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文锦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而不惑,不惑而心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近日,我們采访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亢泽峰,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一个缩影。亢泽峰出生在大同市一个小县城,198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临床一线工作,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工作近32年,一直心系医疗一线,踏实地为中医药事业、中医眼科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可以说,他的人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改革的践行人,我们将与他一起分享时代带给他们这代人的变化与成长。
高考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们这一代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我们每个人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出身在基层,国家的高考制度让我们有机会能够走出基层走向全国,这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重视。
1981年我参加高考后,学了医,而且是中医,治病救人是我当时的志向。特别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我特别喜欢医学,尤其喜欢中医药学,始终秉持着治病救人的想法,我就读的院校是山西省大同医专(现在的大同大学),这所学校是山西省大学院校中设置中医专业最早的学校,几十年来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中医人才。我们这一代,还有之前师兄学姐,现在都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名医,为山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成长起来。毕业时因为成绩优异,被分配到了当时的雁北行署中医院,这是一家刚刚成立的中医院。国家为了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求各地县级以上的地方必须要有中医院。借着这股改革的东风,我到了这所医院。
编者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是一个国家几代人的命运拐点。高考重新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公平、择优的原则,使得“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成为一个划时代的新概念。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考试的范围,它所体现的精神如今已深入人心。他让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亢泽峰从一个青涩少年到圆梦中医事业,离不开高考这块跳板。所以,高考制度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更高的意义上讲:恢复高考,不仅仅是恢复了一种考试制度,它也是对“文革”拨乱反正的一个开端,是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一个伟大起点。
三十里铺下乡埋下扶贫的种子
1987年,雁北行署启动扶贫项目。我随同当时雁北行署卫生局老局长霍钟秀,还有卫生防疫站一位姓杨的同志,在天镇县三十里铺乡进行为期一年的扶贫任务。这段时间我真实地感受到我们国家当时发展的不均衡,感受到当时农村生活的艰苦,有许许多多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所以国家现在的扶贫政策是非常正确的,虽然那时我年纪还小,但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我心里萌芽了。
在这一年中,基本上就我一个人待在乡里,当地非常艰苦,我在乡政府食堂跟着吃大锅饭,每天都是豆腐馒头稀饭就点咸菜,严重的营养不良;出行很不方便,通信也很落后,想从乡里出去、和外界联系都非常困难。有时候—个月、两个月、甚至三个月才能回去一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们做了不少工作:打了一口井,协调一台X光机,购置紧缺药品,培训乡村医生等。时间一长,我对当地环境熟悉了,很快就和乡里的同志以及当地的百姓都打成一片。在这次扶贫工作中,我发挥了自己内外协调沟通的特长,尽可能的为当地百姓做些实事。这段经历对我的影响很深。
编者注:我国的扶贫政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1982~1986年:以“面”为主的开发式扶贫阶段:二、2004~2013年“面、点结合”的多维扶贫阶段:三、2014年~至今:以“点”为主的精准扶贫阶段。以举国之力发起的中国式扶贫,现在开始冲刺: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贫困县“摘帽”。22个省份立下军令状,若不能限期完成任务,省委书记或省长将被问责。
