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有关工作情况举行吹风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表示,此次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进行全流程、全覆盖改革,通过构建统一审批流程、精简审批环节、完善审批体系、强化监督管理等措施,进一步规范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再压减一半”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国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是推进“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投资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地方在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在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也要看到,当前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还存在手续多、办事难、耗时长等问题。
为此,今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提升办理建筑许可指标排名专项行动,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再压减一半”。黄艳透露,“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5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审议通过,将于近期正式印发”。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改革推出了告知承诺制度。“告知承诺制度是这次改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也是这次改革的一个亮点。”黄艳说,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推行告知承诺制的改革,对于政府转变职能是非常关键的,能够有效加快审批速度,让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让企业获得便利。告知是政府把基础工作做到位,然后把各项建设项目的要求、标准制定清楚,同时公开这些要求和标准。
“告知承诺制不是一诺了之,也不是轻诺寡信,特别考验的是政府的能力,事后一定要监管到位,看看承诺是不是实现了。政府的工作力度是要加强的,这样就改变了过去一批了之的做法。这是一个重大的改革事项。”黄艳补充说。
改革后,审批环节要精简,时间要压减,这使得在改革推行当中加强监督管理,以保障公共利益和质量安全更为重要。黄艳表示,审批放宽的同时监管要到位,所以要建立适应这种审批制度改革的监管体系。第一,要加大监管检查力度,严查违法违规行为;第二,实行告知承诺制度,看看建设单位是否履行了承诺;第三,要加强信用体系的建设,推行“黑名单”制度,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第四,用一些新型的手段,“互联网+”的监管模式,来提高行政监管的效率。
城市的供水和热力等一些市政公用设施的报建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这类项目的审批改革备受关注。“这次审批制度改革已经把这块公共服务纳入进来了。”黄艳说,首先将在程序上把它提前,以前都是工程做完了再找相关部门协商供水供暖供电事宜,现在施工许可之后就可以推进这些事了。所以在办理程序上,就压缩了工程的审批时间。
与此同时,以前这些市政公用部门都有自己的窗口,这次将全部纳入到审批体系里来,一个窗口统一收件、出件,更加便于监管,对市政公用服务单位要实行服务承诺制,答应多少天办成的,就必须在多少天办成,对公共服务企业的行为进行服务质量和承诺的监管。“把市政公用单位办理事项纳入到管理中来,让它在程序上是统一的,所以办事效率也提高了。”黄艳表示。
来源:经济日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采取措施将企业开办时间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减一半以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草案)》。
会议指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任务,深化“放管服”改革,解决营商环境中存在的企业开办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低、环节多、时间长等问题,有利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会议确定,进一步简化企业从设立到具备一般性经营条件的办理环节。一是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除特别规定外对企业名称不再实行预先核准。二是将公章刻制备案纳入“多证合一”事项,申请人可自选公章制作单位。三是对已领取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的企业不再单独进行税务登记、不再单独核发社保登记证,压缩发票申领和参保登记时间。今年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要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一半以上,由目前平均20多个工作日减至8.5个工作日,其他地方也要积极压减企业开办时间,明年上半年在全国实现上述目标。
会议同时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沈阳、大连、南京、厦门、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贵阳、渭南、延安和浙江省等16个地区开展试点,改革精简房屋建筑、城市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过程和所有类型审批事项,推动流程优化和标准化。具体内容:一是精简审批。取消施工合同、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等事项,将消防、人防等设计并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环境影响、节能等评价不再作为项目审批或核准条件,由政府统一组织区域评估。二是分类管理。简化社会投资的中小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对社会投资的房屋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可自主决定发包方式。三是压缩流程。推行联合勘验、测绘、审图等,规划、国土、市政公用等单位限时联合验收。实行“一张蓝图”明确项目建设条件、“一个系统”受理审批督办、“一个窗口”提供综合服务、“一张表单”整合申报材料、“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行。今年在试点地区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一半以上,由目前平均200多个工作日减至120个工作日,明年上半年在全国实现这一目标,推动政府职能转向减审批、强监管、优服务,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更好服务就业创业和高质量发展,会议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草案)》。草案突出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活动,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细化了就业促进等规定,明确了市场监管措施。
