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秀峰区道路文化内涵及其英译探究

2018-03-26 08:03李心怡
魅力中国 2018年32期
关键词:桂林翻译道路

摘要:道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我们熟悉的道路名称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了解道路名称的来由有助于人们知悉历史及当地的风俗民情。本文选取桂林市中心区秀峰区为代表,浅析秀峰区道路命名背后的内涵及其英译名称的规范化使用。

关键词:桂林;道路;文化;翻译

拥有“山水甲天下”之称的桂林每年都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游客。秀峰区位于桂林市区的中西部,在经济,商贸,文化等方面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道路名称的英译是一种特殊公示语翻译,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道路命名除了要符合规范外还应符合道路中文名背后的文化内涵。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由Landry&Bourhis;最先提出并加以运用,它包括公共路牌、 广告牌、 街名、 地名、 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等。语言景观应发挥两方面的作用,即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象征功能(symbolic function)。

一、道路分类

为了方便研究,笔者将秀峰区的道路粗略分为以下几类,再具体阐述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路名。

1.不知道命名具体意义的:榕荫路、翊武路、长海路

2.两个区域:十字街、靖江王府一带(王府东路和王府西路)

3.命名中含有数字的:三多路、四会路、五美路、八桂路

4.命名中含有山川名的:桃花江路、西山路、滨江路、庭江路、榕湖北路,榕湖南路

5.命名中体现了某种积极意义的:丽君路、信义路、太平路、乐群路

二、秀峰区道路背后的文化内涵

经过实地调查,对道路命名背后的种种渊源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解决了准备工作中存在的疑问,例如:长海路的命名是由于自然景观“长海”吗?桂林不存在“海”这样的景观。于是经过调查发现长海路的命名是由于原先此地有一湖泊名为长海而命名的,长海后被改造为农田,因此在翻译这类道路名称时,不可直接译成“Long Sea Lu”。

(一)对十字街命名背后文化内涵的研究

十字街的名称可追溯到元顺三年(1332)年,月牙山的《隐真岩建阁施舍题名碑》记录了南宋末年一次捐款修庙活动,施主姓名中有“十字街李大惠”,证明十字街之名至少在南宋末景炎丁丑年(1277)已出现。

五十年代起,十字街东西分别称解放东路,解放西路,其南北为中山北路和中山南路。

中山路是为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者孙中山先生,最早出现在南京,广州。其后,全国许多城市相继将原有或新建、改建的重要道路用中山路命名。解放战争期间,在每一个从国民党手中抢过来的城市中,解放军进城的第一条路,基本上都叫解放路了。

所以从这里可以知道,十字街的道路名并不是单一的由来,而是来自多方的因素的影响,才有了现在十字街的路名。把这一点延伸来看,城市道路的名字的由来不会单一化。

(二)对三多路和五美路命名背后文化内涵的研究

三多路命名有多种说法:

因这条路出事最多而得名。

2. 象征着百姓对多子、多福、多寿的期盼。

3. 抗战时期,这里聚集着许多文化人、书店出版社、外省籍人士。

五美路地处市中心的榕湖南岸,但人们对“五美”的得名不甚了解,说法不一。

1.民间流传,过去在路的西段有一个小池塘,曾有五个美女在此沐浴。

2.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张栻在桂林郡治事厅大书《论语问政章》,此文后被刻于桂林市普陀山弹子岩。此文宣扬孔子“尊五美,屏四恶”,人们期望后世能秉承这五种美德并将其发扬光大,五美路也由此得名。

(三)对翊武路和榕荫路命名背后文化内涵的研究

翊武路位于桂林市西面,临榕湖和丽泽桥。翊武路的命名主要是与蒋翊武先生就义事件有关。蒋翊武先生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活动家。

蒋翊武先生积极参与救国运动。1913年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由湖南来桂林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就义在桂林城丽泽门。时年28岁。为纪念蒋翊武先生,桂林市政府在翊武路临近古南门景区一侧树立了蒋翊武就义处纪念碑,这也为道路命名特点的研究提供了相关事实依据。更是有文人题词道“丽泽门深深几许,百年未改寸心丹。涔阳烈士殉身处,旧邑丰碑证首冠。”以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烈士。

榕荫路位于桂林市西面,该路南通古南门景区,北至桂林中学。

榕荫路的命名主要与该处的自然景观相关。榕荫路,顾名思义,就是榕树成荫的道路。虽然经笔者实地考察,发现榕荫路两侧种植的均为香樟树,但是榕荫路通往榕湖景区,可能也是该路的命名的由来之一。位于榕荫路旁的是榕杉湖景区,它是一个连心湖.以阳桥为界,将东西两侧分为杉湖和榕湖。

在榕荫路两旁的装饰灯上,还题有清代朱树德的《榕城古荫》:“百雉拥苍翠,古榕双跨城。蹯根自何代,竟尔百围城。不知有霜雪,浓荫寥天横。应奎楼上望,倒影湖光清。”想必这美丽的榕城古荫一定令不少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吧!游人们更是能通过僻静幽美的榕荫路通往似仙似幻的榕湖景区。

(四)对王府东路和王府西路命名背后文化内涵的研究

王府东路与王府西路位于桂林市秀峰区靖江王府内。靖江王府是我国现今历史最长,且保存得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府,清朝是广西贡院,贡院是古时举办乡试的考场,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校园,是近百年来桂林的历史和文化的缩影。

王府采用中轴对称的建筑结构,王府东路、王府西路、独秀峰路与月牙路似围成了一个足球场,对称分布的王府东路与王府西路贯穿靖江王府,两路之间包围着承运殿与国学堂,又将王府景区左右两侧分成对称的两部分。