从天镇县回去以后,因为扶贫有功,我得到了表彰以及优先出去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在301医院、322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省中医研究院、山西省针灸研究院等山西多个地方进行学习和实践,三年多的时间里,我接受了真正正规的医学培训,成为了一名非常成熟的医生。也是那一年,我晋升成为了主治医师。
这个过程中,我们医院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当时大同著名的医生田俊到我们医院当了院长,他对我比较认同,在他的支持下我成立了科室,先后担任了针灸科主任、内科主任等职务,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我的能力和水平。后期医院逐渐步入正轨,患者也渐渐多起来了。
小诊所开出大名堂
随着病人的增加,我逐渐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于是决定出去进修学习。等我再回来的时候,医院遇到了发展瓶颈。那时,国家提倡人们走出去,当时很多人办理了停薪留职,我们班子也不例外,医院鼓励大家按照国家政策走出去,到基层去为老百姓服务,发挥我们的作用。根据院里面的安排并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院里进行沟通后,最后挂着雁北中医院的牌子我在老家开了一家诊所。
我的诊所虽然年轻,但是我因热心且善于与患者沟通,加之所学有长、收费低,诊所非常热闹。一是因为我在正规医院接受过培训,有现代医学的知识做支撑,诊断基本上没有问题。一个听诊器一个温度计,基本的常见病诊断就没有问题了;二是我有中医的特色优势,能号脉,针灸技术也好,所以很快病人就能见到效果。
基层老百姓不富裕,看病他们看重的是疗效。你要看得好,人们就会口口相传,就会有更多的病人过来。对中医来说,通过望闻问切,病症你得说对,百姓才愿意吃你的药。另外,要发挥我们中医的优势,比如我们那边骨关节病、风湿病多,中医针灸的效果非常好。还有当地儿童病诊治比较困难,我发挥中医特色如小儿捏脊法治疗小儿热病、腹泻等,用点刺四缝穴放液法治疗小儿手口病、急性咽峡炎等疗效非常显著,这些方法我都总结成文发表在《中国针灸》杂志。另外我还有一个特长:小儿头皮针扎得特别好,好多家长因孩子输液扎不进去找我。
考研改变人生高度
1995年雁北行署中医院要重新建设,我们就回到医院。回去后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知识还是不足,于是下定决心要考研提升自我,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之后两年,我边工作边学习,在北大学英语、学政治,不断积累知识,终于考取了中医最高学府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
幸运的是,我成为全国著名的中西结合眼科专家庄曾渊研究员的学生。他是我眼科的启蒙导师,在全国眼科界都享有盛誉。他非常严谨,虽然恩师如今已经有80岁高龄了,但身体硬朗,依然还在坚持出诊。读研的三年时间对我之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的人生轨迹就此发生改变。
1997年我带着家人一起来了北京。当时我读的是全日制研究生,完全是脱产学习。我记得那时我的学习补贴特别低,一个月200.6元,全家在北京学习生活,全靠过去的一点积蓄。
我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头一年是理论课学习,只有每周二会跟着导师出诊。1998年时我们才完全到了医科院工作和学习,自此全面开启了我的眼科事业。因为我有非常好的临床实践基础,很快就进入状态了,我分管了很多病人,这段实践对我的影响很大。
2000年毕业的时候,因为成绩优异,我留在了这所眼科医院做主治医师,边做临床边准备考博,2001年7月我考上了博士,这是我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
读博的3年里,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博”,博士的学习是多学科的交叉,一方面要锻炼整体的科研思路、科研方法设计,另一方面是让临床与科研融合,还有就是如何把导师的学术成果运用到科研中去,通过科研的方法验证其作用机理和效果。在这3年中我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一面管着18个病人,一面还在动物房管着1000只小白鼠,生活经常是三点式的,很少有机会回家,可以说每天是非常艰辛的。
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在读博士期间在核心期刊共发表了五篇论文,参与了两部著作的编写,博士毕业的时候我的论文还被评为我们科学院的优秀博士论文,我代表全体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发言。这些小成就也给我带来了信心。
博士毕业后,有更多的机会摆在我面前,一个是我联系好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想着既然博士都读完了,再读读博士后,一口气念下去,关键是我夫人也很支持我。另外,我和一个在北京经商的朋友准备搞房地产,门面房都弄好了,那时候国家对房地产的管控还没有现在这么严,允许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黑猫
编者注:改革初期中国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先富”勢头形成之后如何很好地调节个人、区域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效推进“共富”进程,尚待解决。
