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嵩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淮安 223200)
随着计算机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用人单位对人才计算机实际动手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讲,学习使用计算机已经成为其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但是现阶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情况给予综合分析,并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完善策略方法,构建更生动、高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引导更多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
一是基于摸底考试,完善班级组合。结合新生入学时计算机知识、应用能力存在的差异,科学实施分层教学,简单来讲,就是结合每位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上存在的差异,划分到不同的班级来进行教学。或者是通过摸底考的方式来进行班级层次的划分,在具体划分中应始终坚持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尽可能让一个自然班同层次的学生分到相同的教学班,为日常教学管理提供一定便捷[1]。
二是合理开设选修课,免修计算机应用基础可。结合摸底结果,对于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允许其免修,然后针对其认知特点来进行相应选修课的恰当开设。如《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多媒体计算机应用》等,将免修学生的求知欲全面激发出来,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更新颖、丰富的知识,不断拓展其认知视野,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
三是优化分层教学,注重良好学风的营造。若院校能够实施科学、完善的分层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各层学生间教学矛盾的妥善解决,也能够尽可能避免后进生因为不懂而频频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同时,优等生的潜能优势也能够得到全面挖掘与发挥,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分层学习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并逐渐形成有上进心、刻苦钻研的良好学风。分层教学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如果每个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提升,并且解决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题目,班级的整体水平就会上升。
现阶段的计算机教学手段已经摆脱了传统的粉笔加板书的教学模式,完成了网络化教学平台的转变,为将其优势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取得更理想的教育培养成果,教师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的不同,引用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课内外紧密联系,且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实际案例的恰当引用来优化授课环节,适当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对此,在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过程中,除了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等必不可少知识的讲解外,还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进行相关知识、技能教学内容的有目的增设。例如,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就可以为其恰当的增加统计分析软件方面的知识;而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引导其多接触一些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不仅有助于课堂授课内容的丰富,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2]。
另外,还要重视网络学习平台的科学利用,也可以进行教学班级微信群的建立,在网络学习平台上为学生定期的提供一些案例与专业知识来共享。学生登录后,不仅尅对教师指导的课程学习方法进行浏览,也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加强对么个知识点应用领域的了解。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互动论坛,随时随地与同学、教师针对某一知识点、学习问题做出深入讨论。
首先,针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来讲。就目前来看,大多数院校的学生的培养都是面向企业的,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师,虽然都拥有丰富的理论功底,但实践经验往往不足。对此,为了将教师在整个教学、指导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必须要重视、优化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对于计算机课程来讲,其知识更新速度相当之快,要想全面适应各项教学活动的具体需求,就必须要鼓励教师重视、加强进修学习,注重完善培训机制的构建,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不断优化其专业知识结构[3]。
其次,针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来讲。一方面,要重视、优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定。期末成绩要综合平时生机成绩、最终实践成绩,不能凭借学生期末成绩这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适当提升平时成绩在最终成绩中占据的比例,以此来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平时成绩的重要性,为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注重以整代考考核模式的科学引用。院校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商,学生若能够在期末考试达到标准分数线,就可以获得省级、国家级的计算机一级考试证明,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也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各院校及其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正确认识到,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探究,不论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还是对授课环节与成果的优化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为了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就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教师应积极探索、尝试更新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方法,推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