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步行连通通道类型及适用性研究

2018-03-26 23:16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年27期
关键词:人行步行交通

胡 达

上海市政工程研究总院 上海 200092

正文:

引言

从广义上来讲,城市地下步行连通通道包括各种尺度和类型地下人行连接方式,如不同地块地下空间之间的联系、同一地块不同区域地下空间的联系、地下轨道交通站点之间的联系、大型公共设施之间的人行联系等。

早期地下空间步行连通主要为道路地下过街通道、地铁车站换乘通道和出入口连通道。因此,地下步行连通通道的主要功能一般为交通联系,但是单纯的交通功能往往使空间变的单调、枯燥,缺乏活力。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连通理念的相对滞后,地下空间连通往往是自发而被动的,通道的规划建设管理都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

1 地下步行连通通道需求分析

基于现代城市生活,以及日益受到重视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把人的需求置于首位,因此,建设地下步行联通通道需要重点呼应步行人群的以下几大需求:

1.1 便捷需求

当前,城市步行系统的便捷性和连续性缺失体现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城市地下人行通道的建设为城市步行者提供了更快捷的出行体验。

1.1.1 重建受地面设施阻碍的片段式步行系统

一方面,当前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道路及单体建筑的修建将考虑范围限制在红线之内,建筑之间的城市空间以及道路与城市环境间的关系缺乏整体性设计;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地块开发时序的不同,缺乏整体性的规划控制,导致步行空间被建筑侵占、挤压、阻断,造成中心区步行空间片段化、不成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地下人行通道体系的建设成为修复城市目标地块之间片段式断裂步行通道的有效手段,利用后期地下空间开发的方式,重新给予城市步行者一个流畅完整的步行系统。

1.1.2 迅速疏散由地下轨道交通站点聚集的大量人流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我国一、二线城市居民出行的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同时,轨道站点有规律的在短时间内向外发散大量人流也给城市了带来很大的步行交通压力。基于此种背景,以轨道站点为中心发散的地下人行通道的建设提供了有效解决人流疏散问题的解决方案。地下人行通道一方面可以与周边建筑内部空间直接整合,形成各种类型的轨道站上盖物业,为乘客出行提供便捷的末端交通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轨道交通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或私人交通工具的快速换乘。轨道站通过地下人行通道线网连接形成城市地下空间系统,可以有效缩短轨道站点与目的地之间的步行距离,大量节约出行时间,提高出行效率,同时增加城市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1.2 舒适需求

1.2.1 有效扩展城市步行空间

随着机动车的日益增长,路幅宽度不断增加,在用地局促地段,人行空间被车道、停车位挤压或侵占,步行的舒适性大打折扣。因此,城市设计者有必要分别为城市中车行与步行需求者建立独立的出行空间。采用构建城市地下步行通道的方式,辅助传统地上步行通道,最终为步行者构建一个体系完善的步行平台。

1.2.2 提高步行者对抗恶劣天气的能力

在城市遭遇恶劣天气如大风、雨、雪等的侵袭时,地下人行通道相比城市地面街道,能提供较为舒适的通行环境。同时,在炎热夏季与寒冷冬季,地下人行通道内环境温度与湿度相对室外更加适宜,更能获得城市步行者的偏爱。

1.2.3 创造以城市片区为单位的完整步行空间

在当代城市生活中,居民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城市空间体验。向空中、地下延伸的立体步行系统为城市居民的驻足、观赏、沟通与交流提供了多样化的空间选择。连续的立体步行空间为居民的出行带来更多趣味和灵活性,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景观层次和空间感受,从而带动城市公共空间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

1.3 安全需求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机动交通的增加,街道变得不堪重负,原本的步行空间支离破碎,人车争夺通过权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表现在城市交叉路口人车相互干扰严重,行人面临相当大的安全隐患。这种现象在大城市的中心区最为突出,但由于市中心土地紧张,以拓宽人行道来确保行人安全的办法难以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为城市中步行者提供充足的道路权限和安全保障,就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中之重。通过构建城市地下人行通道体系,可以合理实现人车分离,不仅有效解决了原本由于人车干扰造成的机动车出行效率低下的问题,更为城市步行者提供了一个安全无忧的交通空间。

1.4 活力需求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中心必须具备至少以下几个条件:拥有能形成商业规模、相互通达的商业空间;拥有完善的连接该商业中心的城市快速交通系统;拥有高效率的区域内行车系统;拥有安全的区域内步行系统。这几个方面都需要空间资源来支撑;而对城市中心区来说,同时结合了城市交通功能与商业功能的地下人行通道将是发挥城市商业价值,激发城市活力价值的必要手段。

1.4.1 提高土地利用率

结合商业功能的地下人行通道可以有效扩大城市空间容量,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现状,促使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最终产生良好的城市效益和经济效益。

1.4.2 促进城市活力

地下商业建筑的开发利用,促使了地上地下的空间功能整合,加强了有机联系。地面商业建筑与地下人行通道两侧商业建筑各有各自的优势,通过空间有效串联,功能的整合,发挥更大的效益,活化了城市机能,并成为了城市新的节点空间。

2 地下步行连通通道适用性

地下空间的开发具有不可逆的特 其一旦形成。将很难恢复到原状态, 它的存在也将影响到邻近地区的各种设施和周围环境。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地下空间的规划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合理的分析和科学的结论是决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成败的关键。只有对地下人行通道的需求进行具体分析,才可以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并可以指导城市地下人行通道开发利用的规划和实践。