虽然生活给了亢泽峰很大的压力,但是他的想法很简单:人还是要不断奋斗的,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取得一点成绩就是快乐的。
一次青海行 一生青海情
就在2004年博士毕业后,大概是7月份的时候,我刚刚博士答辩结束,当时国家中药管理局人事司的一位同志给我打电话,让我去服务西部。征求了我的意见后,我放弃了博士后等其他机会,服从组织安排,成为了第五批支援西部博士服务团成员之一。9月17日,中组部就在铁道大厦组织了三天的培训,培训一结束我们就出发去青海了。
去了青海后,青海省委、省政府、团省委、我们挂职单位热情接待了我们。最后安排我去担任卫生厅厅长助理兼青海省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我的工作主要在青海省人民医院,没过多久就完全融入到青海省医疗卫生工作中了。去青海之前我一直在中医院工作,在青海省人民医院的经历也使我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大型医院管理、西医学的学科建设是怎样的,这些都带给我很大的冲击。我开始不断地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在青海省人民医院的工作经历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那时我主要有两个任务,一个是发展青海省人民医院的眼科中心,第二就是分管医疗,主要是外科系列。这期间我全方面地了解到了许多大医院外科系列的医疗质量管理、手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还认真学习了国家有关医院的法律规定、管理制度,这些弥补了我之前偏重内科、对大医院管理能力欠缺等问题,对我的成长非常有益,也为我现在成为医院管理者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我还把青海省的眼科发展起来了。我刚去时,医院的眼科还和口腔科混在一起,病区一共45个床位,眼科只有15个床位。一年业务量不到200万,门诊量一天不超过20个。而且设备落后,眼科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没有自己独立的手术室,好多病人在流失,所以说眼科的建设很紧迫。
因此我提出了眼科发展规划,我认为眼科的快速发展应该为基层老百姓、为地市服务,于是我们创建了低视力康复门诊,同时建了视光中心。通过几年的建设,在我任期满三年到卫生厅任副厅长的时候,青海省人民医院的眼科从不到200万的业务量发展到了每年3500万,人才队伍也由一开始的7位大夫发展到21位大夫,两年的时间我就把青海省人民医院的眼科建设成为了青海省的重点专科。
我还积极与国际OBS防盲组织联系,共同开展防盲工作,一方面培训医疗人才,另一方面让医生下基层锻炼。高原地区白内障手术需求大,我们就给老百姓免费治疗,当时做了一万例白内障手术,同时率先在青海省开展了波切手术和激光治疗,有效防止了许多因为眼底疾病致盲的情况发生。当时儿童眼外伤、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等疾病我们全部能解决,百分之八九十的病人不出省就可以看好病,我们每天的门诊量就能达到600人次左右,到现在青海省人民医院的眼科中心也还是青海省的老大。
我还在青海省办了几场有学术影响力的大会,其中就包括两场西北五省眼科大会。我还牵头为青海申请了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让医院有了国家级科研项目,还申请到了卫生部重大项目,批给医院50万,买了一些设备,现在青海省人民医院在泌尿外科肿瘤方面的诊断可以说走在了全球的先列,这些工作在临床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还与省医保联系,为儿童的近视防控做了大量工作。将其纳入医保报销,12岁以下儿童配镜,只要符合近视诊断的,配镜都可以报销,那个时候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思维,这项制度给儿童的近视防控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还到学校、到幼儿园宣传预防近视知识,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青海省的眼科团队建设得非常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到现在眼科医院仍是青海省最强的。
同时,我们在教育教学方面也开始改革,首先是把科研处和教育处分开,争取申请国家级项目,鼓励大家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新理论的延伸,积极帮助他们申报课题。我们还有一个短板,就是没有研究生精英教育,因此我积极与青海大学校长沟通,达成了要共同建立硕士点的想法。最终在青海大学设立了17个硕士点,聘请了21位正高的专家成为了硕士生导师。这为青海省医疗人才培养以及人才走出去做了很大贡献,医院的整体素质、学历水平也提高了。而学术水平的提高人才才是根本。
