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场地特征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教学研究

2018-03-26 09:32王裔婷
大学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

王裔婷

[摘 要]公园规划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本科高年级的一门重要课程。研究通过分析重庆师范大学的教学要求,提出了从“尊重场地特征”出发的引导式教学模式,结合课程的选址和成果,从场地分析到概念落实详细阐述了各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并对整个课程设计的教与学关系进行了小结和反思。

[关键词]场地特征;公园设计;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2-0007-04

公园规划设计是重庆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本校”)风景园林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设计课,是从小尺度景观设计到大尺度规划思维的过渡,并带有城市问题的初始介入。[1]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到学生今后对本专业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世界公园的发展概况、历史和前景,掌握公园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原理、方法技巧。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公园规划设计能力和鉴赏能力,让学生达到能完成公园总体规划和景观细部设计的水平,同时要求学生熟练运用电脑绘图技术,完成公园规划设计的全套方案图纸。

本次设计课前学生已先修景观设计基础(1)(2)、建筑构造、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美术色彩等基础课程,以及园林建筑设计、建筑外环境设计、广场设计及居住区规划设计四门设计课程,后续课程为风景旅游区规划及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设计。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共有两个。第一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目标。这个目标是让学生在实际设计的操作中运用公园设计理论知识对大尺度的城市公园进行安排和规划设计,以锻炼学生的宏观布局思维能力及分组、分工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巩固电脑绘图制图的相关知识,共同完成城市公园总体规划、细部景观放大设计及单体景观建筑设计。第二是知识结构目标。教师根据课程安排特点,结合实际案例对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进行讲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公园设计的基本概念、相关规范,掌握公园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把握公园规划与设计的一般原理、方法和技巧,熟悉各类公园(特别是综合公园)规划与设计的特点和方法,同时回顾景观建筑设计原理及方法。

本次设计场地选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原沙坪公园区域,规划总面积约18公顷。该地块毗邻沙区市中心,在沙坪坝区中心西侧,紧邻沙坪坝火车站,北临重庆市一级商圈三峡广场,地理条件优越(见图1)。

本次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是3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最终成果,包括:1.基地现状和周围状况分析,包括交通区位、场地文化背景、人流活动、景观视线、问题归纳等;2.通过分析找出问题,并结合周围居民使用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对策并拟定初步改造计划,确立规划目标;3.评估场地的设计条件,结合现状使用情况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公园总体布局图;4.分三个区域(每人约6公顷)完成分区详细规划总平面图,并选择其中的园内建筑之一完成景观建筑设计、部分小品设计和植物配置等。

二、教学重点和特色

(一)正确设计观的引导和培养

在风景园林本科设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对学生的设计观的引导和设计思路的启发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要想让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保持连续的思考和反思,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2],并结合所遇到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按任务书要求的规划目标完成课程设计,这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我们选择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从现场探勘场地现状开始就介入讨论,将相关的信息和知识点在适当的时候传递给学生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在每一次草图评图的阶段采用全班共同打分和共同讨论的原则,使得每个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设计观点,在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后,认真审视自己的问题,并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多种价值观设计观的基础上完善设计成果。

(二)尊重场地特征的设计观的引入

对于地处文化沙区核心,有着一定历史文化内涵及良好景观资源的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规划和改造,大拆大建的改造开发模式是不可取的,因此引入“尊重场地特征”的设计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老旧公园日益凸显的各种问题,让城市中心老公园重新焕发活力和魅力,挖掘城市综合性公园的潜力,同时在规划改造过程中合理保护自然景观延续场地的历史文脉,以及如何对重新设计的规划区进行划定和取舍,都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引导将尊重场地特征的设计观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充分体会到场地本身带给设计的强大影响,懂得在分析城市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设计,而不仅仅是靠感性的认知进行景观规划和设计。

三、教学阶段设计

(一)场地的特点分析和研讨——形成调研报告

由于本次课程设计选址位于城市核心区,公园与城市活动的关系结合得非常紧密,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定位也比较特殊,因此我们在带领学生踏勘现场的基础上,分析场地的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和城市规划的相关要求,明确影响场地设计的关键因素及问题。在分析场地的建设条件时我们着重了解场地周边用地性质、交通情况,主要人流的来向及人群在公园中的活动方式,并对此进行仔细观察,做出详细的时间记录与分析。