王府东路与王府西路是根据古代历史建筑而命名的。这两条路为靖江王府的主干,处于靖江王府内。这两条道路在建府之初就修好,一直保留,后王府幾次被烧人们又重修道路,根据民国时期桂林的地图可知,民国时期便有了王府东路与王府西路。道路命名还有一个特点,及道路东西走向称“路”,南北走向称“道(街)”,王府东路与王府西路是东西走向所以成为路,王府东路在东边于是为东路,王府西路在西边于是为西路。

三、道路命名

秀峰区是桂林市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历史积淀丰厚,其道路名称很大程度上能反映整个桂林主城的道路命名规律。例如以数字命名;或是表示奋斗、道德观、祝福等意愿;或是记载城市历史印记等等。现总结其规律如下:

(一)数字类道路名:

代表:三多路、四会路、五美路、八桂路

分析:从三多路,五美路的命名过程来看,多以传说为主或是口口相传,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均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总的来说从文献中“其文乃举孔子的尊五美、摈四恶之意”“期望这条路两边的居民多子、多福、多寿,故名”等语句可以知道这些道路的命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传扬良好传统美德并寄托人们美好愿望。

所以數字类道路命名,不只是为了好记,而是为了寄托美好事物,其中往往包含了道路所经历的历史和道路的易区分特征,使数字类命名摆脱滥用多用,可识别度和可区分度不高的弊病;也使数字类命名成为高度特征化的代号。以数字命名道路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命名方式,比如台湾高雄的六合夜市,我们桂林的三多路、六合路,都是如此。

(二)山河类道路名:

代表:桃花江路、西山路、滨江路、庭江路、榕湖北路、榕湖南路

分析:此类道路名称来由简单明了,十分直观。且因为包含地理事物,不尽使得道路名称拥有与景观一样的气质,也可体现地方的景观特色。例如想起滨江路就会想起悠远的漓江。再加上景观本身独有的文化底蕴,往往这类道路名拥有足够的历史后会融入独特的气息,令人入耳即悦。

(三)历史类道路名:

代表:翊武路、王府东路、王府西路、中山中路、解放西路、解放东路

分析:指那些留有历史印记或是见证了城市发展的路名。这样的路名,往往背后文化内涵十分深刻,它们深刻根植于城市的历史中,富于文化积淀和人文气息,识别度很高。

(四)美好意义类道路名:

代表:丽君路、信义路、太平路、乐群路

分析:这类道路名大多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精神、优良品德的向往,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意愿。中国人有一个传统就是好事多说,大家认为好的东西说多了就会实现,并对不好的东西闭口不言。这样的路名非常符合传统价值观念,深受人们欢迎。

四、道路命名内涵结论

通过对秀峰区道路命名的了解,笔者发现这些道路在命名时存在一定的缺憾,对道路命名提出以下建议:

(一)寻找城市自身的特色

桂林是一座名驰天下的旅游城市,但我们发现,在旅游景点众多的秀峰区中重要道路较少是以周围的山水命名的,比如主干道中山中路和解放东路,解放西路。假如道路命名充分利用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民族等资源来命名,使路名多一些与该城市有关的民族性、时代性的特色元素,例如:榕荫路、桃花江路、榕湖南路、榕湖北路,这几条道路让人一听就能够反应道路所在城市必定多湖多水,如果对桂林有一点了解的人们就会知道这是在说桂林市的榕湖周边地区;这不仅可以彰显道路的个性特征,同时也是宣传城市的一个良好手段。

(二)发展系列化命名方式

有序的数字路名排列好过无规律的散漫,但其意义决不是数字堆积那么简单。比如三多路、四会路、五美路和八桂路,虽然一开始命名时并不是故意要构成系列路名,但这几个路名隐隐以桂林本地文化为主轴,易记好找,又不失传统特色。

虽然路名有延续性,不可以随便更改,但是笔者相信,随着桂林市市区的改造和发展,将有更多更有特色的路名的出现。

五、秀峰区道路名称英译探究

(一)道路名称的组成

城市的道路名称主要可以分为专名和通名,具体来说,通名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规范,个人不得随意更改及使用,如高速公路(Expressway),公路(Highway),道(Avenue),路/马路(Road),这类词基本能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英译词。另一类是专名,可以通过指定和特定的方式来命名,往往具有地方特色,如榕荫路,因此道路命名中比较难确立的是专名的翻译。

(二)译名探究

虽然通用名一般可以找到对应的英译名,但应注意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中国地名必须用汉语拼音拼注,因此在翻译“路”时可以直接使用汉语拼音“Lu”,不需要使用“Road”。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注意语法规范,不要中英文混用,如“西山路”的译名“XiShan Road” , 正确译名应为“XiShan Lu”, 第二,专名和通名没有区分及大小写问题,如“王城东路”译名应为“WangChengDong Lu”,不应译成“WANGCHENGDONGLU”。对于带有数字类的道路名称的翻译也可参照汉语拼音“三多路,五美路”译为“Sanduo Lu, Wumei Lu”。

总结

道路的命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许多道路的名称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道路命名是地方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应加强保护地方文化的意识,将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资料等保留下来,为保护地方文化献上一份力量。在进行英译名时,应符合国家标准,使用汉语拼音,规范命名规则。

作者简介:李心怡(1997,03-),女,汉族,广西临桂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桂林翻译道路
道听途说
桂林行
乐!乘动车,看桂林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