编者注:教育是一切改革的根本,只有建立起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改善青海地区的人才结构,才能变“输血”为“造血”。亢泽峰院长看到了这一点,并从青海省的实际省情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当地百姓考虑,将儿童配镜纳入医保,建立硕士点,从源头上改善了青海省眼科的落后状况。他扎根青海,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青海,奉献给了青海的医疗事业,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提出的改革方案才能深得民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在眼科建设发展的同时,我又提出要在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在那么大个医院建设信息化,当时也吃尽了苦头,我们把门诊系统、病房HIS系统、绩效考核系统和财务系统全部纳入其中。医院最大的就是HIS系统、LIS系统、PACS系统和门诊系统,怎么把他们构建一体化,让所有的数据归结到成本绩效考核中,最终回到财务系统中,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还将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改造为国内第一家结构化病历系统,至今这个系统都非常先进。另外,在医院门诊系统,我那时就实行了“一卡通”。2006年的青海省人民医院,门诊病人只要有新农合证、医保证的,提前一块钱办张卡,就可以先看病,后结算。这也是我们当时和医保局、医院、还有新农合办共推的一件便民实事。当时我的设计思路是:青海省医院那边门诊量特别大,老百姓排队挂完号后楼上楼下来回跑,地方也找不到,浪费很多时间,针对这个问题,借助信息化进行设计。结果效果非常好,群众特别满意,我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科研、教学到眼科中心建设,还有信息化的建设,这几件事是令我感触比较深的。当然这些都离不开领导班子的支持,离不开全体院职工的大力支持。
比较遗憾的是我没能把青海省医学博士点建立起来。2007年8月我在当副厅长之前曾和华西医院石应康教授聊了很长时间,他是最先进医院管理模式的创建者,就是他提出要建立互联网医疗的。本来石教授只留给我15分钟的见面时间,结果见面后我们聊了两个多小时,因为我有18项任务要一项一项说,其中就包括与华西医院共同建立青海省医学博士点。但因为难度太大,我的18项任务就博士点这一项没落地。
只有青海省自身的医疗水平提高了,学术水平提高了,老百姓才可以不用出青海看病,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教育思路上开始提高一个层次,从而推动地区医疗的长久发展。
编者注:只有回首过去,我们才知道自己已经走出多远。“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邓小平当年如此期许。亢泽峰院长是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也是改革的践行人,在中国的医疗体系改革中,他超前的在青海提出了“一卡通”方案,他不仅想在人前,也做在了人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今,他给青海省医疗体系带来的先进思路正在影响着一批又一批青海人。正是他们这群当年“舍小家为大家”的知识分子敢想敢做,才给了新中国腾飞的跳板。如今,改革开放已整整40年,中国已经从过去那个现代化的“迟到国”变为现代化的“实践中心”,从当年经济面临崩溃的“欠发展国家”,成长为“最有活力的新兴经济体”,民族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以世界坐标审视,过去中国是跟跑者,而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实验室”“让全世界仰望的‘北极星一。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丰富了世界关于现代化路径和“理想之治”的认知。为什么改革开放被称为“伟大觉醒”“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和“必由之路”,不言自明。
就这样在青海工作了三年准备回北京的时候,强卫书记召集我们,把我提拔到了卫生厅工作,成了青海省卫生厅副厅长(挂职)、党组成员,但到了卫生厅就完全是公务员从政了。我提出我不能完全离开医院,虽然不手术了但有时间我还是要出诊,因为我毕竟还是大夫,组织上同意我的想法。其实他们的想法是把我们留在青海一直干下去。
就这样我又到了青海省卫生厅工作。在厅里工作完全又换了一种工作思路,真正感觉到行政管理和医院管理完全是两回事,在這里更多的是偏向于政策的制定落实,给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依据、调研民情、卫生状况等等,这个经历对我成长而言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当时青海地区72万平方公里,适合人类生存的只有一万平方公里,一出西宁市全部是高原,西宁市本身就有2200~2300米高的海拔,出去就是海拔3500米以上,空气非常稀薄。去了西宁最大的问题是睡不着觉,很痛苦;那边缺氧,氧饱和度在夏天最好的时候也只有78不到80,冬天只有60多,沸点只有80多度,饮食也做不熟,所以很容易腹泻,消化不好。出了西宁更是非常艰苦,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好在我们山西大同人还能吃点牛羊肉。因为太劳累加上缺氧,我病了,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跳能达到180次/分。
但我是班子里最年轻的,所以一有什么困难,还是得我去。比如去玉树、果洛、黄南,果洛比玉树还艰苦,那个地方连树都没有,人还非常少。后来在青海的三年,我几乎跑遍了青海省92%的县、乡、市,有工作任务或是疫情都要下去调研。不敢洗澡,怕一感冒得肺水肿,不敢多吃肉,因缺氧当地百姓做的饭都不熟,经常一饿好几天。去之前都要全副武装好,大清早喝碗羊肉汤、吃个饼子,早上六点就开车出发,晚上十点才能到玉树。这算好的了,有时候天气不好,只能半夜到高原上安营扎寨住一晚上第二天再走,后面都是山路,我们翻越巴颜克拉山,5150米的海拔,非常冷,真的很艰苦。那些长期驻扎在这里的解放军更加不容易。