对于城市公园的场地调查和分析部分,是与以往设计课程不同的授课重点,这种基于场地特征出发的设计观的引入和启发也形成了以下的调研思路:从场地位置、基础设施分布、场地地理环境和地质情况,到使用者与场地的关系、使用者的感官分析,再到社会的综合社会需求,最后形成场地现状分析总结、修整发展建议及场地的未来发展策略。这种严密的思维分析过程成为该课程设计指导中的主要特点(见图2)。

任何一个公园项目无论尺度大小,都不能离开所处的场地周边环境和基地内部的文化遗留。[3]从尊重场地的设计出发,努力寻求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整体考虑公园的开敞空间和城市空间的衔接,准确把握场地信息,并在设计时有创造性地回应是方案成动的关键。

(二)基于场地分析的解决思路和对策——确立规划目标

在分析整个场地的特征和问题后,通过课堂讨论逐一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针对每一组提出的不同问题给出指引性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拟定本次设计课程的规划目标,并解决相应的城市问题。

以本案为例,大部分组别的学生均提出沙坪公园现存的矛盾主要在于老旧的园区设施和规划方式无法满足现有人群的需求,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城市绿地景观环境。在公园改造设计过程中,如何达到公园的传统景观风貌与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之间的平衡,如何挖掘城市综合公园的潜力,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4]

作为20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世界风光公园”类型,沙坪坝公园早已失去了以“微缩景观”为核心游赏点的吸引力,园区内建构筑物设计手法各异,风格不统一,没有体现景观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园内基础设施配置杂乱,管理运营不到位;碧湖水景没有综合开发利用,缺少活动项目,水体维护不到位;同时,园内尚且存在一部分利用率低的場所。此外,沙区目前拥有的高校、中学数量使得大量的学生群体活动也对整个公园提出了使用要求,在规划中仅仅考虑周边中老年居民的园内活动需求是远远不够的。

在总结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得出本次公园规划的设计目标为重新打造沙区中心乃至重庆市的科教文化运动综合公园,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引入年轻学生群体的活动空间,与原有的适老性设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公园的景观效益,恢复沙坪公园的城市活力。

(三)设计理念的推演和提出——空间形式的转化

对设计概念的推演是每一次设计的难点,公园规划设计也不例外。这里列举两组例子来说明本次公园设计的方案推导过程。

第一组学生提出的设计理念为“城市运动公园”,根据对使用人群的调研和对公园的现状分析,根据不同的“体育活动”将公园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再根据前期分析的地形地貌将适宜的体育活动场地布置在整个园区当中,通过贯穿整个公园的“绿道”及场地规划串联起来,以对应不同的使用人群。同时在不同的活动场地内融入相应的科教文化景观元素,并在每个活动区周边布置各自所需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最后根据相关规范核算所配置的设施是否满足规划需求。整个方案的概念非常好地衔接了上一层的场地分析,推演合理通畅,设计手法和方案表达线条也比较熟练。方案力求创造出一个适应于喧嚣城市内不同人群需求的运动休闲公园和城市绿色空间,希望这个老旧的城市公园重新焕发活力和光彩(见图3)。

第二组学生提出的设计理念则更多是从人文地理条件出发,基于公园处于重庆市沙区教育文化区的定位,提出了“寓教于乐”科教公园理念,其延续重庆的红岩精神发祥地,创造科教文化新公园,将公园从东到西分为实践体验、生态教育、人文教育三大功能区。“科教”的表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通过设计形态到功能布局传达,在公园内设置科技馆、科学展览馆等公共设施;2.生态技术,基于碧湖的现状利用现有生态技术还原滨河步道,滨河休憩场地,打造城市森林环境;3.场所精神,将历史文化教育、生态教育和科技教育与场地的设计结合起来,创造出寓教于乐的环境,使各种群体的人们从场地中获得认知、认同,同时给公园的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感悟与洗涤。

