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强
农村剩男,并没有一个明确定义,多指到了适婚年龄仍还单身的男青年。目前这个群体大概有多少人,尚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
春节期间,记者回到家乡,位于河南省鹿邑县的一个乡村,当地一些村民为村里大龄未婚男青年日益增多而忧愁。
一些农村地区为何会出现剩男现象,有没有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农村大龄剩男现象显现
在记者的老家,如果一名男青年选择初中毕业就弃学,多数会外出打工。过了18岁,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如果到了25岁还没有结婚,一般就会成了人们眼中的大龄未婚男青年。
此次回家,父亲有些调侃地说:“村中有位老人数了数,咱们这个不到500人的村子,还有十几个20岁以上的小伙子没有结婚,在这些人中,30岁的你,被列为第二大龄未婚男青年。”母亲也在一旁“帮腔”,“和你一般大的那谁,现在都已经3个孩子了,大孩子都快小学毕业了。”
父母的焦虑,缘于家乡的男青年找对象越来越难,有些人或许注定独身一辈子。
附近一些村庄也存在着大龄未婚男青年日益增多现象。有细心观察的村民告诉记者,“现在三五成群的小伙子遛马路很常见,三三两两的大姑娘逛大街很少见。以前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
随着男青年结婚难问题凸显,老家的农村甚至出现个别的骗婚现象。一位村民对记者讲述说,“邻村的一位男青年相亲成功后交了七八万元彩礼钱,不过这名女子一直拖延结婚,最后以退男青年一半彩礼钱结束。男青年不懂法律知识,又没有直接证据,只能吃哑巴亏。”
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家庭研究创新团队撰写的《中国农村家庭发展报告(2016)》显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大龄未婚人群的比例正在逐渐上升。在我国农村30周岁及以上的人群中,2011年未婚比例为2.6%,2013年为3.1%,2015年为3.4%,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性别来看,在这3次调查中,男性未婚比例始终保持在女性的4倍以上。男性未婚比例在2011年、2013年和2015年分别为4.4%、5.0%和5.4%,而女性未婚比例同期分别为0.7%、1.1%和1.2%。
谋生态度影响女青年择偶
不少农村地区为何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剩男现象?业内人士认为,主要与农村出现性别失衡现象、大龄男青年家庭经济条件不高以及区域发展存在一定差距有密切关系。
《中国农村家庭发展报告(2016)》显示,我国农村男女总体性别比达到110.4:100,这种性别失衡现象主要出现在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中。其中,出生在1990年后的少儿群体中,第一胎的性别比为117.4:100,而第二胎男女性别比为126.4:100,第三胎及以上的男女性别比为146.3:100。
同时,男方的经济条件也是其能否摆脱单身的重要因素。据媒体报道,在山东、安徽等地农村,仍盛行“一动不动”和“万紫千红一片绿”的彩礼。所谓“一动”是指10万元以上的小轿车一辆,“不动”是指在市区有一套房子;所谓“紫”“红”“绿”则是人民币的颜色,即1万张5元、1000张100元和若干张50元,算下来超过15万元。
此外,区域发展差距也是一些地方出现剩男现象的原因。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生孔德继熟悉农村问题并经常下乡调查,他告诉记者:“相比河南等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云南、贵州以及一些西北省份的农村剩男现象要严重一些。因为河南、山东等地的男子通常重视家庭文化和具有积极就业谋生态度,打工赚的钱多会交给配偶管理,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女青年有一定的吸引力。”
治本之策在于缩小城乡差距
针对日益突出的“农村剩男”问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海淀分公司副经理朱良玉认为,这不仅会造成买卖婚姻、性犯罪等问题,从长远来说,公共管理也可能面临重大考验。
他认为,农村剩男的复杂性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需要政府层面介入、解决。除了观念引导、加大监管、杜绝出生性别比失衡之外,治本之策在于缩小城乡差距。“是否可以在精准扶贫中把农村剩男列为重点扶贫对象,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提高谋生致富能力,方便他们早日成家?部分農村剩男有可能终身难娶,如何保障他们在医疗、养老、低保、救济等方面的权利?这些都是需要及早关注的难题。”
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口学者分析说:“看绝对数字,中国每个群体的数字都很大。目前一些数据显示,全国有上千万‘光棍,数字挺吓人,其实也不可怕。我们需要将他们放在社会情境中去理解。他们分散在全国几十万个村庄,平均每个村里也就几个人。如果刻板化、抽象化,把他们当做3500万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无法发泄的男人,这种可怕是想象出来的。”
他还建议:“从国家层面看,目前农村低保户制度对老龄单身汉的照顾还是比较到位的;从社区层面看,对缺乏家庭支持的单身汉应给予支持,避免歧视等,这批人只能等待时间去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