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偏误角度探讨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

2018-03-26 08:07郑立南
科技资讯 2018年27期
关键词:偏误对外汉语成语

郑立南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输出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成为我国对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各国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外国学生很容易发生汉语的偏误,尤其是在成语教学中,成语对于外国学生来说较为复杂,在学习中更是容易出现偏误现象,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推进。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对外成语教学中出现的偏误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偏误 对外汉语 教学 成语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9(c)-0178-02

1 外国学生在对外汉语成语学习中的现状

首先,由于成语并不同于普通的汉语词语教学,成语并不是简单的词语堆砌与相加,而是一个具有融合性的整体,具有一定的整体性。而成语内的各个词语在形成成语时,其代表的语义就会发生变化,与原本的语义相比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外国学生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困惑,稍不注意就可能导致偏误现象。

其次,由于外国学生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并不十分了解,而我国的成语多为历史的结晶,很多成语都是由历史文化发展而来,因此,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外国学生大多并不能了解成语的隐义与引申意义,很容易发生偏误。很多成语的语言要素都是经过一定删减的,外国学生必须追根溯源,了解到其历史来源,才能避免偏误现象的发生。

最后,成语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历史色彩,保留了较多的古词语与文言文,往往具有一定的文言色彩,这些文言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往往较少出现,而外国学生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词语意义进行理解的话,很容易理解错误。

由于成语的这些特点,使得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存在较多的困难,外国学生偏误现象较多,且在成语偏误的校正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不利于外国学生成语学习水平的提高。

2 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国学生产生成语偏误的类型与原因

成语是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较多,因此,外国学生必须掌握好成语的学习过程。但是外国学生在成语学习中的偏误现象较为严重,下面主要对外国学生在成语学习中产生偏误现象的类型与原因进行分析。

(1)成语语义的复杂性与历史性偏误。

一方面,成语由各个词语组成,组成较为复杂,这些词语在组成成语后往往具有了新的含义。外国学生如果单纯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就会对成语理解有误。例如,“井底之蛙”“胸有成竹”等词,按照字面意思,井底之蛙就是水井底部的青蛙,胸有成竹就是胸中真的有竹子,但是实际上,井底之蛙形容见识短浅的人,胸有成竹是形容人做事之前深思熟虑已经有一定的计划。这类词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并非简单的字面意思。

另一方面,成语的历史传承性,外国学生在学习很多成语时还应了解一定的历史渊源,这无疑提高了外国学生学习成语的难度。例如,“高山流水”一词,外国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按照字面意思将其理解为山水风景,但是实际上,这个故事来自《列子汤问》,讲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情,“琴声慷慨激昂,先生志在高山”;“琴声清澈婉转,先生志在流水”后来便有“高山流水遇知音”。因此,“高山流水”既可以形容美妙的音乐,也可表达知音之意。外国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个典故,就会产生偏误。

(2)成语的感情色彩偏误。

有很多成语本身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例如“精忠报国”“十恶不赦”“大公无私”等,这些成语一般很容易分辨其褒贬色彩,外国学生在学习时不易产生偏误,但是很多成语本身字面上并不带有明显的褒贬色彩,却有褒贬语境的使用限制,外国学生如果不能准确分辨成语的感情色彩,很容易产生成语学习中的偏误。例如,“不耻下问”“用心良苦”“不择手段”等成语都有特定的语言环境与感情色彩,不能混淆。例如“不择手段的认真学习”“小偷在偷窃时用心良苦”“小学生不耻下问”等用法都是错误的。“不择手段”是贬义,“用心良苦”是褒义,“不耻下问”用在有一定成就的人不介意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上。外国学生在学习成语时如果不注意感情色彩就会产生成语偏误。

(3)成语的语法偏误。

外国学生对于成语的学习并不是单纯明白其含义就可以的,还需要能够准确的将其应用于语句中。例如“层出不穷的出现”“耳提面命的教导”都是错误的,产生了重复;另外,“漠不关心”“评头论足”后面都不能加宾语,不能说“漠不关心别人”,而是“对别人漠不关心”。这种成语语法的应用是外国学生需要注意的重点。

另外,成语一般具有特定的搭配对象,搭配不当则会导致成语应用错误。例如“鬼斧神工”一般用于形容自然景物、雕塑;“豆蔻年华”只能用于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子;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而不是宾客之间;夜以继日一般用于学习与工作等场合等。

(4)成语的书写偏误。

成语的学习不仅要掌握正确的语义,还要正确的将成语书写出来。然而,由于汉语中形近字、同音字特别多,外国学生如果在成语学习中记错字,可能会影响到外国学生对于成語的理解。例如,“不假思索”不能写成“不加思索”,“假”是依靠,“不假思索”是指不经过思考就可以做出决定;“再接再厉”不能写成“再接再励”,“厉”原本是指磨刀石,在成语中是指斗鸡在再次战斗之前会在地上磨喙(再厉),因此,用“厉”而非励。

3 针对外国学生偏误下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策略

3.1 教师应采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外国学生的成语偏误现象

由于文化差异、知识背景等的不同,外国学生在理解成语时难免会发生偏误现象,教师在遇到外国学生偏误现象时,应采取合理的态度,正确对待外国学生偏误现象。对外汉语中成语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外国学生根据汉语做出假设,再针对假设进行验证,发现偏误后再修改、验证的循环过程,只有外国学生认识到自身成语学习中的偏误,才能对此做出修改,使之印象深刻。

3.2 对外汉语教师在成语教学中加强对成语语义与感情色彩的归类分析

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时还应该注意成语的语义与色彩,成语的语义与色彩是由成语的历史典故、人际交往等方面影响形成的,教师应采用归类分析法与针对分析法对此进行教学,例如,针对学生容易发生偏误的成语进行归类与总结,重点讲解。

3.3 汉语教师应带领学生正确理解成语的应用语境与搭配限制

针对成语固定搭配与使用语法的问题,教师应带领学生明确成语中每个字所代表的意思,避免成语的用词重复现象。另外,还要将固定搭配整理归纳,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同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用成语,学以致用,不断尝试。教师予以学生正确的指导,并培养学生对成语的兴趣,提高外国学生的自学能力。

3.4 通过对比法解决学生的成语偏误

针对外国学生成语书写的偏误现象,教师应采取对比分析法,对成语中易出错和混淆的词语进行合理的解释与分析,使得外国学生明白成语的正确书写,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加深了印象,并找到了偏误的原因,才能在下次的成语书写中有意识地避免偏误现象。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由于成语本身的复杂性、汉语的多样性、中外文化差异、历史差异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外国学生在学习成语时很容易发生偏误,降低了外国学生的汉语成语学习水平。因此,针对学生偏误现象,教师应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改善,提高外国学生的成语学习水平,进而推进对外汉语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徐永立.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对外汉语高级班成语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2] 于青卿.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7.

[3] 计丹岩.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偏误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5):87-88.

猜你喜欢
偏误对外汉语成语
韩国留学生舌尖后音习得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的文献综述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国际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
拼成语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