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兰
摘 要:在工业4.0理念不断渗透的智能化、柔性化生产制造体系下,我国物流行业如何把握时机,克服本身的不足,实现智能化改革和升级,从而形成我国经济的新拉力?本文拟从我国物流企业、行业以及政府部门等不同主体出发,从物流企业发展理念、基础设施设备,信息化水平,政策环境等多个维度,探讨保障我国物流行业智能化改革与升级的对策。
关键词:工业4.0;智能物流;发展策略
工业4.0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推动制造业由自动化为主导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向智能化发展,行业与产业的边界将逐步消失,而物流行业将成为联系不同生产、制造、配送的关键支撑部门。我国物流行业虽然错失早期港口经济发展的机会,在现阶段工业4.0理念不断向实体经济推广的过程中,仍然可以借助物流行业作为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支撑行业。通过智能设备和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智能手段,实现行业的智能化改造。通过加快推进工业4.0背景下智慧物流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物流行业实现与国际贸易中的物流标准体系无缝对接,促进我国物流行业有效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我国整体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发展动力和服务支持。
一、工业4.0背景下的智能物流的兴起
在工业4.0模式下,物流行业不仅仅是面对终端用户,而是主动串联起整个生产、制造、销售和配送链条;企业之间不再是信息的孤岛,而是依靠物流活动将所有的生产环节、制造环节和配送环节结合起来。企业本身的边界程度将减弱,企业将以单元模块的形式存在,通过依靠网络系统,各个企业可以达到高度自由组合的状态,来完成客户弹性化、个性化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配备的物流设备及其智能化程度更高,行业内的信息共享和信息控制对于数字网络、信息传递的要求更是大幅度提升。
工业4.0带给物流行业的主要冲击在于物流供应链的创新和优化。为应对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制造企业不断倡导柔性化生产,而要支撑这种生产模式,就需要构建比传统大批量生产供应链系统更敏捷、响应订单变化更快速的供应链体系。工业4.0实质上改变了生产的分工形式和产品的整合方式,由于产业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各个企业都将成为基于物联网技术条件下的智能生产模块,一切围绕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展开,需全面整合价值链和产业链。其主要特点就是在个性定制基础上以智能物流衔接的智能生产和智能制造。从物流行业来看,未来物流行业智能化改革的目标就是智能供应、智能生产以及智能运输配送。
(一)智能供应物流
最终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定制,工厂设计部门在获得客户订单之后,与客户确认订单,最终生成物料清单,包括原材料需求数量、制造工序以及物料备货需求时间,随后将数据信息在供应链整体框架下与原材料供应商共享,各供应商在系统引导下,根据需求时间和仓储分布地点进行物料备货及供货,保障生产环节能够快速有序地开展,从生产的源头不断降低客户的等待时间。
(二)智能生产制造物流
各类物料通过智能设备和柔性制造信息系统快速及时地在各个生产系统模块中生产,充分利用基于物联网的分散制造系统和功能组合来实现产品的定制化,将分散在各处的生产车间和仓储配送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打破企业间隔和生产边界,从而实现定制化生产的低成本化和高效率化。在工业4.0高度发展的后期,各个制造企业不需要建立自身的生产车间和仓储车间,而是最大程度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基础下的社会化生产车间,从而降低各个环节在衔接过程中所需要消耗的时间成本和沟通成本。
(三)智能运输配送物流
在智能工厂完成生产后,通过GPS全球地理等高端信息技术系统响应,根据产品特征进行和运输地点在智能车队中进行配载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可以根据智能运输系统进行线路规划,降低里程和运费,提高客户配送的准确性和满意度。这种智能运输配送也将是高度灵活化的模式,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的社会配送成本。
二、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在应对工业4.0时存在的不足
(一)依附大型企业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小,盈利能力低
我国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其早期的发展路线大都是依赖某些大型企业的常规物流运输服务,为其提供专属性的仓储、运输、配送等业务。如南方物流最早就是依附广东福地的原材料物流供应环节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物流企业的这一发展模式,导致企业业务单一,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同时物流企业平均职工人数、平均资产总额、平均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相较于其他服务行业均处于较低水平。由于依附型发展,导致企业战略的路径依赖,后续的物流企业大都也采用这种发展模式,使我国整体的物流行业服务档次和组织系统化水平不高,整体运营效益较低,盈利能力欠佳。
(二)我国物流行业服务项目单一,增值服务少
随着制造业不断发展,我国物流行业的细分市场和服务类型在逐步增多,但整体看来,物流行业仍以运输、仓储、搬运等传统低端服务为主,物流增值服务内容较少。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它作为典型的制造业主导的城市,目前登记的1593家不同类型物流企业中,以基础传统的运输类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数目就有1388家,占比高达87.13%,主要是从事运输、仓储、配送等附加值较低的物流业务。而工业4.0背景下的物流行业主要功能是路径规划、客户信息管理、生产物料以及敏捷供应链管理等,其特点是基于整个供应链的智能物流服务,即依据各种物流先进设备及信息技术系统提供的全面数据,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来实现客户个性定制化的需求。受制于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主营业务方向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等不足,目前无法提供基于数据网络下的库存管理、成本控制、信息服务、整体物流方案统筹设计等高层次物流增值服务,难以实现规模优势和形成高附加值产业。
