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邴绍献,侯春华,张海燕,张 超,李东玻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15)
关于油田水驱动用储量的计算[1-7],童宪章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甲型水驱曲线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在人工注水开发油藏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关研究表明,运用甲型曲线计算水驱动用储量的技术关键在于动态储量系数的确定和校正[8]。针对天然水驱油藏,从油井出油的机理分析,天然水体的能量优于人工注水补充的能量。油藏驱动方式都是水驱,应该遵循水驱开发规律,运用水驱曲线方法来研究计算天然水驱油藏的动用储量。本文通过绘制天然水驱油藏的甲型曲线,发现基本类似于水驱开发油藏的甲型曲线,从而证明运用甲型水驱曲线可以定量评价天然水驱油藏的动用储量。结合开发进入后期的8个高含水天然水驱开发单元,归纳得到适合天然水驱油藏的动态储量系数,通过对长堤油田4个实例单元的计算评价分析,验证了运用甲型曲线计算天然水驱油藏动用储量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水驱动用储量,也称作水驱动态储量,对该值计算评价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评价该油藏地质储量计算的正确程度,从而评价该油藏的采收率高低,进而评价开发效果如何;二是计算开发中水驱储量的大小,得到水驱油藏地质储量动用状况、水驱程度,进而分析其层系划分与注采系统的适应性。对于长堤油田边底水油藏,这里侧重于第二种评价。
采用甲型水驱曲线关系式为:
式中:Wp为油田或单元累积产水量,104t;Np为油田或单元累积产油量,104t;a和b为系数。斜率b之倒数值B与油藏本身地质储量N之间有相同的比例系数,这个系数定义为动态储量系数Z,即:
实践认识证明,动态储量系数 7.5在应用阶段具有局限性,需要重新校正[2]。经过复算,开发时间长且注采井网相当完善,经历过多次层系井网细分,含水与采出程度较高的主要油田或开发单元,动态储量系数在5.24~6.53,平均值为5.91;使用时,动态储量系数取值6.0。能量充足的天然水驱油藏的开发与人工水驱油藏的开发有差别,油藏的动态储量系数需要进行重新校正。
选取胜利油区具有代表性的同类油藏开发单元,如地层能量充足、开发时间长、井网控制充分、油井生产稳定、目前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地质储量可靠,且符合甲型曲线水驱规律[9]的开发单元进行动态储量系数的统计与确定(表1)。表1的8个单元中的斜率取值回避了甲型曲线出现的含水上翘阶段、含水压头阶段,保障动态储量系数的客观可靠性。通过统计得出以上8个开发单元的平均动态储量系数为4.09。使用时,动态储量系数取整为4.0。
表1 大芦家临2等8个边底水油藏动态储量系数统计
从天然水驱油藏中找到能量类似的开发单元,回归出基本一致的动态储量系数指标。通过对比,天然水驱动态储量系数 4.0与人工水驱动态储量系数6.0有着显著差别。
对长堤油田4个天然水驱开发单元水驱动用储量进行计算评价,并验证是否符合甲型曲线水驱规律。为了反映目前开发的水驱动用储量,采用2012年的开发数据,汇总得到这部分井的累计产油量和产水量,绘制甲型开发曲线进行评价(图1~图4)。
(1)桩 A开发单元评价。计算水驱动用储量为784.3×104t,相对于该单元动用储量783×104t,天然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为100%,储量控制动用程度好。
(2)桩B开发单元评价。计算水驱动用储量为400.0×104t,相对于该单元动用储量373×104t,天然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为107%,储量控制动用程度好。
(3)桩C开发单元评价。计算水驱动用储量为110.5×104t,相对于该单元动用储量264×104t,天然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为 41.9%,储量控制动用程度低。结合矿场实际,该单元19口油井,由于井况处于自然环境保护区,无法作业等原因关停6口井,存在明显储量失控问题。
(4)桩D开发单元评价。计算水驱动用储量为104.0×104t,相对于该单元动用储量148×104t,天然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为 70.2%,储量控制动用程度较低。结合矿场实际,该单元12口油井,由于井况等原因关停3口井,存在明显储量失控问题。
从以上4个单元的水驱动用储量计算评价分析得出:本文提出的方法可行,能量充足天然水驱油藏的动态储量系数为4.0,可以作为评价参考,评价结论符合开发实际。
图1 桩A 单元甲型曲线
图2 桩B单元甲型曲线
图3 桩C单元甲型曲线
图4 桩D单元甲型曲线
(1)本文初次探讨天然水驱油藏动用储量的研究思路,创新提出运用甲型曲线计算天然水驱油藏动用储量的方法,结合实例证明该方法合理可行。
(2)通过研究归纳得到能量充足天然水驱油藏动态储量系数为4.0,该系数是归纳得到的均值,使用该值计算得到的动用储量是评估值,经过实例验证具有实用评价意义,可以在能量充足天然水驱油藏中推广使用。
[1] 童宪章. 油井产状和油藏动态分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1:39–40.
[2]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SY/T6219-1996油田开发水平分级[S].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1–9.
[3] 方凌云,万新德. 砂岩油藏注水开发动态分析[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32–34.
[4] 黄炳光,唐海. 注水开发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M]. 南充:西南石油学院出版社,2000:30–50.
[5] 王宏伟. 油气藏动态预测方法[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0–30.
[6] 汪子昊. 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研究[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42–46.
[7] 孙伟. 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8:45–49.
[8] 李浩. 水驱油藏高含水期采收率的综合评价[J]. 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23(3):68–70.
[9] 耿娜, 缪飞飞.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计算方法研究[J]. 断块油气藏,2014,21(4):472–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