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莹
摘要:对文言小说的叙事特色进行探究,能够推动我国叙事理论体系的构建。其中,《聊斋志异》借鉴和继承了许多叙事艺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基于此,本文对《聊斋志异》叙事艺术的渊源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聊斋志异》;叙事艺术;历史渊源
引言:《聊斋志异》可以说是中国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对该作品的叙事艺术进行探究,能够对中国小说叙事艺术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聊斋志异》是研究中国小说叙事艺术的样本,具有较高的讨论价值,该作品是中国传统叙事艺术的积累和结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先生,对于其他艺术中的叙事形式进行了拓展和创新性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聊斋志异》对民间叙事艺术的继承
民间文化一直是我国小说的灵感源泉,多数作家都在其作品中体现出了对民间文化借鉴和继承。在蒲松龄先生创作的《聊斋志异》中,也有对民间文化的继承。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先生通过对民间艺术的引入,以民间故事的叙事艺术对于作品中的多篇故事进行描写和表达,无疑增加了小说与民众生活的紧密性,让人们更加熟悉这样的叙事方法。民间艺术的叙事艺术中,包含着因果报应、叙事时空的扩展等等。而《聊斋志异》中也对这些民间叙事艺术进行了继承。
因果报应。因果报应的思想是民间艺术和故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果报应的思想起源与春秋战国,在佛教进入我国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许多民间故事中对于因果报应的传递也增多。蒲松龄先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复杂,对于因果报应的情感较为复杂,而这也体现在了《聊斋志异》中的方方面面。例如,《聊斋志异》中的《九山王》的故事,讲述了狐叟一家与李氏的故事,就是对民间文化中“因果报应”的继承。
叙事时空的扩展。《聊斋志异》在总体的叙事上遵循了一维的时空叙事,但是在一些故事的表述中,运用了民间艺术中时间的变形和空间的拓展的叙事艺术。例如,《聊斋志异》中的《偷桃》、《仙人岛》、《画壁》、《续黄粱》等故事,都运用了民间艺术的多维叙事框架和时间的变形进行了叙事。
二、《聊斋志异》对史传叙事艺术的继承
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史传的文化源远流长。在许多史传作品中,包含着神话传说,这为后世的小说叙事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聊斋志异》中,也毫不例外的引入了史传的叙事艺术,也得到了后世人们的认可。例如,冯镇峦曾在《讀聊斋杂说》中写道,“唯有读过《左传》、《国语》、《史记》、《汉书》,深明体裁作法者,方知其妙。”
《聊斋志异》在叙事结构上,体现出了对于史传的继承,主要体现在该作品对于编年体的运用。《聊斋志异》十分重视对于故事始末的交代,对于《左传》的叙事结构继承更多。例如,《聊斋志异》中《花姑子》的叙事流程就体现出了故事的因果逻辑,结构上更偏向与史传的叙事结构。
《聊斋志异》在叙事中还体现了对史传式的全知叙事视角的继承。史传在进行编写时,作者一般会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上,并不会轻易的进行视角的转换。这样的全知客观叙事在《左传》、《史记》中得以创立。《聊斋志异》中的大部分故事的叙述,都继承了这种全知客观的叙事艺术[1]。例如,《聊斋志异》中的《胭脂》一文,就使用了全知客观的叙事艺术,将所有的信息都在文章的开篇进行了体现,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等都得到了清晰的表述。
三、《聊斋志异》对传统文学叙事艺术的继承
古文笔法的模仿是明清时期多数作家学者在进行创作时更加推崇使用的一种叙事方式。而蒲松龄先生在创作中,不仅使用古文笔法创作散文,还将其应用进了小说创作,《聊斋志异》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聊斋志异》的体裁使用的是文言体式,对于古文语言进行了广泛的吸纳。蒲松龄先生在创作《聊斋志异》之前,对于先秦诸子的散文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模仿,尤其是对于庄子的散文更是推崇。《聊斋志异》中继承了古文笔法,且叙事的语言精练。例如,《聊斋志异》中的《封三娘》这一作品,在叙事时就借鉴了古文笔法中含蓄的表达。
四、《聊斋志异》对预叙艺术的继承
预叙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叙事研究中提出的,在我国也有着同样的表达。“暗叙”的内涵与预叙相似,主要表达了“在提及先发生的事件前叙述一个故事”,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被广泛的应用。例如,我国的史传《左传》,就在叙事时运用了预叙这一手法。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也将预叙这一叙事方式运用在了文章中。
预叙这一叙事艺术最初来自于人们的信息传递中,主要是在口耳信息传递中得到使用。在殷商时期,预叙被应用到了文本中。例如,在遇到重大的事件时,人们通过占卜,并将其结果刻在了龟甲兽骨上,形成了文本。随着我国文学历史的不断发展,预叙这一叙事艺术被应用于《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等作品中,《聊斋志异》中也运用了预叙的叙事艺术。例如,《钟生》、《董生》、《妖术》等文章中,就运用了占筮式预叙,在故事的开端就讲述了占卜的后事,对于故事的关键情节进行了交代。
五、《聊斋志异》对梦境叙事艺术的继承
梦境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一个较为经典的内容,在《聊斋志异》中,包含着大量的关于梦境的故事。据统计,在《聊斋志异》的490余篇的作品中,有七十多篇都与梦境有关[2]。
《聊斋志异》对于梦境叙事艺术的继承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公认的志怪小说的开端,该时期的作品中包含着许多梦境叙事的类型。《聊斋志异》中对于梦境叙事艺术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男女相恋、托梦和梦境人生。其中,男女相恋包括同类相恋和异类相恋,例如,《狐梦》中讲述的就是人狐相恋的故事。而《阿宝》中,讲述的是人与人相恋的故事。托梦的故事也有很多,包括《董生》、《连城》等等,主要叙述了对未来的揭示、遗愿的诉说和揭露真相等等。在《聊斋志异》中,表现梦境人生的故事数量也很多,包括《王子安》、《续黄粱》等等。
总结:综上所述,《聊斋志异》在叙事中,广泛借鉴了其他的叙事艺术形式,使得该作品的内容丰富,阅读体验较好。本文分析了《聊斋志异》对民间叙述艺术、史传叙事艺术、传统文学叙事艺术、梦境叙事艺术的继承,挖出了该作品叙事艺术的渊源,为其他研究人员提供了资料参考。
参考文献:
[1]郭艳.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梦境叙事在《聊斋志异》中的发展[J].中州大学学报,2017,34(05):9-13
[2]冀运鲁. 《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D].上海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