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型飞机脉动生产线的建立与运行管控

2018-03-26 03:04王洪星
山东工业技术 2018年6期

摘 要:论文对某小型批产飞机(塞斯纳L162飞机)生产线的建立进行分析和总结,本人作为生产线建立过程中的主要人员,在文章中对于生产节拍、工时分配等关键环节做出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脉动生产线;生产节拍;工时分配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06.041

1 生产线分析

关于脉动生产线,国内各界都有自己的定义,例如西飞对飞机脉动生产线作如下定义:脉动生产线,是以信息平台为基础,通过精益化管理模式革新,进一步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提高飞机装配质量、构造脉动ERP系统配合可视化硬件设备,而形成的具有高效、精益、可视化的飞机装配线。

对于L162飞机,脉动生产线可作如下定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看板管理为拉动、以生产作业计划(年、季、月、日、站位)、运行监控体系(看板管理)、风险管理为支撑的U型飞机生产线。

2 生产线的建立

结合实际情况,其脉动生产线定义为“U”型、以基层管理为基础、流程优化为主导、均衡生产节拍为核心、以可视化看板为信息载体、以高效率高质量制造为目标。

L162飞机脉动生产线的建立,在产品、产能以及布局基本明确的前提下,重点讨论站位划分:

步骤一:统计生产线上串行总工作量。对于L162飞机来说,线上共有38本装配大纲,有13本装配大纲的工作可以并行,统计串行总工作量共64小时,经过专家的实地评估,认为经过一年的工作,随着操作人员熟练程度的提高以及流程的改进,此串行工作量可以缩短至32小时。

步骤二:划分站位以及现场工作区域经过统计串行总工作量以及确定产能,那么站位的数量和工作安排就可以计算出来。经过以上的评估以及计算,结果如下:L162飞机的线上串行总工作量为32小时,而最终产能目标是4小时/架的生产节拍,因此站位数量=32/4=8个站位。同时站位数量的确定也应结合工作场地的实际情况,现场工作区域的划分,绘制了下图:

3 生产线运行管控

脉动生产线建立完成之后,重要的是管理。通过此生产线的建立、管理和运行,总结了以下工具和方法来管理。

(1)作业计划体系。经过多次的讨论与实践,形成了如下L162项目总装脉动生产线计划體系,此计划体系包含两个部分:站位计划(生产计划、检验计划、物流配送计划)和生产线节拍平衡管理。

1)站位计划。站位计划包含3个部分:生产计划、检验计划、物流配送计划。

生产计划:首先是公司根据客户需求,确立项目主进度计划,即一层计划;根据一层计划,车间确立总装站位计划,即二层计划;最后按照生产方式的不同下达三层计划。

检验计划:根据生产计划以及客检要求,在每天的下班之前,将第二天的检验计划分发给质量人员,以保证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物流配送计划:根据总装的进度计划编写零部件交付计划、标准件配送计划。通过物流配送计划的编制,保证了总装生产线的零部件、标准件供应,为脉动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

2)生产节拍的平衡管理。在脉动生产线中,生产节拍的平衡至关重要。在L162生产线初期,制定了工艺跟产、工艺计时并分析,最后通过站位改善、增加标识、增加站位器具等方式,缩短了生产节拍,并不断的调整装配大纲中的具体工序来平衡每个站位的生产。

(2)运行监控体系。看板管理是可视化管理的最直接的表现方式,通过看板可以随时监控到生产线的运行情况。L162站位信息看板包含工作状态指示灯、当日工作任务、客户检验计划、零部件和标准件配套、其它综合信息(标准工作法、串并行关系等)。

(3)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是企业成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对于生产线建线之初的4小时/架的生产节拍,正是充分考虑了各种风险所制定的产能目标。风险管理是项目成立之初就需要建立的管理体系,对于项目本身具有决策作用。

4 生产线建立和运行带来的思考

思考之一:成功的基础首先是领导的支持和建线团队的配合,上下必须齐心合力,才能为生产线的建立和运行提供足够的人力支持。其次是组织相关人员组成不同改善区域的促进团队,比如QC小组、质量攻关小组、现场6S检查团队等,这些团队都是建立生产线的生力军。

思考之二:作为一种传递信号和控制生产的工具,看板管理不仅使各工序都能按看板所传递的信息,在必需的时间传递给下道工序必需的产品,实现对生产线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更是实现拉动式生产的有效载体。前提条件:产品是单一的、生产是均衡的、动作是标准的、布局是合理的。

思考之三:要最大程度的使用各类工具。在构建生产线的过程中,以6S为基础工具,同时结合目视工具、时间观察表、TPM、生产流程优化等精益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使现场的生产线以目视和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整个团队能够清楚的掌握生产线的建立进度以及情况。

参考文献:

[1]季青松.飞机总装配工作机器特点[J].运输机工程,2007(152).

[2]陈绍文.精益制造和飞机移动式装配线[J].航空制造技术,2011(16).

作者简介:王洪星,男,工程师,从事民用飞机制造管理以及航空装配技能培训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