际化出版发行完整产业链布局,全面开启国际化战略发展。在2016年的BIBF期间,我们与克罗地亚儿童图书出版社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战略合作和集团跨地域发展的布局,集团旗下童书品牌“魔法象”在克罗地亚成立全资子公司Magic Elephant Books,广西师大社国际化发展战略又向前迈了一步,标志着我们集团品牌国际化的开启。
跨地域发展战略的思考
现在“走出去”几乎是一种共识,甚至可以说是风潮,其实并不是每一个出版企业都要急急忙忙地往外走,也不是每一个出版企业都应该这样或者那样“走出去”,从我们的探索来看,出版社要真正“走出去”,要保持清醒。关于跨地域发展,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对于跨地域发展和“走出去”战略,要有清晰的战略定位。
也就是说,首先要想清楚为什么要有这样一种地域拓展的冲动?是跟着一种风潮还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内生需求?是主管部门或者领导的一种期望还是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是为了在版图上占几个地盘还是出版社发展布局的一个考量?这些都得静下心来仔细思量思量。心血来潮或者是异想天开,都不会有可持续的进展。一个文化企业需要有宏大的视野和胆略,但最关键的是,必须基于自身的优势和发展需要,盲目地“跨”出去、“走”出去,往往会不了了之。
第二,跨地域发展要有良好的机遇和充分的战略准备。想好了为什么要“走出去”,想好了要跨地域发展,也并不是就能走好这一步棋的。我们经常说,出版行业是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人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人的创意才是最有价值的。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有合适的人,才能使得跨地域发展有着较理想的运营轨迹和可能。
第三,跨地域发展要融入企业的整体战略发展规划。跨地域发展是一个企业的重要战略,但是,一个企业肯定不能只有“走出去”的一种战略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跨地域发展只是整个公司大的发展战略的一种支撑、一个实现手段,也就是说,整个公司要有个大的规划和构想,公司要走什么要走向哪里?这些都要心中有数,不然,雄赳赳气昂昂“走出去”了,反倒是顾此失彼甚至各立山头互相打架,自己乱成了一团,这样的“走出去”就得不偿失了。跨地域发展应该是企业发展格局水乳交融的一部分,要能有协同发展效应才好。
品牌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品牌化建设是一个成熟的公司绕不开的一个课题。出版行业有点特殊,一个出版社品牌的树立必须依靠一本本优秀的图书,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受到读者欢迎和认可并经受住时间淘洗的好书,才能成就一个出版品牌。这是出版社品牌建设的一个层面的问题。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是,比如我们出版社各个板块图书的选题类型、图书风格品位都不尽相同,预期的读者也各有不同,很难通过产品来形成一个拥有多个产品板块的出版社的清晰形象。怎么办?我们的思路是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个品牌具体化、细分化,分成若干个子品牌,每个出版板块打造出一个定位特色都比较鲜明的子品牌,一个个子品牌一起来形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个大品牌的形象和影响力。
从2000年成立到2003年的上半年,北京贝贝特公司为我社学术人文图书的发展做了重要贡献,完成了广西师大社学术人文图书“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是经典著作版本升级。我们收集市面上现在没有,但是仍然有市场需求,著作权跟原出版社已经到期的图书,一下签了三四百种,每年推出一两百种。当时在媒体、读者、经销商中间引起很大反响,我社的学术人文出版也就从此进入了大家的视野。第二步是通过版权贸易引进、翻译一批有影响的著作;第三步是原创作品开发,推出一批优秀的原创作品。这三步不是走完一步再走一步,每步周期不同,经典著作版本升级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但是版权贸易通过购买版权翻译需要较长的时间,当然原创作品的时间更长。说这三步,其实可以更准确地说,是三个出版维度。
2004年,北京贝贝特公司开始作为一个平台从事文化建设活动,在经过几年的沉淀后,于2010年中秋节推出了“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汇集了两岸三地以及日本的近30位作家、艺术家和创意人士,“理想国”品牌迅速深入人心。
