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中国发展来看,尽管法治建设道路还很漫长,但却在有计划、有步骤的展开着,十九大期间提出的众多新理论都为依法治国全面推进提供了支持。本文将就十九大新理论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启示展开探讨。
关键词:十九大 依法治国 新理论 启示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俗话说“立国先立法”,可见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把“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针,紧抓社会主义法治,积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建设新社会。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依法治国更是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刻不容缓”。
一、法治国家概念的发展与依法治国的内涵
从世界各国历史来看,古今中外各国家发展都离不开法律支持。公元前1792年,古巴比伦为治理国家,就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其内容涉及:刑事、民事、贸易等多个方面,后期到古罗马时期,又由西塞罗等古代自然法学家率先提出了自然法先于和大于国家的观点,这一观点到近代被格劳秀斯、洛克及孟德斯鸠等人继承,他们提出了法治是近代国家的建国基础。中国也不例外,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曾多次提到“法”的概念,如:“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到了战国时期,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创立的法家学派,其思想从制度上改进了秦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帮助其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虽然秦朝的速亡使法家一度衰落,但后期的中央王朝一直奉行着“外儒内法”的政治统治方法,使中国文明能够长时间的保持稳定和活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一直将法治作为治国的指导方针,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其以宪法的方式确立了我国基本的宪政制度,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而到了中共十五大,更是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针,其含义为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更是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客观需要与必要保障。这之后,依法治国概念与实践被不断发展与完善,党的十九大更是提出建立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了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二、十九大法治精神思想
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九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十九大报告阐述了中国未来发展基本方略,其中依法治国是重点内容。报告中明确指出:法治是治理国家唯一正确道路,应将依法治国落实到国家治理全过程,要尽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路线,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法治中国。十九大召开期间,全国共15万人次参与民法总则草案谈论,提出意见7万多条。
三、十九大新理论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启示
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诸多设想与新理论。因此,应基于十九大新理论逐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促进法治中国建设。
(一)完善法律体系
完善法律体系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基础,有法律体系支持才能实现依法治国目标。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中国发展状态来看,开放程度在不断提升,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发生极大变化,以往部分法律条款已不能完全适用,法律漏洞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因此,为助推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现,应针对当前国内形势,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修正法律漏洞,为依法治国提供法律支持,从而做到“有法可依”。
(二)深化审查工作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级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担负法律实施职责。若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就要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与检查,杜绝政府机关任何营私舞弊行为,贯彻依法执政。因此,要深化审查工作,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和程序,從而规范政府行为,保障法律实施成效,使法律得到遵守和执行,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在深化审查工作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政府内部审查,还要利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让民众参与到工作监督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遏制腐败。
(三)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是党的领导,所以治国必先治党。想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员与党组织必须要带头守法、学法、尊法、用法。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是国家政治构成基本要素,只有党员守法,才能保障执政合法性”。党员素质与党组织建设关系到执政文明,倘若党的内部存在问题,必然要影响依法治国推进速度,影响执法公正性。因此,应加强治党,通过硬性制度约束党员行为,避免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
四、结语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发展要求,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中国若想实现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落实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从十九大新理论来看,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党建、深化审查工作无疑是当前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首要任务。相信随着中共中央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的进一步加强,中国法治化的进程将不断加快,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最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4.
[4]颜晓峰,吴晓宇.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面从严治党:意义及挑战[J].人民论坛,2015,(21).
(作者简介:靳鑫,法学硕士,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国家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