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杰
摘要:中国道路,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国内企业如何走出去,扩展国外市场,需要考虑本国企业的特点,也要相应了解目标国家的经济形势,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而这一过程,不仅需要从本国着手,自我思索,也需要对外国企业成功进入中国市场后总结出的有效经验进行归纳学习,已达到“知已知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想效果。英国卫报2017年3月24日发布题为Next Stop China:how small businesses can tame the dragon(下一站中国:英国企业如何“驯服”巨龙) 的文章。文章指出:2017中国GDP年预期增长率指数为6.5% 尽管相较去年的7%稍低,但相比于英国2%的预期增长指数,仍显得十分具有吸引力。近年,英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在相当多的领域取得了可视的成功,因此文章总结归纳出五条成功要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借鉴英国企业成功进驻中国市场的经验,并结合中国企业的特点,为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提供新的,不同于之前研究所提出的的可行之道,弥补相应的研究空白。
关键词:中国特色;“走出去”;实用性;专利权;文化差异;因地制宜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总体情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走出去”来迎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战略也是我国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的一项重要戰略决策,是结合了我国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符合“中国道路”的正确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可以把我国经济带入一个更高的台阶。了解我国企业近些年来在“走出去”这一战略中的情况,是分析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也是为我们最终要提出的——如何更有效的“走出去”打下基石。
总体来说,中国企业近些年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在国外开设企业的数量连年上升,投资金额也逐渐提高,表现十分抢眼。2011年到2014年,在全球直接投资流量年缩减8%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市上扬,复合年增长率达16%。从存量上看,从2001年的346.54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7295.85亿美元,即中国企业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是2001年的21.05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外商直接投资流量相比较,从2002年到2014年为止,两者差距不断缩小。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是对外直接投资的20.94倍,而截止到2014年,外商直接投资仅为对外直接投资的1.11倍,两者仅差125.00亿美元。由上述的精确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总体格局呈现积极态势,企业数量提升,企业流动资金提高,企业在国外的经营总体情况良好,企业规模、体量逐年扩大,得到长足发展。
2.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速度与力度均强于外国企业进驻我国的速度。两者的差距逐渐缩小,中国“走出去”的企业的体量有望超越外国进入我国的企业体量。[1]
3.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大多为国内各个行业的领头企业,依托于中国国内稳健、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增加对外投资金额,扩大中国企业的海外影响力。
4.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经济总量提升速度明显,但中国企业国外知名度的提升速度与其资金投入增速不成比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将“资金”转换为“核心技术”,从而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方面存在欠缺,有待提升。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存在的问题
但在积极的宏观数据下,通过对某些独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良好格局下,依然存在着可以完善提高的地方。
(一)从受访的企业规模来看,规模较大的企业(1000人以上)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如中亚南亚非洲。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虽然拥有广阔的未开发的市场、廉价的市场劳动力等经济发展优势,但这些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社会安保条件较差,中国企业在这些地区受到的保护较少,存在较大的风险。
(二)从受访企业的投资领域来看,我们走出去的企业大多选择在制造业、基础设施、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等第二产业进行投资,在利润率、发潜力更大的第三产业投资较少。
(三)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种境外投资,不同国规章制度存在较大的区别。企业领导者对劳工制度、规则以及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认识不足,劳资沟通策略和相关传播策略考虑不周,有时甚至导致企业直接破产。对发达国家的复杂的养老金计划认识不足,前期往往忽视养老金赤字负债对交易定价的影响,导致并购谈判处于不利地位。对裁员、解聘、员工多元化、平等用工等规则认识不深,对劳工的社会救助和支持意识不强。个别企业不能妥善处理并购后的劳工问题,导致劳资矛盾激化升级,最终导致企业无法继续经营,只能申请破产。
(四)海外投资并购战略不清。不少企业缺乏清晰的并购路线图,并购目的含混不清,对协同效应理解不足。有的企业急于做大做强,未作充分准备就盲目进入陌生领域。缺乏足够的国际资源和专业经验,过分依赖投行等中介提供目标企业信息,容易陷入“机会导向”陷阱,甚至单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个别企业在并购战略制定和并购投资标的选择方面,对投资目的行业发展的全球趋势把握不准,投资了一些夕阳产业,导致并购后无法扭亏,最终导致投资失败。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企业在总体较好的“走出去”格局中,存在着投资区域、投资目标可待优化;“走出去”战略目标不明确;对投资国的法律制度,风俗习惯等认识欠缺等问题。