(三)我国物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智能化改革基础弱
从行业信息化水平来看,由国家或政府主导的物流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暂时未能联通各个企业的数据平台。从企业层面看,我国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盈余资金少,企业难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信息系统建设。从行业层面来看,只有少数物流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也仅仅是基于自身物料需求和客户订单的信息平台,较少通过物联网进行信息共享。仍然有不少物流企业并没有建立专业的信息数据库,从而导致企业内部乃至整个我国物流行业内信息流通不畅,车辆空驶率高,运输效率低等。目前我國除了一些行业领先企业,占大多数的传统物流企业的仓储、运输和配送各个环节自动化程度不高,在操作流程的智能化和设备的先进性等方面难以与德国的先进物流产业相媲美。各种智能信息系统例如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并不普遍。以东莞市为例,目前能够为其他企业提供一体化物流方案设计、库存智能管理、物流成本高效率控制、物流信息全程跟踪反馈以及产品敏捷退换货管理等高层次高附加值物流增值服务的企业只有南方物流、南信物流等少数几家企业。
从柔性管理的角度来看,转变物流企业的发展理念对物流企业的智能化升级具有主导作用,然而从企业或者行业的硬性条件来看,完善和提升物流设施设备以及物流服务技术则对行业整体的转型升级具有强有力的推动效应。在工业4.0的生产模式下,市场正在从“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模式”向“迎合客户多元化需求的生产模式”转变,这也就意味着提供产品定制化或者小批量多品种且具有快速响应的能力已经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实现这一生产模式的变革,所依赖的则是强有力的物流设施设备。其中特别是生产物流是实现产品定制化的关键,在这种新型生产模式下,智能设备、智能仓库以及智能运输车队都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基础发挥重要作用。在物联网驱动下逐步形成面向多品种、小批量订单的大型复杂“生产—物流”联动解决方案,大力发展创新型运输服务方式,提升物流服务层次。
三、我国物流行业智能化改革与升级的路径探讨
(一)加快转变物流传统管理模式
物流企业在较长的时间内被认为是低附加值低发展潜力的第三产业,转变物流管理模式主要是指调整创新物流企业的管理理念与发展模式,即物流企业不再仅仅局限于装卸仓储搬运的初级业务,还应顺应时代,逐步通过网络技术的发展,形成具有主动响应客户需求,主动发送物料信息等高端物流服务的格局,串联起整个供应生产制造配送链条,不断提升物流活动的增值空间,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鼓励和支持行业内领先企业依据行业发展规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要求,逐步发展高端物流业——即智能物流供应系统、智能物流制造系统和智能物流配送系统。
(二)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物流体系建设
从物流行业层面来看,加快物流复合运输体系建设,提升运输能力,实现集装箱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灵活多样的运输方式。鼓励整体行业创新运输服务方式,解决由于运输方式落后与多式联运衔接不畅导致的多次倒搬、多次分拆造成的物流运输效率较低的问题。同时,加快推进物流装载设施如托盘单元化装载方式,减少运输搬运过程中分拆装运的次数,鼓励企业增加对于标准智能化物流设施设备的投入——例如通过购买或共享租用,加快对现有仓储和转运设备的标准化改造,逐步推广应用自动立体库分拣传输设备的技术创新,并推动物流输送与分拣朝自动化、灵活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降低人工成本,不断提升物流装卸搬运以及运输过程中的工作效率。
基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建设综合物流枢纽,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实现铁路、港口码头、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将铁路、公路、港口一体化建设放到重要战略地位,减少由于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造成的多次转运,促进各种物流方式及其周边腹地科学合理的配套,提高物流设施使用效率和物流设备运行效率,提升物流整体系统的兼容性。围绕我国制造业物流需求,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物流产业区域布局,即围绕物流枢纽形成覆盖我国、辐射东南亚、联通世界的多层次多通道物流体系。在产业园区内完善物流标准体系,推进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和物流服务项目的标准化和智能化,促进产业园区在管理层次向现代化智能物流服务方向发展,并且不断率先引进国外先进智能物流设施设备,提升物流服务的品牌经营。
(三)不断提升物流业
从工业4.0的发展趋势来看,基于智慧物联网的各项信息技术对于物流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提升物流业的智能化技术水平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物流企业不断完善目前使用的各项设备的更新换代。首先广泛推广电子标签、RFID、EPC等与物联网智能技术的协同创新发展,實现货物的自动识别与信息共享,推动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在企业内部建立智能物流标准化服务平台,促进基于供应链管理视角下不同节点企业、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衔接系统,鼓励各类专业平台、车货匹配平台等开放数据接口,加强物流运行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提供基于大数据基础上的针对社会化物流需求的服务应用,并向具体的供应链企业提供高效便捷、准确有用的标准化动态信息和技术服务。