“理想国”品牌的创立发展,基本上确立了广西师大社品牌建设的一种方式、路径和模式。后期的一些品牌建设也大都可以看出“理想国”样本的影子和基因。甚至可以说,出版界后来的一些品牌创立发展也都可以看到很多没有超出“理想国”所形成的建设发展路径。
从整体上看,我们的品牌可以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人文社科类的出版品牌,主要是“理想国”和“新民说”,品牌在发展路径上逐渐突破出版本身,向外拓展延伸,内涵越来越丰富,我们视之为“文化品牌”。
第二类是青少年成长教育类品牌,主要代表是“魔法象”“神秘岛”,还包括“亲近母语”。“魔法象”因其独特的产品定位和内容格调,以及国际化的视野渐渐得到更多人的喜欢。“神秘岛”品牌创立之初就聚焦名家,推出精心打造的“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毕淑敏给孩子的心灵成长书”系列,使得“神秘岛”迅速在青少年童书领域拥有一席之地。
第三类是知识服務类品牌,包括“知更社区”和“观文馆”。“知更社区”是一个开放性新型知识服务平台,致力于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基础设置”改良“传统阅读生态”。
“观文馆”是面向高校师生推出的一个知识服务品牌,包含图书出版、阅读推广文化服务、校园人文实验室打造。“观文馆”依托“独秀书房”和分布在各高校的“观文馆”读书社团,在“大学出版社+高校”的合作下,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以“课程+活动”的模式开展,将科学、有序、可持续的阅读活动带进校园。
第四类是“走出去”品牌,主要是“艺术之桥”。国内品牌的建设运营,国外品牌的维护发展,这两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将形成协同效应,一起推动我们集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助推我们的世界影响力的形成与传播。
品牌化建设的思考
第一,产品品牌、文化品牌这两个概念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我们一般会把“理想国”“新民说”称为文化品牌,但会把“魔法象”“神秘岛”品牌描述为“魔法象”“神秘岛”系列图书或者品牌图书,视之为一个文化内涵逐渐丰富的产品品牌。
我们不认为出了一系列图书,封面上打上几个字,就是推出一个文化品牌了。打上这几个字,充其量算是一个产品品牌。从产品品牌到文化品牌的转型,并不是品牌有很多图书,有多大销量,有多少人知道这么简单的事。二者最直观的区别是产品形态的丰富性,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文化内涵和文化影响力。
比如你把一系列书拢到一个牌子下面,持续地推出一些图书,以这个牌子的名义来开展一些新书发布活动、分享活动,这还只能算是一个产品品牌,只能让大家知道这些图书是一个系列的,或者是说有联系的。但也仅此而已,要想把这个牌子变成一个文化品牌,你就必须要说出你这个牌子的内涵,要在各种活动中,在图书的内容、风格、品质中灌注、体现这个内涵,要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而且不能仅仅是卖书的活动,要把出版回归到知识分享这一本质的意义上。所有的出版活动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是一种知识分享的具体层面的活动,都是体现你的品牌理念的具体举措。最关键的是,品牌的理念,必须具有文化意味,人文关怀,必须获得大家的文化认同。
第二,文化品牌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能形成独特的内涵,构成一个影响力传播矩阵。从“理想国”到“新民说”,是我们人文出版的一种合理延伸,这两个品牌就形成了很好的互相支撑,但是文化品牌不是越多越好。要做一个文化品牌,核心是里面有一种文化理念,并很好地传播它,让它得到认可和信任。
第三,文化品牌要用心去培育,一定不能功利化,要从产品提供商向产品服务商的理念转型。一个出版品牌的建立,得有一大批高品质的图书来支撑,没有储备足够的优质选题,没有多年的策划出版实践和经验,一定不能仓促上马。一个品牌的推出,其实是一个出版社从产品提供商到产品服务商的一种理念转型。前面也说到,从产品品牌到文化品牌,其实就是产品到服务的转型,而这个转型,这种文化服务是必须潜下心来,耐住性子,一点一点去耕耘去努力的。另一方面,我们做出一个文化品牌,会形成市场影响力和感召力,会增加我们品牌图书的销量,但是我们做一个品牌,不能简单等同于多卖书。过于功利化的思维,只会破坏我们品牌建设的质量。
(本文依据作者在2018年8月由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办的出版高层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