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纯到油腻,中国大学生四十年联谊退化史

2018-03-25 06:55小新同学
记者观察 2018年12期
关键词:联谊油腻大学生

小新同学

走进大学后,对校园爱情有着浪漫幻想的年轻人发现,爱情并不是按需分配,人人有份。因此,脱单的口号也一年比一年響亮。但现实往往很残酷,据统计,目前大学生单身的比例高达71%,其中61%有脱单意愿,可见需求之盛。联谊也无形中成为当前大学校园中最受欢迎的交往方式,被各阶段的大学生们追捧。

联谊进化史:从清纯到油腻

从上世纪80年代部分高校张牙舞爪地高举“禁止恋爱,违者开除”的红旗,到今天层出不穷的花式联谊,短短三四十年间,国内大学联谊经历了从入门到精通,从清纯到油腻的精彩旅程。80年代:朋友,跟我跳个舞可好?

中国80年代的大学生联谊最主要的方式是舞会。在同乡会结识到新伙伴之后,男女生就可以一起将头发梳成大人的模样,参加逢年过节必定举办的交流舞会。

给这些平时见面只会打个招呼的男女生一支舞的时间,短短三分钟,既可以了解对方的身份背景、兴趣爱好,又可以在浪漫的BGM下用优雅的肢体接触增进感情,效率高、效果好,再搭配借书、借磁带这些一来二往、增加接触的老梗,效果更佳。

90年代:文艺青年的黄金时代

在勇于将爱情进行到底的90年代大学生中,最受追捧的是舞文弄墨的文学青年、清新自然的民谣青年和热血叛逆的摇滚青年。联谊的主战场从室内转移到室外,运动比赛成为了联谊的不二之选。

同时,郊游也是一种备受青睐的联谊模式。通过寝室联谊,性别平衡有保障,十几个人出门踏青,好玩之余还方便近距离观察对方的人品和性情,从相亲学的角度来看非常科学,不少大学生就在姹紫嫣红和欢声笑语之中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

00年代:同学,我可以加你的QQ吗?

在移动和联通还无法互发短信的年代,互联网在新世纪的快速发展突然将大学生推向了无比宽广的联谊舞台,聊天室、QQ、BBS论坛的崛起包办了大学生们从征友到培养感情的全方位需求。

校内论坛虽然风靡一时,但毕竟受众偏少。西祠胡同、天涯、人人这些因兴趣而聚集的网络论坛才是大学生联谊的最大策源地,甚至连晋江文学城也建起了多个联谊群。

10年代:脱单难度不减,联谊油腻升级

社会风气越来越开放,大学生联谊的套路也越来越多。唱K、密窒逃脱已经略显老套,百人甚至千人参加的活动才能将联谊这个词的功能最大化。

除了正常的聊天交流,联谊会上某些议程却逐渐变得尴尬起来,比如某些从名字到方式都充满了暧昧的暗示的小游戏:和素未谋面的人绑在一起用身体挤破气球、用嘴巴叼着同一个杯子传水、用屁股写字玩你画我猜……这些旨在将身体接触最大化的小游戏,让联谊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油腻的气息。

一旁的主持人重复着“单身”“脱单”这些字眼,仿佛在不断强调着参与者本就“动机不纯”,当众出糗甚至被占便宜只是成功联谊所付出的成本。

披着联谊外衣的相亲,参与者都心照不宣,但这些强行的亲密接触难免让参与者遭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不适。

进了和尚、尼姑专业:就没想过要脱单

根据9月出炉的腾讯教育一麦可思2018大学生感情状态调查,目前大学生单身的比例高达71%,其中61%有脱单意愿。

该调查的样本仅两千多人,显然无法代表全国水平—众所周知,师范、语言、旅游管理是女儿国,土木、机械和纯理科则挤满了等待女朋友提高衣品的男同学,这些男女比例失衡的“重灾区”往往被大学生调侃为“和尚/尼姑专业”。

全国高校中男女比例极端的集大成者,则是女生占比98%的中华女子学院和87%都是男生的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在学业忙和圈子小的恶性循环下,大学生们扬言对谈恋爱已经累了、乏了,决定安静地做一匹孤狼。

为了抚慰单身同学的受伤心灵,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中南大学早于2014年就官宣了“缘来友你”红娘网站,只限校内的研究生和博士注册使用。试运行首日网站访问量就突破2万,一周内注册人数高达8100人,实力演绎了“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面对为何官方的红娘网站不开放给本科生的质疑,校领导语重心长地解释道:本科同学还是小年轻,还能先在情海中碧波荡漾一下,研究生毕业都在25岁以上了,真正面临着婚恋问题的困扰,更需要母校的帮助。

确实,每天在实验室待12个小时的硕士、博士们,认识新朋友都得向幸运脱单的同学求介绍,根本没时间精力建立人际关系。

可怕的是,根据用进废退的科学原理,他们虽然寄希望于联谊,也并不代表和异性相处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今年4月,由东南大学主办的南京九校大型联谊,第一轮活动的主题就是邀请情感专家来解答同学们在与异性相处之中的困惑,意在拯救这群在实验室中沉着冷静、在社交场合畏畏缩缩的迷途小羔羊。

不过,真正的社交恐惧又怎么会出席这种活动呢?

联谊大会,和人民公园有什么区别

为脱单事业而孜孜不倦地奋斗,大学生联谊会和人民公园的相亲角展开了双线战斗。

和大爷大妈手拿宝贝孩子的简历摆摊、逐个条件核对的原始方式相比,大学生们更热衷于运用科学的力量挑选最合适的伴侣。

去年6月,清华、北大的几位同学联手推出了一个交友APP,将目标人群锁定在“211”和“985”高校。这就引起了大批同学的不满,斥责这群清北精英搞学历歧视,优越感太强。但创办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学历相近,三观相似的几率比较大,不用花时间去适应和迁就对方,是效率最高的一种交友方法。

大学生情感生活如此贫瘠,连行政力量也看不过眼。

不要再说学校欠你一个男朋友了,你知道学生会和辅导员组织活动有多努力吗?一文一理是标配,卖力地在“和尚专业”和“尼姑专业”之间使劲撮合,组织1V1对口联谊,有时还将组织的任务下放到班委。至于能不能顺利碰见有缘人,就得看造化了。

不过,运用了科技和行政力量的联谊,其实并不比人民公园相亲角高明多少。没有了老爸老妈的监督,大学生在追求真爱的道路上开始放飞自我。大学生们一边被三俗游戏、商业假笑、强撩尬聊消耗着脱单热情,一边又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场联谊。

为了适应“市场期许”,御姐将姨妈色口红卸下扮软妹,理工男把supreme穿上扮潮男,借助虚构的躯壳来cosplay一个值得交往的对象。追逐爱情的旅程在漫无目的的搜索、毫无深度的谈话和条件至上的物物交换中逐渐变得鸡肋。

去年北京的一场大型高校联谊就吸引了来自众多名校的一千多名嘉宾,在这场活动中,浩浩荡荡的单身男女平均每人能进行200~300次的极速相亲。从被动相亲到主动相亲,是这届大学生进步了,理解到早日成家立室的好处?还是这届家长和社会成功了,将单身非好汉的观念建设成下一代的条件反射?

不过走马观花的五分钟交友,真的能给大学生们带来幸福吗?

猜你喜欢
联谊油腻大学生
为虚荣买单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油腻没有解药
去你的油腻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军迷”
卡尔顿式联谊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贵定县老年乒乓球队到清镇市老年大学校开展乒乓球联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