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

2018-03-26 12:28徐可
骏马 2018年1期
关键词:草原

徐可

汽车行驶在从海拉尔去新巴尔虎右旗的公路上,天空清澈而湛蓝,清如水洗,蓝得透明。六月的阳光毫无遮拦地直直砸在地面。不时有大块大块的云朵在大地上投下巨大的阴影,我们的车就在这阴影和阳光下穿行,时而烈日当头,时而雨点纷纷。放眼望去,前后左右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像一张巨大的地毯一样向四方展开,直达天际。

时序六月,本该是水草丰美牛羊壮的季节,可是持续六十多天的罕见大旱,却把想象中丰茂碧绿的大草原剃成了难看的“癞痢头”。草原上黄绿交杂,时时可见裸露干枯的黄土。偶尔随云彩飘落的雨点,一落地面立刻就被焦渴的土地吸干了。热情的刘大姐不住地解释加叹息:“往年这个时候的草原可好看了,草都长得这么高(她用手给我比划着),绿油油的。本来想请你们来看最好的大草原的,没想到今年赶上这么个大旱,连湿地都干了。唉!”听那语气,倒像是她对不起我们似的。刘大姐生于草原、长在草原,对这片草原爱得深沉,她的所有作品都在为这片草原歌唱,恨不得让全世界的人都爱上她的家乡。这次的草原行就是她出面邀请组织的。大姐已经六十出头了,还那么精力充沛,一早就到海拉尔机场接上我,自己驾车送我到新巴尔虎右旗。一路上,她一边开车,一边随时给我讲解介绍路上看到的风景,中间还带我去参观了一个牧民救助收养野生草原狼而形成的狼岛,一天下来竟然毫无倦意。

蒙主人特别关照,让我坐在副驾驶座上。这里视野开阔,窗外的景致一览无余。从小生活在人口稠密的南方水乡,后来进入拥挤的大城市,我对辽阔的大草原一向特别向往。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雄浑、壮阔,让人的胸怀油然变得无比宽广。我想象不出往年的六月草原是何等茂盛模样,尽管草色枯黄,然而它的辽远阔大仍然让我新奇而着迷。我贪婪地看着广袤无垠的草原,捕捉着远处白云一样的羊群,一闪而过的蒙古包,草原上白色、黄色、红色的无名小花。我看着天上变幻的云彩,遥望着似乎越来越近的地平线……这些新鲜的感受让我兴奋不已,我想起了熟悉的草原歌曲,《草原之夜》《敖包相会》《鸿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满腔的激情迫切需要释放,我恨不得放声高歌,或者,放声长啸。

突然,伴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一个浑厚的男中音传入耳中,直抵心间:

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

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

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

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

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

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

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多么爱煞人

哈,难道真的有天人感应吗?长生天也看穿了我的心思?

原来是善解人意的刘大姐打开了车载音响。真不知道她是怎么知道我的心思的!或许是为了给我提神解困?

“这是什么歌?”

“《牧歌》。巴尔虎最有名的长调歌曲,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尔虎

新巴尔虎右旗(简称新右旗)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市)和23个牧业旗之一,位于祖国东北边陲,呼伦贝尔市西部中俄蒙三国交界处,有“鸡鸣三国”之称。

我向来对地名怀有浓厚的兴趣,每到一地,必定先查一查当地地名的来历。所有的地名,都由来有自,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标记。比如,我的家乡“如皋”,每当我向别人介绍时,常常有人说:哦,牛皋的“皋”。我一听便对其嗤之以鼻,尤其是当他把“皋”字读成第三声的时候。没文化。肯定是从刘兰芳的评书中知道“皋”这个字的。“如皋”之名出自《春秋左传》:“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十三经注疏》:“是皋为泽也,如,往也,为妻御车以往泽也。”“如”:往也,“皋”:水边高地也。这个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个贾大夫自己长得很丑,娶的妻子却有倾国之色,她心情郁闷,婚后三年“不言不笑”。为了讨她欢心,贾大夫驾车带她来到海边高地上田猎。这时芦苇丛中飞起一群雉鸟,贾大夫拔弓放箭,一只雉鸟应声而落,他的妻子终于莞尔一笑,曼声叫好。西晋潘岳、唐代杜甫、北宋蘇轼等都曾以此为题材吟诗作赋。朋友们一听立即惊呼:哇!好有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尤其令我感兴趣。因为它们不像汉族地名,多数能从字面上推测其大意。它们往往是从本民族语言音译过来的,那一长串地名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意义,非本族人很难从字面上理解,所以往往给人以某种神秘感。即像这“新巴尔虎右旗”,是什么意思呢?“巴尔虎”又是什么虎?