从行业层面来看,整合各部门——包括物流服务的供方与需方、物流公共服务提供部门、物流管理部门以及物流宏观数据监控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推进与物流相关的政务、商业信息系统的协调与开放。逐步推进智能制造业等重点行业与物流枢纽系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之间的数据对接与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数据共通和信息互动,使各个物流活动的参与部门能在行业内部形成强大的信息网络,从而不断提升我国物流产业的服务水平和层次。
(四)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与信息平台共享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是推动物流行业向智能方向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推进全程透明、可视、可精准追踪、可灵活调整的智能管理流程。信息平台的建设因为具有明显的半公益性质和行政垄断性质,势必要通过政府来主导推动完成。以广东省为例,可以考虑以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粤港澳地区的物流信息基础,不断扩大平台技术应用和对外信息交流合作,逐步实现两大跨越——一是广东省内各地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省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佛山市中小型船东企业经营管理云平台、高栏港、深圳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信息平台无缝对接;再则是广东省与粤港澳地区、东南亚地区乃至环太平洋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换,不断集成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和企业内的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及销售管理系统等,形成具有国际视野的跨国内外的物流一体化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的开展建设是物流企业得以获得各项数据资源的基础,也是进行智能物流改革升级的重要方向。只有拥有生产、制造、配送等产业链条上的关键信息,才能推动各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对接和发展。
另外,继续强化我国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功能,发挥我国港口优势,结合保税物流中心和物流示范园区的发展规划,逐步完善国内对外港口电子口岸建设,提升进出口贸易处理效率,并逐步推进外贸各环节网络化和信息化运作,实现外贸、商务、口岸、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工商、税务等部门数据共享和物流通关信息一体化。只有信息共享的外部环境逐渐形成,才有利于我国物流行业更好地参与国际贸易事务,并在行业内部实现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践和突破,最终为智能制造提供强有力的物流技术支持。
(五)努力搞好物流示范园区及行业的规范化建设
目前我国发展智能物流的基础较差,物流企业良莠不齐,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的改革创新来发展智能物流还远远不够,因此还需通过政府不断引导建设物流示范园区,吸引我国行业内部的优秀物流企业形成示范效应,建立从线路规划、库存管理等高端供应链管理环节的业务流程,推动中小普通物流企业进行技术模仿与流程优化,加速智能物流技术在我国物流行业内的传播与应用。在物流示范园区内,支持物流行业领先企業建设具有仓储、运输、配送以及顾客需求的多维度供应链系统,并通过整合供应链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客户需求信息、生产能力计划、个性化产品生产进度、原材料促销计划、以及未来顾客需求预测等,逐步降低产业内部信息交易成本,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受益,扩大供应链整体的利润空间,加快实现物流企业低端物流向高端物流的跨越。
现代物流行业规范,是指在工业4.0背景下物流行业能够形成相对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从行业层面,通过与物流企业、行业协会、行业研究中心制订实施各类先进设备适用标准,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搬运、仓储、保管、流通加工、回收及信息管理等各环节推行标准化规范流程管理,使用标准化信息设备,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标准体系,推进物流标准化管理。并通过逐步在物流示范园区内的企业内推广,改善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在外部环境中所固化的低端产业形象,使我国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能够在行业标准约束下获得更好更多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邹瑞睿,侯建军.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汽车产业发展的校企协同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5):46-49.
[2]赖明勇,金常飞.物流CPS下一代智能化物流系统的实现与挑战[J].系统工程,2011(4)60-65.
[3].王爱虎,刘志敏,高秀丽.珠三角港口群竞合态势及广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策略解析[J].工业工程,2010(13)3:51-56.
[4]何景师,颜汉军,张智勇.基于技术融合的物流产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升级[J].生态经济,2012(6):93-96.
[5]吴晓志,李中全,许彤.中山保税物流中心对珠江西岸区域经济的影响[J].北方经贸,2011(19)6:37-39.
[6]邓凯志.深圳港口物流现状与发展对策[J].商业研究,2015(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