此外,由于文化的特征,该组方案对场地中的景观设计元素也给予了更多考虑,使用镜子、蜂巢等新式景观元素来反映场地的特征。同时,方案的设计上从入口处的“坐井观天”水体景观到豁然开朗的中后部山体景观,营造从视野狭窄到开阔眼界的心理体验,象征从黑暗迷信到达科学客观的新时代,具有很强的文化寓意。

(四)完善设计方案——形成汇报成果

初步方案导出后是方案细化深入和完善任务书要求的成果。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理清总体设计结构,完成场地竖向规划设计和分区的景观建筑设计。以“城市运动公园”方案为例,“体育活动场地”的融入使该公园设计的大部分园路和构图都具有流畅的线型和运动感,在方案细化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明快的场地铺装色彩来加强这样的景观效果,同时尽可能地将分区的景观建筑形态设计为圆形或不规则形,以适应连接各个方向的园路和活动场地(见图4)。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示学生注意将建筑与自然要素紧密结合[5],与原有山地地形结合,灵活分台,塑造山地建筑的景观特色。由于公园内建筑的使用功能都相对单一,因此需要关注建筑形式的表达,与外部环境的结合设计,特别是靠近水岸的休闲服务类建筑,往往是最重要的景观视线节点。园区的竖向设计规划设计是该阶段教学任务的难点。根据任务书的要求,需要完成以下任务。1.地形设计。要求图上标明入水口、出水口的位置(总排水方向、水源给雨水聚散地)等;确定主要园林建筑所在地的地坪标高,园区桥面标高,广场高程,以及道路变坡点标高;还必须注明公园与市政设施、马路、人行道以及公园邻近单位的地坪标高,以便确定公园与四周环境之间的排水关系。 2.道路设计。首先,在图上确定公园的主要出入口、次要出入口与建筑专用出入口;确定主要广场的位置及主要环路的位置,以及消防通道的位置。同时需要确定主干道、次干道等不同等级道路的位置以及确定各种道路路面的红线宽度、排水纵坡。最后,需要初步确定主要道路的路面材料,铺装形式等。要求学生在图纸上用虚线画出等高线,再用不同的粗线、细线表示不同级别的道路及广场,然后将主要道路的控制标高注明在公园总平面图以及分区规划总平面图上。

本次公园设计课程教学的最终汇报成果包括:整体规划总平面图(带竖向)A1图幅,比例为1:1000,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建模或手绘完成总体设计鸟瞰表现图,单独完成(比例自定); 分区规划总平面图,单独完成,A1图幅,比例1:500;分区景观建筑设计的平、立、剖面图及整体建筑透视图(带环境),单独完成比例自定;园区主要场地剖面示意图,比例根据最终图纸排版安排自定。

四、教学小结与反思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课程融合了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多方面的要求和知识结构,是培养风景园林本科学生宏观设计思维的起点。通过引入注重场地的分析和场地特征的设计观,可以使学生从城市空间体系的角度看待公园规划和设计,让学生初步掌握通过设计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理解景观设计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此过程尚且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对城市公园生态环境的研究和探讨涉及不深,对各类小品设计和园区植物配置等细节的讨论没有一一落实。此外,由于课程时间长度设置的关系,许多学生的最终成果表达指导还没有达到完美和准确,这些缺陷和遗憾希望能在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加以改进。笔者希望通过本次教学的经验小结,激发更多的同行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教学,发掘出更多更好的公园设计教学理念和方式。

[ 参 考 文 献 ]

[1] 刘骏.“城市公园设计”教学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5):6-10.

[2] 王 玏.风景园林规划设计studio课程教学研讨探讨——以武汉后湖公园规划设计课程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8):191-192.

[3] 吕琳,刘晖,杨建辉.历史文脉环境中的景观设计创作途径——对高年级“公园设计”教学的思考[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12-415.

[4] 路毅,张佳佳.尊重场地特征的城市公园改造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12(31):9-11.

[5] 高彬,谢伟艺.尊重场地特征,巧用自然要素——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和动物科学院景观规划[J].华中建筑,2008(5):155-157.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
基于OBE的Java程序设计个性化教学研究
“找茬”教研,助力数学教学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智慧课堂下如何实现高中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第三届“经纬杯”全国地理教学研究成果大赛
基于自主实验探究的高中物理案例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