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林
推进高质量发展,根本上要靠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国家是我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的英文所表达的含义就是要不断的变革,广义上是指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根本上要靠创新,这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科技发展研发,我们的专利申请量现在已经超过了美国,我们有全球第一的论文发表数量。又比如,我国在重大产品超级计算等方面也有很多新的突破。我们现在已经形成新一波的创新创业浪潮,出现了新的“四大发明”,这严格意义上也是创新。再比如,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在快速崛起,亮点纷呈。
但现在也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创新对引领还不够,创新软环境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创新国家的核心实际上是创新型的企业、创新型的产业。研发投入我们现在占GDP的比重是2.1%左右,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但是我们的产业工业研发投入只占0.9%,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医药工业研发投入比例是1%,美国是17%。英国等一些国家是10%以上。
再看我们的创新型企业。一个比较权威的统计,美国39家,日本34家,中国仅有一家。我国现在有一百多家跨国企业,规模很大,但在创新能力环节差距很大。
另外,创新还要看三方专利,即,同时在欧盟、美国、日本专利局申请的专利。我们的数量应该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我国2015年不到1700件,仅占了全球3.3%,日本15000件,美国14000多件,我们的差距是很大的。我们研究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我们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总体上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大的转型。我们传统的人口红利低成本的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环保压力很大。全球范围内围绕着企业产业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无论是发达国家搞制造业再工业化,还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的招商引资,吸引产业转移。我们的重化工业也逐步进入到后期阶段。在这样的阶段下,传统的动力都弱化了。
总体上,中国经济进入到高成本的时代。我做过一些调研,发现很多地方现在劳动力成本加上“五险一金”跟台湾差不多,比东欧还高。我们的成本跟美国比较,除了人力成本,其他都更高。
面对这些压力,核心一点是要加强创新,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重塑中国经济新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振兴我们实体经济,才能不断创造新的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从长远来看,也只有创新才能破解中国的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要实现三大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要把科技发展从注重数量为主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第二个转变是,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从以科研导向为主转向振兴实体经济上来。
第三个转变是,要把创新环境的建设从注重硬环境建设转向创新生态建设上来。现阶段,我们的创新科技发展的硬基础设施和条件已经不是问题。核心的问题是我们的一些软环境,比如创业的融资、知识产权的保护,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监管机制等等,以及从长远来看,我们的创业教育、创新教育,这一些应该说是我们的一个短板。所以,我们必须确实转变思路,不要再把大量的钱投在一些硬的条件上建设,而要加强软环境的建设。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关键在改革
第一,推进大型科研院所制度的改革。一种方案是要坚持增量带动存量改革的思路,按照现代大学、现代科学院所的制度模式,在全国支持一批新的大学和机构,通过这个来带动存量的结构调整。另一种方案就是要改存量,通过分类改革,在大幅精简人员的基础之上,加大对其中一部分大学、科研机构的支持,真正建立我们的现代大学制度、现代科学院所制度。主要是三大制度:薪酬制度、评价制度、流动制度。这些制度可以使我们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能够潜心教学、做科研。
第二,改革科研人员的评价机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从根本上转变绩效的考核机制。对于科研来说,要减少对科研人员评职称、发文章、申请专利的数量要求。另外,要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考核分开来。基础研究要注重论文这样的考核,应用研究实际上应该注重应用的效果。
第三,要加快建立適应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审慎包容的监管机制。培育新动能其中很大的一块就是要发展新兴产业。
第四,调整完善创新政策,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大对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生产技术改革的支持。我们现在的政策偏重于新的这一块,对传统这一块的支持不够,比如轻工、纺织实际上还有传统的优势。我们如何支持这类企业迈向中高端,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些领域又是我们就业比较集中的领域,应该加大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政策一定要转向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现阶段发展跟过去不同,以前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一些东西。现在总体上要采取一些重大的政策,总体上还是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