三、英国《卫报》对于英国企业进军别国的报道
英国卫报2017年3月24日发布题为Next Stop China:how small businesses can tame the dragon 的文章。这篇文章高度评价了“中国速度”,并称中国日益强盛的经济,对于英国增速较慢的市场经济来说,具有十分强大的吸引力。因此不少的英国企业都迈出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并且取得了可见的成效。英国卫报将英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作了总结归纳,并提出了相应的五条建议。[2]
(一)避免低成本高容量的市场、要因地制宜,生产符合当地特色的产品。投资国的国内企业也存在着积极的竞争,因此外国企业进驻的时候想单纯凭借价格优势取胜,是十分愚蠢的想法。《卫报》指出,各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切不可盲目自信,认为自己的产品一定能像在国内市场受欢迎一般,在国外市场也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每一个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都要形成企业特色,这是你区别一般,標榜自身的核心。
(二)提前研究市场发展倾向,收集顾客反馈的信息,与当地相关组织打理好关系。《卫报》指出,在投资花费时间、金钱之前,进行详尽的市场调查是十分必要的。调查内容应该包括:主要的市场趋势、主要目标客户群体的反馈已经你所投资的行业当前的一个竞争情况。在调查完成之后,吸收招聘一些对当地市场民情熟悉的管理人员,与当地一些专门从事信息情报搜集调查的调查机构进行长期良好的合作,有助于你品牌的本土化,用最低的成本进入当地市场的主流竞争之中。
(三)强调实用性。由于中英两国的市场法规不同,所以你必须在考虑实用性、经济性的前提下,进行战略目标的确立。例如,中国法律规定,想要合法的雇佣劳工,任何外企都应该在中国注册,成为一个在中国有一定资本的实体公司(不可以是挂名的子公司)。当你只是通过海外销售的形式进驻中国市场,则这一环节可以省略。诸如此类,都是在深入了解中国市场法规的情况下,做出的符合公司发展情况的战略目标。
(四)做好专利权的保护。英国的专利权是不会自动转移到中国的。而在中国,审批通过一个国外公司申请的专利权需要大约6个月到1年时间不等的流程。所以当你有计划对外投资时,做好专利权的申请计划——哪些专利权是你要在目标国家申请的,哪些专利权你要优先申请。如果不做计划,那么你要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山寨产品的泛滥,并且你很难通过司法程序来提出经济赔偿。
(五)了解好文化差异,尊重对方。中国的商业与西方的做法大相径庭,误解往往与语言文化有关。在中国人的“商业圈”中,关系二字,被放到了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建立关系的主要途径是——初见时表示亲切友好的小礼物、交往过程中的尊敬以及后续的感情联络,它与西方单纯的建立在互利互惠的经济关系上的商业不一样。而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中国人极少直言“no”,即使他们心里的意思正是如此。所以当国外企业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的时候,中国一方没有积极主动推进合作,没有索要贵公司更多更详尽的信息,便基本上暗示了合作希望的渺茫。
四、中国企业可借助的成功“走出去”的措施。
以上五点,便是英国《卫报》立足本国企业进驻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分析出的一些针对于“走出去”企业的建议。把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英国卫报给出的建议两相对比,并在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情况下,可以得出以下措施,用于中国企业更好的走出国门,对外投资。
(一)中国企业多投资于资源导向、劳动力导向的第一第二产业,这作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的第一步固然可喜,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缺乏后续的增长潜力。而英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时,会尽力避免“low cost-high volume”的经济发展领域,对市场的发展情况做一个全面合理的调研。从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时,也应该逐步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不要走高能耗低产值的老一套发展模式。当我国“走出去”的企业越来越多的转向第三产业时,另外一个积极的结果也会随之而来——国外劳动力薪资水平较高,当劳动力质量相当的情况下,雇佣国内劳动者在国外就业,能为国内劳动者创造大量劳动机会,同时能节约公司的经营运输成本。
(二)中国企业的独立创新意识不强,这与中国企业在外国的投资领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卫报》的撰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英国企业十分强调独立自主性,并认为特有的、专利的,才是区别于别的企业的最好标识。不要盲目的进行大众化、批量式的生产。其次,当你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自主创新时,不要忘记对你的专利成果进行专利权的申请。
(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范围广阔,涉及方方面面,而并非每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都对他的投资目标国家的法律制度、风土人情有着足够深入的了解。这一理性思考的过程很可能会被庞大的经济利益诱惑所掩盖。所以从《卫报》的建议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与投资国家的信息情报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市场动态有着准确把握;利用外语人才的优势,帮助战略制定者充分考虑投资目标国的风土人情,从而使决策更科学。[4]
五、结语
本文以英国卫报提及的英企进军中国市场有效战略为例反向思考,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得到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道路上步伐更加稳健,视野更加清晰,决断更加果敢,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走出去现状及金融需求分析——银通智略第二章
[2]Next Stop China:how small businesses can tame the dragon:https://www.theguardian.com/small-business-network/2017/mar/24/china-small-business-export-international-advice-top-five?CMP=Share_iOSApp_Other&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3]《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2016.04.23
[4]《中国企业走出去调研报告》2016.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