2.1 依据连接对象进行判断

2.1.1 连接对象所引发的集散人流量较大

城市中存在大量的人流集散点,如交通枢纽、城市中心区、大型商业商务区、轨道交通换乘站等。这些大人流集散地往往也是车行交通集聚地。在具体项目建设决策中,建议重点考量地下人行通道两端联系对象是否存在疏散大人流量的需求,对于流向明确的OD可以建立直接的联系通道来进一步提高集散效率。

例1.在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克难攻坚,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迈出坚实步伐。

2.1.2 连接对象的公共性质较强

一般来说,城市地块功能可以大致分类为公共属性和非公共属性两种类型,公共属性的地块主要是指居民可以自由开展公共活动的城市功能区,例如城市公园、广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商业娱乐设施等。而非公共属性的地块主要是指特定人群私有的城市功能区,例如私人住宅、工业厂房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地下人行通道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规模,增加城市地下空间的活力与凝聚力,建议地下人行通道两侧连接对象尽可能选择公共属性强的城市地块及建筑。

2.1.3 连接对象间互动关系紧密

城市地块功能可划分为居住功能、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商业服务业功能、交通功能、市政设施功能等等,不同城市功能之间的交通联系强度是不同的。在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多样活动中,通勤活动、休闲娱乐活动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也就决定了城市居民日常出行OD端城市地块功能之间的交通联系强弱度。比如居住地块与城市公共服务地块、商业服务业地块、工业地块之间,公共服务地块、商业服务业地块之间等都存在很紧密的互动交通关系。相对的,商业服务业地块、工业用地地块、市政设施地块等居民通勤目的地之间的联系性则相对较低。为了提升城市地下人行通道的利用率,建议其两端连接对象选择交通互动性强的城市地块及建筑。

2.1.4 连接对象两者间符合步行尺度

人们对步行活动具有耐受性的要求,耐受性主要是衡量人群在不同状况下选择步行的偏好和接受程度,可作为判断人群是否选择步行的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步行的接受程度可分为3个等级,步行5min为适宜,10min为合理,15min为忍耐。根据研究,城市居民在进行通勤活动的过程中,由车站延伸到目的地在步行耐受性“合理”等级(10min或400-500m)的通勤活动受到欢迎,而在换乘活动中,站点之间的换乘在“适宜”等级(3-5min)时更容易被接受。

2.2 依据通道设置条件判断

2.2.1 平面设置条件

(1)地下人行通道设置于公共空间下

地下空间的权属一般与地面一一对应。因而,属于公共属性的地下通道应设置于城市公共地块下方。通常情况下,地下通道往往选择建设于城市道路下方,以便于权属界定、日常使用和运营管理。同时,在选择道路下方建设时,需要对城市道路空间的集约化利用有充分考虑,尤其是城市主干通道下方,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廊道资源,建设时需要注意避让重要的城市廊道空间即城市生命线工程。

此外,城市公共绿地下方也是地下空间建设的重要场所。公共绿地一般空间较为开阔,且上部无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开发的条件较好,但应注意预留足够的雨水自然下渗条件。

(2)地下人行通道设置于地块内

在城市公共地块不具备进行地下空间建设条件,或者建设可供地块内部使用的不完全权属性质的地下人行通道时,可将地下人行通道设置于私人权属的地块内,但由于牵涉地块出让,为了保障公共权益,需要在地下空间控规中提前提出管控条件,并妥善处理和周边建筑和原地块上位规划之间的关系。

2.2.2 竖向设置条件

通常情况下,地下空间竖向布局需考虑人的活动强度,人的活动强度越高的功能,如地下步行、公共服务等,越应靠近地面,以便于人群在竖向上活动。因此,地下人行通道应尽量贴近城市地面空间设置,提高使用的便利性,并有序避让城市轨道交通、市政管网和地下道路。通常情况下,地下通道可单独或结合公共服务设置于地下一层,一般不提倡设置于地下二层空间以下。

3 地下步行连通通道类型

3.1 按照步行连通通道的空间形态分

单线状——状是最基本的一种连通模式,提供点到点的单线联系,如道路交叉口的地下过街通道、两座建筑地下空间之间的连通等。

辐射状——道交通车站、下沉广场或地下综合体为核心,通过地下连通道与周边其它地下空间衔接,形成辐射状的连通形态,带动周边地块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

连脊状——共交通枢纽为重要节点,以一定长度的线形地下空间(如地下商业步行街)为轴线,通过分支连通道与两侧地块地下空间衔接,形成带状连片的地下连通形态。

网络状——以轨道交通为骨架,以若干个地铁站点为核心,将大型建筑及其地下室、地铁(换乘)站、地下商业街、地下车库连通,使街区内周边各类地下建筑和功能设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网络状地下连通形态。

3.2 按照地下步行连通主导功能可划分为

交通性连通通道——务地下交通设施与其他地下空间之间的交通接驳、交通换乘为主的地下连通通道,和不同地块建筑地下空间之间交通联系通道,地下通道内一般无商业设施,或只有少量配套性商业服务设施。

商业性连通道——营性商业开发为主要目的,与地下交通设施、其他地下空间相联系,兼有部分交通性功能。

结语

基于国内外地下空间连通规划实践案例,分析总结地下空间步行连通的主要类型、需求特征和适用范围,回答地下空间连通必要性、连通布局条件和原则等基本问题。

连通使得地下空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系统构建、资源调配、功能互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避免了相互独立、分布不均、标准不一、效益低下的弊端,促进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

猜你喜欢
人行步行交通
步行回家
繁忙的交通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小小交通劝导员
完美 慈善万人行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从步行到奔跑
山区旅游大跨人行索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多跨连拱人行景观桥设计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