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波
摘要:中国的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季节,天气的变幻进行观察后,研究探讨得出一项十分具有中国古代传统特色的产物——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瑰宝之一,影响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日常起居,我们加以对二十四节气的规律,不难发现,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养生养生之道有着内在的联系。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也是深受二十四节气影响应运而生。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养生文化;联系
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经过无数劳动从而总结出的规律,二十四节气在古代中国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力。不光光是作为农务上的参考,二十四节气更是在天文观测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就。除了在生理上的影响,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还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人民通过季节的变化来进行相应季节的养生行为,古人针对性的提出了在春夏秋冬四个节气点,面对不同时节,进而挑选不同种类的食物,甄选出不同的出行活动,在生理和心理上双管齐下,让人的身体内部跟随着外部气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一、二十四节气和养生的定义
(一)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二十四节气”最早起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早在中国的先秦时代,就开始制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随着时代地不断发展,二十四节气也是不断地进行改进的完全,直到汉代被完全确定下来。汉武帝时期,邓平制定出了《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正式的订到中国古代历法之中,用书面的形式,明确的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划分: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是针对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也可以称为黄道)上的具体位置来进行划分。以春分点为起始,每当太阳前进十五度时,就制定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之后太阳再次回到春分点,这时候为一回归年,一周为三百六十度,所以,可以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二)养生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影响
养生文化指的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总结,从而创造养护个人身体的文化,既包含物质的,也包含精神层面上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养生文化有将近数千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庄子》就提出了养生的概念。养生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性,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二、二十四节气对养生产生的影响(以春夏秋冬为例)
(一)春分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季,但是在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之中却是第四个节气。春天意味着万物复苏,经历寒冬的生命开始重新启程,春天中国各地的气温开始逐渐回暖,温度上升,很多地方的气温普遍都会在零度以上。我们应当根据春季的气温特点,增加一定的户外运动,利用晨跑或者郊游等运动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身体免疫力,减少过多停留在室内,从而减少传染病的发病几率。
春分时节的饮食原则应当禁食过凉或者过热的食物,因为如果进食凉性的食物会导致体内寒气过重,从而出现人体和外界环境失衡的现象。只有采用冷热搭配的食用方法,这样就可以有效保证人体内的平衡。所以春分的时候,人民适合多食用具祛风寒,不过冷,提神醒脑,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食材。如菠菜和木耳等,适合春分食用。
(二)夏至
夏至日作为北半球白昼最长和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夏至日之后,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将开始进入夏天,酷热干燥是夏季最明显的特征,夏至之后中国的平均气温都将会在三十摄氏度左右,在新疆地区甚至会达到四十摄氏度。如果我们从养生文化角度去看待夏至呢?夏至时节作为一年四季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人体需要补阴,以此来确保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在夏天,绝大多数人都会出现全身乏力、头昏,没有精神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天气气温过高,人体通过汗腺来排汗从而降低自身的温度,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补充水分,就可能出现人体内水分流失严重的后果,进而就会引起四肢供血不足,心脏的功能衰弱,导致脑供血不足,最终就出出现四肢无力,头昏脑涨的现象,所以夏至时节一定需要多补充水分。
考虑到夏至的气温特点,所以运动最好進行在气温比较凉爽的时间段,例如清晨或者傍晚。值得注意的是不推荐夏季进行大量剧烈的运动,因为夏季本来气温炎热,剧烈运动之后非常容易造成缺水,除了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在正常运动之后也需要补充水分,最好是补充淡盐水或者凉白开,切记不可大量饮用冷饮,这样极有可能造成体内温度失衡,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三)秋分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期节气的开端,更是一个凉爽季节的开始,立秋是一个需要多加注意的季节。立秋作为夏至之后的节气,夏至的高温虽然有所减轻,但是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十分炎热,这种气温往往会持续到每年的九月末或十月初,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昼夜温差大。
立秋过后气温逐渐降低,人体新陈代谢也开始降低。所以非常需要加餐。立秋气温较大,降水量减少,空气出现干燥的现象。从养生的角度来看,立秋需要人们多加保暖,多食用一些活血化瘀的食材,清除体内经过盛夏残留过多的阳气。
(四)冬至
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冬至也是万物冬眠的开始,由于中国国土辽阔,所以对冬季的划分也是各不相同中国东北部地区普遍在九月就已经进入冬季,而华北地带一般都是在十一月后才进入冬季,至于南方地区进入冬季的时间更晚,普遍都是十二月或者一月份左右。
冬至则是一个阴气旺盛的时节,和阳气当道的夏至完全不同,冬季的万物开始趋于沉睡,又要开始为新一轮春季复苏做准备。而从养生文化来看,冬季适合大补,使用一些温热之物,如羊肉等,祛除风寒,而南方地区由于湿冷的原因,在四川地区,更是多食用辣椒等,去除体内的湿寒等。
结语
2016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二十四节气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依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来确定养生的原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养生的贡献。
不仅如此,中国人还把二十四节气放到太阳系整体运行中思考。太阳系临近地球的行星,和地球绕太阳公转中,对地球的气候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也直接关系到地球人的身心健康。由于星球各自的体积、质量、公转周期不同,对地球的气候影响每年都有差异。在六十年内每年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各有不同,使得人类年年都面临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朱丹丹,王卫,吴学会,徐一兰,朱婕,崔岩.“二十四节气养生”科普系统APP设计与开发[J].软件导刊,2017,(06):92-94
[2]尚超,周红.浅谈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及文化传承[J].大众文艺,2015,(0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