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萍萍
摘要:“口述档案”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它来源于档案机构介入口述史和口头传说资料收集与管理程度加深的结果。口述史和口头传说的调查工作起初只是专业机构和学术机构,特别是史学机构为社会保存和研究某一方面或某一时期的记忆而进行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的结果被称之为“ 活历史”“、 活资料”或“ 口述证据”、“口述资料”等。由于此项工作的作用与档案工作在本质上相同,因此,档案机构很自然地介入其中,并给这些调查的产物创立了一个新的概念——口述档案。
关键词:口述档案;保护方法;策略
“口述档案”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它来源于档案机构介入口述史和口头传说资料收集与管理程度加深的结果。口述史和口头传说的调查工作起初只是专业机构和学术机构,特别是史学机构为社会保存和研究某一方面或某一时期的记忆而进行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的结果被称之为“ 活历史”“、 活资料”或“ 口述证据”、“口述资料”等。由于此项工作的作用与档案工作在本质上相同,因此,档案机构很自然地介入其中,并给这些调查的产物创立了一个新的概念——口述档案。
1984 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 档案术语词典》,将“ 口述档案”解释为“ 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逐字记录形成。”美国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口述历史的研究,七十年代形成高峰,现有研究和收集口述史料机构 300 多个,设立有专门的口述史协会( OHA) 。1988 年 8 月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塞内加尔共和国档案工作者萨利乌·姆贝伊正式使用了“ 口述档案”这一概念,并受到国际档案界的普遍认同。他给口述档案下的定义为“: 口述史应理解为所掌握的近期历史事件的口头证据,是现有书面资料的补充。口述史的查访结构和口头传说的汇集组成了口述档案”、“它还包括演讲、讲座录音、辩论、圆桌会议记录、广播电视、记录在录音电话机上的通信和指示,以及合唱或独唱的录音等。”
从萨利乌·姆贝伊所给口述档案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口述档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口述史的查访结果,二是口头传说,三是某些特定内容的现场原始录音。可以说,这是截至目前关于口述档案概念的最有代表性的表述,但它仍存在无法回避的缺陷:其一“,口述史的查访结果”应是口述史料“,口头传说”属民间文学或民俗资料,不宜归入档案范围,它们应该属于各自类别的口述资料;其二,无论“ 口述史的采访结果”,还是“ 口头传说的汇集”,都是事后补制的,而不是某一历史事件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因此不具备档案的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其三,在对定义的解释中,他认为“ 口述档案 还包括演讲、讲座录音、辩论、圆桌会议记录、广播电视、记录在录音电话机上的通信和指示,以及合唱或独唱的录音等。”这是不合适的,它们应该属于声像档案( 或录音档案) ,没有必要将其归入“ 口述档案”,否则将造成档案学分类上的混乱。
口述档案从形成到归档利用的整个过程中,掺杂着较多的人为因素和随机成分,给口述档案的安全保护带来极大的威胁。特别是在目前各项规范标准尚不健全情况下,加强对口述档案保护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口述档案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判定。口述档案的概念提出之后,不少人认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记忆,对口述档案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提出质疑,认为无法或没有必要对口述档案的内容进行保护。其实与历史文献资料一样,口述材料同样也是对历史的反映和再现,不同的是其形成的过程和表现的手法。历史文献中同样也可能因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而掺杂编造历史、捏造事实的成分。辩证地看待口述档案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是做好口述档案保护工作的第一步。
2. 对口述档案的运行过程进行动态保护。与电子档案一样,口述档案的信息与载体之间的关系远不如纸质档案那么密切了。特别是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保存的口述资料。信息的安全保证难以通过纯粹的载体保护来实现。为此,要确保口述资料信息的安全必须对口述档案从形成到归档利用的整个流程实行动态的保护,特别是口述档案的形成阶段,它是决定口述资料真实性和利用价值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口述档案的主述人一般都是历经沧桑的花甲老人,如果在形成时期未能保证口述内容真实可靠性的话,若干年后对于“老人带走的那些历史”将根本无法查证,口述档案的真实性也就无从考据。因此,在进行口述档案的收集时,必须详细记录并留存主述人的相关资料或签字证明等,并于日后与档案一同归档保存。此外,在口述资料的保管利用过程中,工作人员也必须时刻关注并加强对口述档案信息的监控和管理,切实保证口述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加强口述档案保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系建设。对于我国刚起步不久的口述档案工作而言,一套完整实用的规范标准是引领各项相关工作向正规化、有序化轨道快速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这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目前《口述历史档案采集标准》已经出台,但关于口述档案保管和利用的标准尚不健全,从而导致了各单位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口述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着手建立一套标准完备的法规体系,对口述档案的保管模式、保存载体、文件格式和利用形式等进行详细的规范和科学的界定,以提高保管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口述档案信息的效用。
4. 强化专业人员素质,提升专业队伍水平。口述档案工作是一项学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配备一支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专业人才队伍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主导性因素。专业口述工作人员不单单只是专业的史学研究者,也不仅仅等同于专业记者,他们必须兼具以下各方面的素质: 第一,有全新的史学理念和保管理念。史学的价值理念直接关系到口述档案工作,如档案题材的取舍,档案内容的描述等等。口述档案的保管有其独特之处,需要保管的载体可能不止一种,如何整理和协调好各套载体保管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一套崭新的保管理念的引导。第二,兼有史学和档案保护学的专业技术知识。对于口述史和口述档案有系统的了解和全面的把握,对口述档案的整个运转流程较为熟悉,对其中可能出现的涉及信息或载体安全的情况较为清楚,能熟练处理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相關问题。第三,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口述工作本身就是一项为他人执笔、为大众服务的公益性工作,要确实有效地为他人、为社会保管好这些“财产”,更需要口述档案工作者有一份对历史和后人负责的态度以及一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肖正德:《明天谁来为历史作证》,《北京档案》,2005 年第 7 期
[2]陈忠海:《档案馆应该保存什么样的社会记忆》,《档案管理》, 2005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