当地的朋友仿佛知道我们的心思似的,首先带我们去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而博物馆居然也是以“巴尔虎”命名的——巴尔虎博物馆。

原来,巴尔虎是蒙古族古老的一个部落的名称。公元前3世纪,贝加尔湖以南,土剌河以北,形成了丁零部落联合体,拔野古(即今之巴尔虎)即为联合体中成员。之后,历经匈奴、柔然、突厥、铁勒、回鹘等政权的更迭,古巴尔虎人,始终在贝加尔湖和呼伦贝尔地区成长和发展,表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早在蒙古各部统一之前,巴尔虎的各种古称就已屡见经传了。《隋书》称之为“拔野固”,《新唐书》和《旧唐书》等称为“拔野古”和“拔也古”等。《元史》《蒙古秘史》和《史集》等,称之为“八儿浑”、“八儿忽”和“巴尔忽惕”等。巴尔虎在明代及北元时被称为“巴尔户”、“巴尔古”、“巴儿勿”、“把儿护”、“巴尔郭”等。在清初的各种汉文史料中,亦曾被称为“巴儿呼”、“巴尔忽”等。自1734年(雍正12年)成立“新巴尔虎八旗”以来,“巴尔虎”一词才作为一个规范性的固定称呼延续下来。

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们,“巴尔虎”一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以水得名,源于古老巴尔虎人所在地区的巴尔古津河(元称巴尔忽真水)。《多桑蒙古史》言:“在拜哈勒湖(贝加尔湖)之东,因有巴尔忽真水注入此湖,故以名其地。”另一说,以人得名,源于巴尔虎人共同的祖先巴尔虎岱巴特尔。巴特尔是古代蒙古社会的一种尊称,意为“英雄”。巴尔虎岱巴特尔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英雄,他娶了白天鹅变成的绝色少女为妻,他们生育了11个男孩,这些男孩的后代繁衍成巴尔虎最初的11个姓氏。他的后人以他为骄傲,并逐渐将人名演变为全部落的名称。在陈巴尔虎广场,矗立着巴尔虎岱巴特尔的巨型雕塑。他骑着高头大马,睥睨天下,气宇轩昂,浑身都洋溢着一种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后来,巴尔虎蒙古人随着不断迁徙,分散到贝加尔湖的东部和南部。清康熙年间,有一部分巴尔虎蒙古人被编入八旗,驻牧在大兴安岭以东布特哈广大地区,还有一部分成为喀尔喀蒙古(今蒙古)诸部的属部。1732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呼伦贝尔地区的防守,将包括索伦(今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和巴尔虎蒙古族士兵及家属3796人迁驻呼伦贝尔牧区,以防俄人侵扰。其中275名巴尔虎蒙古人便驻牧在今陈巴尔虎旗境内。1734年,清政府又将在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志愿加入八旗的2400多名巴尔虎蒙古人迁驻克鲁伦河下游和呼伦湖两岸,即今新巴尔虎左右两旗境内。为区别这两部分巴尔虎蒙古人,便称1732年从布特哈地区迁来的为“陈巴尔虎”,即“先来的巴尔虎蒙古人”之意;1734年从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迁来的则相对被称为“新巴尔虎”,即“新来的巴尔虎蒙古人”之意。