来源:新华社
在23日召开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分论坛上,一系列关于促进大数据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政出炉,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路线图更加明晰。
在大数据分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提出推进大数据发展的四大重点方向。一是推动大数据创新发展,支持前沿技术创新,加快关键产品研发,推进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深度融合,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造就一批明星企业和人才。二是推动大数据融合发展,深挖融合潜力,加快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建设,培育数据驱动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三是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建立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中小企业深挖细分市场,积极参与数据安全建设,推动大数据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四是推动大数据安全发展、强化保障能力,加强大数据安防产品开发,维护数据的可靠性,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建立高效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
其中,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日举行的数字经济分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李冠宇提出,在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方面,将加强顶层设计,并将制定出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推广工程实施指南》,统筹推动平台培育、企业上云、百万工业APP培育等重点工作。此外还将制定出台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指南,分期分批遴选10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地方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建设本区域本行业平台,形成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独立运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在完善公共支撑体系方面,工信部将建立涵盖标准、监测分析、数据管理、质量管理与技术成果转化在内的公共支撑体系,营造开放、规范、诚信、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环境。
数字经济既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会带来潜在的风险。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局长张望在数字经济分论坛上指出,近年来,地下数据交易猖獗,“熔断”“幽灵”等安全漏洞频出,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事件频发,给个人隐私保护、企业安全生产、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安全都可能带来新的挑战。同时,数字经济对原有的行业秩序、利益格局和治理体系也会产生较大的冲击。
加强制度设计,提升数字经济监管能力和治理水平势在必行。张望指出,坚持包容与监管并重,支持与规范并行,逐步建立与新业态发展相适应的监管方式;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加快推动促进和规范数字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营造公平、有序、创新、活跃的数字经济市场环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推进技术与管理并举的数字经济治理模式,提升数字经济领域态势感知、风险预警水平,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推动数据共享,促进协同治理,实现决策科学化、精准化,提升数字经济治理能力;推动制定跨境电商、市场准入、数据流动等国际贸易和投资新规则,推动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政务建设成就展现场,生态环境部展出了一个水泥厂沙盘模型。用手机扫一扫“企业污染源监管公示栏”里的二维码,一个真实的水泥厂的排污许可信息立即从手机屏幕里弹了出来,上面清晰地写着这家企业在什么地方,有多少个排污口,执行什么排放标准,被许可排放哪些污染物……
中国的环境治理迈向精细化时代,才能应对工业化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多种污染物和大量排污口的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重要的决策和部署,推动一场污染防治领域现代化、精细化、信息化的大变革——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这场系统性的改革包含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建设一个全国统一的大数据管理平台。目前,已经有十多个行业的排污单位信息被纳入了这个平台管理。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主任邹世英在23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这个平台对中国的环境管理水平建设而言,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这是在环保领域,首个国家、省、市、区县“四级联网”,实现“互联网申请、政务外网审核、互联网公开”统一部署的云服务平台,实现了全国排污单位在互联网上申报排污许可,全国环保管理部门在政务外网受理、审核、发放排污许可证,社会公众在互联网上查看许可进度、许可管理信息,并且形成了排污许可、监测、证后监管的闭环管理模式。
根据相关法律,企业必须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和守法能力,获得了排污许可才能排污,无证排污是违法行为。邹世英说,一年多以来,各级环保部门通过这个平台已经给全国火电、造纸、钢铁、水泥等重十多个排污行业的数万家企业发放了排污许可证,利用统一编码的技术将数十万个排放口纳入了监管范围,实现了简便、精确、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便利,更是精准打击了无证排污和违证排污行为,为守法企业维护了公平的市场环境。
据了解,平台在两个环节提供了信息公开服务:一是排污许可申请前公开,即排污单位在国家排污许可申请子系统中填报完成申报信息并成功上传相关附件后,通过信息公开功能自动将申报信息及附件发布到信息公开系统; 二是地方环保主管部门在国家排污许可核发子系统中完成审核发证后,通过信息公开功能自动将审批的排污许可信息发布到信息公开系统。有不少公众也已经开始利用这个平台对身边的排污企业进行了解和监督,用二维码扫一扫,企业污染排放信息全知道。
邹世英透露,随着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推进,更多的排污行业将逐渐纳入这个平台管理,到2020年,将会实现对所有排污行业的全覆盖。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