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巫溪县教育研究进修学校 陈代秋 肖立俊
华夏儿女是一家,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民族基因,流淌着共同的民族血液,这个基因和血脉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这一基因不发生突变,丰盈孩子们的内心,强健孩子们的精神骨骼,让这个大家庭充满正能量和凝聚力,是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经史子集、文学艺术,无所不包,其中古代文学作品就包括蒙学读物、诗歌、寓言神话故事等等,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在各个学段编排了古代文学作品等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但笔者以为,这些内容仍是分散的、碎片化的,比如《诗经》这一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众所周知的,但小学阶段就只有《诗经.采薇》节选的四句诗,而且还是综合性学习中的一个阅读材料,多数老师在教学中便只是一带而过,学生根本无法体会这一流传千古的经典文学作品的美妙。
为了引导学生诵读学习更多更原汁原味的古代文学读物,深入领悟传承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我们申报了“古代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化传承研究”课题实验,并将以《诗经》的诵读学习为切入点进行探究。本文就我们的一些设想和行动做简要介绍,以求教于同行。
《诗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儒家“六经”之一,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在《论语》中,孔子多处讲到学《诗》,如“不学诗,无以立”;“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亲,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认为诗歌对一个人的成人成才有着重大的教育作用。毛泽东也很喜欢读《诗经》,认为《诗经》就是老百姓的民歌。但由于距今时代久远,加上语言的古今差异,《诗经》的学习熏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式微,读“三百千”“弟子规”等蒙学读物的不少,但引导学生读《诗》的却比较少。如何在小学生中推广《诗经》,让他们对《诗经》的意义和精髓有所感悟,是一个艰难的课题,需要我们从多方面进行改进创新。
《诗经》共收录诗歌三百零五篇,《风》《雅》《颂》三类,内容涉及农事、战争与徭役、婚姻与爱情,包括怨刺诗、燕飨之诗、祭祖颂诗、民族史诗等等,内容丰富多彩,但并不完全适合于小学生诵读。因此,我们选取了《诗经》中适合小学生的内容,编制相关教材和读本,尽量做得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让孩子们喜欢阅读。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诗经》学习的时间大多只能在课外和每周一节的课辅活动中完成。根据课题实验周期,我们选择了适合学生诵读的80首诗歌,每学期诵读20首,拟在五六年级的四个学期内完成。
《诗经》属古代文学作品,必须进行学前导读。对导读课我们进行了多次尝试,如上文提到的《诗经.采薇》节选导读课,我们通过“介绍诗经,引入主题;解读诗句,品味诗意;练习诵读,拓展阅读”等几个环节对这一短章进行导读,但通过课后检测,这种类似精读课文的教学方式效果并不理想,学生除了能背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以外,基本没有其他收获,耗时又费力。
后来,我们借鉴翻转课堂和整本书阅读经验,根据选定的具体篇目,我们将诗歌中的朗读示范、重点难点进行梳理讲解,把相关故事制作成有趣又易懂的微课,让学生和家长通过网络都可以随时观看,这样既解决诵读中的理解和朗读的困难,又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学习《诗经》这一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要想读《诗》活动能够持续有趣地开展,必须发动学校、家长、教师全员参与,与学生一起读。为此,我们建立了班级学生诵读微信群,每周二、四、六晚7点半共读30分钟。在这个30分钟里,有学生轮流诵读的音频朗读展示,有老师根据诗歌提出的问题清单及回答提示,有学生现场限时(微信语音对话60秒)回答,更有老师对学生问题回答的点评。通过这种读、说、评,极大地调动了家长、孩子读《诗》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大家都很期待每周共读时间的到来。
1.把《诗经》和巫溪当地的人文文化相结合
巫溪被称为巫咸古国,巫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要加深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首先要引导学生收集了解本土文化,如巫姑巫咸的故事、盐文化等内容。其次,在本土文化中渗透《诗经》的学习。《诗经》中有不少巫文化的因素,如有关于占卜、祭祀、乐舞等巫术方面的;有重章叠句、四言四句等语言特色方面的。把巫文化和《诗经》进行比较学习,这样一来,原本来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晦涩的空洞抽象的内容,理解起来就更容易,同时也能激发缩短在孩子们脑中对《诗经》漫长的时空感,将身边的传说与古诗文的学习集合起来,更能激发孩子们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到山间田野,去采风,去感受民风民俗,这也是《诗经》的真正内涵。把简短的文字转化成生活,让学生们去感受体味,这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2.把《诗经》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诗经》中的不少经典诗句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可以在校园文化的点点滴滴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学习。比如用《诗经.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教会孩子们感恩;用《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作为班级标语,引导班级的女生成为淑女、男生做谦谦君子会更生动又有教育意义;在教室的装饰中,可以设置《诗经》学习分享角,来展示学习《诗经》的成果,它可以是绘画、音乐作品、手工作品等等各种表达方式。例如,学习了《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一句,学生可能对于这个场景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杨柳这个意象,那么我们也可以引导其在分享角里附上他的作品:一株手工做的泥塑柳树,甚至也可以是他在上学路上随手折下的一枝杨柳。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在班级里分享他的看法和这个联想的过程,引发同学的兴趣和模仿。
学校成立了《诗经》学习社,把《诗经》的学习推广开来,让更多同学加入学习社里交流学习。学习社出有《诗经》的定期手抄报,印刷分享给同学们阅读。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广《诗经》的学习。
通过多种形式举办诵读比赛,如将诵读和舞台剧结合,和音乐舞蹈结合,用吟唱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诗经》的美,陶冶情操,体会学习的乐趣,深入理解《诗经》的内容,将传统文化看似深奥的内容,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学生就容易理解了。举办这样的大型活动,不仅能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更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能推动传统文化在小学生中的传播。
学校和老师还可组织志愿者到小区分发《诗经》学习的宣传资料,到小区举行《诗经》诵读会,到敬老院举办《诗经》故事会,给老人们讲《诗经》里面的传统故事。这样学生既参加了社会实践又向社会推广了传统文化,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推广者和传播者。
每学期学校定期开展《诗经》亲子读书会,让家长和孩子同台共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章,家庭与家庭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感悟,学生和家长不仅一同学习了传统文化,促进了感情交流,同时通过这种展示,也更进一步提高了孩子们和家长学习兴趣的持续性。
诗经是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如何让把这颗宝石镶嵌到小学生的心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对于老师,我们要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要多学习、多借鉴、多创新,提炼精华,精心制作微课和PPT,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自己所学更好地传授给孩子们。家庭、学校和社会要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大环境中让孩子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诗经》等古典诗文的学习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美,爱上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