世代生活在贝加尔湖畔的巴尔虎人,当时被称为“林中百姓”。历史上巴尔虎人曾几次走出过贝加尔湖林间草地,来到过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草原。早在蒙古部兴起之前,巴尔虎人就已经蒙古化了。巴尔虎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有无数次国家的兴亡、部族的消失。失散了再聚集在一起,高举“巴尔虎”这面旗帜,一直走到蒙古族的大统一。

在博物馆门前正前方,矗立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青铜雕像。成吉思汗与呼伦贝尔有着不解之缘。他的母亲和妻子都出生在新巴尔虎右旗,而且早在13世纪初,他就把以呼伦湖为中心的巴尔虎草原当作自己的军事基地。他在这里统一了蒙古诸多部落,最著名的战争“阔亦田之战”也是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发生的。在呼伦湖北岸,有一个高大的石柱,当地人称之为“成吉思汗拴马桩”。传说,成吉思汗当年正是躲在石柱背后,逃过了敌人的追杀。又说当年成吉思汗在这里训练他的骑兵时,曾将自己心爱的八匹骏马拴在这石柱上,故称之为成吉思汗拴马桩。巴尔虎草原为他提供了大量战马牛羊及无数赳赳骑士,壮大了他的军事力量,为日后的攻金灭夏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巴尔虎人素有热爱自己祖国和家园的传统。数百年来,巴尔虎人自觉地承担起为祖国戍边的使命。17世纪中叶,沙俄帝国开始了对中國的侵略行动。为有效抵御沙俄侵略军,清政府从志愿加入清八旗的新巴尔虎人和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迁来的近3000人中,选出2400人,按索伦兵役制编为两翼八旗,新巴尔虎右翼旗驻牧在贝尔湖北岸、乌尔逊湖和呼伦湖西岸及克鲁伦河下游两岸。自清康熙17年(公元1718年)至同治8年(公元1869年),一百五十多年间,呼伦贝尔军民屡屡同侵华俄军英勇作战,书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在这里,我还听说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那是在清代,新巴尔虎右旗一位部族老头领,长年累月带着一家老小,坚守在戍边御敌第一线。为了北部边境的安全,他一直带领新巴尔虎同胞坚守在一线边境线阵地上。他英勇戍边的行为激怒了沙俄侵略军。一天深夜,沙俄侵略军偷袭我边境,丧心病狂地把这位可敬的老头领全家杀害。侵略军的暴行、老头领的牺牲激起新巴尔虎人的怒火,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击沙俄,为捍卫祖国北部边疆领土主权作出了突出贡献。

了解巴尔虎历史,我对英勇的巴尔虎人不由心生敬意。

牧场

站在乌斯日乐图家的蒙古包前的时候,我有点发愣。

乌斯日乐图,是一位帅气而敦实的八零后蒙古族小伙子。乌斯日乐图家庭牧场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处,放眼望去,目力所及范围内再无其他人家。打听之下,吓我一跳,他家的牧场占地面积竟有两万多亩,习惯了“一亩三分地”这个提法,我无法想象两万多亩是一个什么概念。同样不可想象的是,住在这样的大草原里,就意味着没有邻居。没有邻居,与人的交往就少了,所以他们都很孤独,他们对所有的来宾都很热情,往往用最高礼仪、用最丰盛的食物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的邻居,是天,是地,是牛,是马,是羊,甚至是飞禽走兽。他们与天、与地、与动物植物为伴,所以,他们孤独,但并不寂寞。

因为干旱,牧场的草同样稀疏枯黄。不过我们发现了另外的乐趣:捡玛瑙石。据说,这里号称玛瑙滩,草地上遍布宝石,外地游客到这里都不会空手而归。果然,一下车就发现,地面上到处都是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小石子。不管它是不是玛瑙石,我们一个个都低头弯腰捡拾起来。大家捡得那样认真,好像真的发现了宝贝似的,以至于刘大姐一遍遍催促:大家快走啊,好玩的还在前面呢。

