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彬
重庆市第九十五初级中学校 重庆 400084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连续性,更重要的是使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协同发展,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顺利地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让学生自然平稳地由小学阶段的学习过渡到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认识的愿望,实质上就没有智育”。因此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师应该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举行课堂竞赛、排演课本剧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对课文进行了解,把握课文的主旨,而且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既应该紧扣教材,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又应该面对教学实际,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只有认真做好初一语文的过渡和衔接,才能为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坏,是靠教师“引”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对新的学习环境及新的教学方法很陌生,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当好“桥梁”,多给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不仅让他们“学会”,更要让他们“会学”。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使我们的教学有成功的希望,就必须以学生为本,积极摸索激趣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愿学、乐学、勤学中提高语文能力。
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能否准确地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将语言文字组织成文,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小学生的思维有着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往往难以从整篇课文中概括出文章的精髓或者剖析出各段落间的有机联系。因此,进入中学阶段,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掌握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前后一致地思考问题的方法,发展他们综合、归纳、类比的思维能力,以适应学习的需要。
(一)由学会到会学。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般局限于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初一语文教师则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但也不能操之过急,而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训练状况出发,采取一些过渡措施。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去研讨,逐步变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教师还要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包括预习、复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力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二)从个体操作式学习到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独立操作式学习常常是小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这是学生思维特点对学习方式的客观制约。但进入中学学习后,语文学科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初中阶段,学科多,任务重,难度高,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单靠自学往往效率比较低。所以初中语文的学习提倡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升了学生思考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路搭桥,因势利导,充分揭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在联系,使每一个新知识,特别是上面提到的这些难点都有旧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已学知识的扩大与延伸。这样学习起来既感到有新意又不感到陌生与困难,学生也容易接受。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一阶段是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过渡阶段,教师一定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初中语文知识。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注意提问的难度适中,使问题能够更好地引导初中生主动思考,不断丰富与拓展他们的原有认知体系;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来促进衔接工作的高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