所谓好玩的,是体验纯正的蒙古草原牧人生活。乌斯日乐图带着我们,剪羊毛,挤马奶,熬奶茶,拿着奶瓶给小牛犊喂奶,坐着勒勒车在草原兜风。刚刚剪完毛的这头羊,马上就要成为我们的美食。乌斯日乐图向大家现场展示蒙古式杀羊过程。我心软,不忍看,走开去看马。我一向喜欢马,喜欢马的俊逸潇洒。马很英俊,看我来了,都冲我点头微笑。当地的朋友告诉我,那不是笑,那是马儿在散热和驱赶蚊蝇呢。

乌苏日乐图出生在新右旗达赉苏木巴彦宝力布拉格嘎查。因为家里养马,所以对马的喜爱超过任何一种动物。2014年,他在自己的牧点上开办了“双骏牧户游”,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牛、马、绵羊、山羊和骆驼被总称为“草原五畜”,也被牧民亲切地称为“草原五宝”。乌斯日乐图家庭牧场就是一个牧有草原五宝的家庭式牧场。在这里,外地游客可以体验纯正的蒙古草原牧人生活,挤牛奶熬奶茶、骑马放牛羊、吃手扒肉喝马奶酒、玛瑙滩上淘宝石、剪羊毛采韭菜花、围着篝火跳蒙古舞,躺在草地上数星星,做一天“自由自在的蒙古人”。

乌斯日乐图是一个热心人。通过开办家庭牧场,他招聘嘎查(村)没有工作的牧民到旅游点来就业,为牧民群众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带领嘎查牧民创业致富,还经常帮助贫困牧户,增长了嘎查整体经济实力。如今他通过互联网、微信,拓展销路和宣传渠道,将马奶和羊肉远销到北京、天津等地。而这仅仅是新右旗人的一个缩影。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壮举往往使人激情澎湃。主人恭敬地端着酒杯给每一位尊敬的来宾敬酒,有人提议他给大伙唱一首歌,小伙子落落大方,张口就唱:

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

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

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

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

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

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

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多么爱煞人

又是《牧歌》!这是我来呼伦贝尔后第二次听到《牧歌》了。没有专业歌手的演唱技巧,没有乐器的伴奏,没有专业设备的音响效果,纯天然,原生态,歌声粗砺而苍凉,悠扬而高亢,像从天空直降而下,穿透心灵。歌声中,有自由奔放的灵魂,有沉郁饱满的爱恋,有无法抵制的自豪,也有宽广无言的悲怆。这首歌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美丽的传说?

传说

茫茫的大草原,从来不缺传说和故事。《牧歌》就来源于一个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世纪以前的巴尔虎草原。

在新巴尔虎右旗呼伦湖西北有一个大盆地,盆地中有两处碱泡子,一个是乌胡尔图碱泡子,另一个是辉腾碱泡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第一仗“阔亦田之战”就是在这个地方打响的。20世纪20年代,新巴尔虎人在这里从事着畜牧业生产,他们过着幸福安静的生活。有一对青年男女额尔德尼朝克图和道力格尔,在放牧时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彼此相爱至深,他们经常在一起放牧,畅谈理想和未来。可是就在这时,额尔德尼朝克图接到政府命令,派他到海拉尔衙门去当兵。不去吧,军令难违;去吧,两情缱绻,难舍难分。在他为难之际,识大体的道力格尔劝说道:“你不是有远大的理想吗?这正是你实现理想、报效祖国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去呢?我会在远方为你祝福的。”就这样,额尔德尼朝克图骑着马来到海拉尔城,成为一名军人。他一边舍生忘死,浴血战斗,一边利用间隙学习文化,想着回家教心上人读书写字。一晃几年过去了,服役期已经结束,额尔德尼朝克图和他的同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额尔德尼朝克圖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亲朋好友都来看他,唯独不见心爱的姑娘道力格尔。他非常奇怪,是否有什么事瞒着他呢?在他的追问下,有人告诉他,道力格尔家乡发生了一场火灾,不少人都遇难了,他的恋人全家也未能幸免。闻听此言,额尔德尼朝克图昏倒在地,醒来后就骑着马向道力格尔家奔去。

昔日美丽的草原上一片灰烬,烧毁的人畜残骸已难以分辨。额尔德尼朝克图一边喊一边寻找着,他想他的恋人一定还活着。他在草原上寻找了七天七夜,找遍了大火烧过的每一处。终于,他在一堆残骸旁找到一个戒指,顺着找下去又找到了两个耳环。看到他送给恋人的这些戒指、耳环,才确信自己的心上人已被烧死,心中美好的愿望化作了泡影,他悲痛欲绝,痛苦的哭声响彻了整个草原。

怀着满腔的悲痛,额尔德尼朝克图拿起笔,写下世纪之作《乌胡尔图辉腾》,就是闻名中外的世界名曲《牧歌》。这首歌真实地反映了新巴尔虎右旗人对爱情执著和美好的祝福,同时也是对失去爱情的悲伤和痛苦。凭借着一代又一代牧人的传唱,它在广袤的巴尔虎草原流传至今。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巴尔虎人创造了大量具有浓郁民族韵味的民歌,其中巴尔虎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据考证,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辽阔的草原》《褐色的雄鹰》《秀丽的海溜马》《乌胡尔图辉腾》等巴尔虎民歌,以其悠长的旋律,丰富的诺古拉(指蒙古长调中发音器官发出的波折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终于明白,少数民族同胞的音域为什么那么深厚宽广,他们的民歌为什么那么悠扬嘹亮,他们的歌声中为什么满含苍凉。因为他们是唱给天听的,不高亢就无法上达天庭;他们是唱给地听的,不悠扬就无法传播四方;他们是唱给自己的心灵听的,他们的歌声中写满了悠久、峥嵘、悲怆的历史。

心中的牧歌

在新右旗,我们参观博物馆,体验牧户生活,走访边防哨所,感受少数民族风情。我们看到了草原儿女为幸福生活而辛勤劳作,看到了边防部队保卫祖国边疆的昂扬斗志,也看到了当地百姓对天地、对草原、对万物的敬畏和爱惜。这一切都让我们兴奋、感动。同时,枯黄稀疏的大草原也令人遗憾、令人惋惜、令人痛心。终于,我明白刘大姐为何如此自责了。草原的沙化、退化,看似老天爷的缘故,实则还是人类自身的行为造成的。过度开垦,过度开发,过度开采,过度索取,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表水减少,河流、湿地干涸,导致持久的、大面积的干旱天气增多。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离不开水,大自然离不开水。没有水的滋养,大草原怎能不枯萎憔悴?

在新右旗,我们欣赏了根据《牧歌》改编拍摄的电影《乌胡尔图辉腾》。撇开剧情不说,光是影片中的草原美景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满目青青翠翠的绿啊,仿佛饱含着鲜嫩欲滴的浆汁,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茸茸的地毯。在这幅巨大的“地毯”上,万物和谐有序。五颜六色的野花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轻轻摇曳,清澈的湖水宛如一颗颗明珠一样镶嵌在茫茫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安安静静地啃食着肥美多汁的鲜嫩青草,小伙姑娘的歌声在草原上回荡……蒙古包里升起的袅袅炊烟,则为这绿色的草原平添了一份恬淡的气息……这是一幅多么和谐恬美的画面啊,如梦如幻,如痴如醉,仿佛人间仙境,仿佛人间天堂,令人无限向往。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这一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如何和谐相处?古人早已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方法:“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让“万类霜天竞自由”就是最好的保护。数千年来,人类与大自然诗意地共存。大草原在天地之间,沐浴着阳光雨露,遵循着自然规律,依时而荣,依时而枯,养育着万物,也养育着人类。是人类的贪念,使大草原过早憔悴衰老。

好在,草原人已经认识到这一点,那种杀鸡取卵式的开发已被叫停,恢复草原生态的各种措施已在实施。我们期盼,我们热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早日重现往日的美丽容颜。

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

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

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

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责任编辑 乌琼

猜你喜欢
草原
讲解《草原图》
坝上草原
大草原上的救命树
out of Steppe
我把草原带给你
放歌草原 载梦中国
神秘的草原夏令营
孤独的草原狼
假如我是一片草原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