除此之外,我们还把全省的科研项目做起来了。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推动开展三新业务——引进新技术、新业务、新方法。同时,通过开展项目培训等手段,加强省级医生和基层医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才能真正使基层医生受益,让省级医院发挥引领作用的。省级医院的专家就是全省的专家,必须要下去指导,并建立协作关系,这才能把基层医生的水平带起来。而不只是单纯地下基层医院待两天进修,进修结束了,知识也还回来了。我的思路是:大夫一定要下基层去。
除此之外,我们还推动了一体化的医疗服务,这个想法得到了厅长的大力支持,科研教学任务也做到了一定的层次。还推动了西宁卫生城市的创建,食品安全也是我工作的重点,为这些事情我们也做了好多工作。
记忆犹新的是那年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我是真的一年全部跑那去了。2008年我的两个姑娘正在准备高考,我回来帮她们提前报志愿,这时候汶川地震了,我接到通知连夜就赶回去了。刚好那时候,盐湖那边连着也发生地震,我就去那个地方带队了。
后来在2010年的时候,玉树地震,那时我是抗震救灾卫生系统领导小组成员,同时我还是第四任的上山指挥长,与北京复兴医院的院长一起还是医疗卫生救治总组组长。从玉树转运来西宁市的病人由我们负责统筹调配,同时外来的专家团也由我们来分配,随时根据情况调整方案,建立治疗点,同时还要转移病人到陕西、甘肃等地。
那时候作为指挥长,我带着感冒去了玉树,那时的玉树和我们平常去时还不一样,一片荒凉。解放军搭的敞篷医院、地方医院,卫生部的各种人员、医务人忙乱成一片。
去了之后紧接着就投入到工作中,那会儿玉树白天是零上二十七、八度,晚上是零下二十五、六度,白天热死,晚上冻死。晚上我们伴着冷风都睡下了,半夜突然有病人肺水肿了,我们就得马上起床去抢救。因为首先得给我报告,我再来决定救治办法。十分辛苦,后期卫计委关心我们,从飞机上运过来的蔬菜还能吃一点点。
灾后防疫,特别是鼠疫防控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们根据卫生部及省卫生厅安排建立了移动P3实验室,全方位进行鼠疫防控。所有从观察室里出去的人都要通过检验,要知道鼠疫一旦带出去后果非常严重。同时,我们还得和部队医院进行协商,将筛查出来需要转运的病人及时转出去治疗,那时身体和精神的压力都特别大。
大医精诚,仁者远行
重要的是温家宝总理那天要去视察,我们照顾好病人后,准备好接待工作。但没想到那天一大早5点,我突然出现咳嗽咯血症状,最后被诊断为肺水肿,坚持到9点多时我的病情加重,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飞机把我运回省人民医院救治。通过有效的治疗,我病情稳定好转,但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晕厥,最后回京在朝阳医院接受治疗后痊愈。休养了一段时间后,我又重新回去工作,一直到2011年3月,领导希望我继续留在青海工作,但因为身体原因,这次我选择了回京。
回京后,根据组织安排,我又回到了眼科医院。工作重心转向了两方面:一方面是医院管理,另外一方面是学术研究,提高临床的水平、能力等等。当时我们中医科学院又重新组织了一个领导班子,这个班子非常团结,几年时间医院就发展起来了。学科建设上来后,门诊量也上来了,影响力越来越大,到现在我们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是很有名的。
我们科学院的创始人——国医大师唐由之先生,是当年带领团队给毛泽东做手术的老专家。他有四大理想:一是建设一所现代化的中医眼科医院和眼科研究所;二是要组织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三是要组织成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四是要创办一本一流的刊物《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如今宏愿早已一一实现了。
我是全心全意爱这所医院,爱这个专业的。如何把唐老及他们所创建的工作进一步做得更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很荣幸,我成为第四任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主任委员,第三任的《中国中医眼科杂志》杂志的主编,同时又是全国重点专科中医眼科协作组组长、学科带头人,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这几年眼科医院发展起来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我们要把医院打造成为一所研究型的医院。通过全院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与规范化建设,我们成为国家临床药物实验机构,要知道,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第一批只有23家,我们就是其中之一,同时我们还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6年年底我当选为新一届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主委。为此我们团队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与眼科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做了大量工作,如中医眼科学科建设,优势病种整理及标准化工作等,特别是我们还举办了两次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中医眼科发展目标最明确的学术会议,中医眼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当然了,国家对中医药的政策扶持力度也是非常大的,包括中医药立法及其实施方案等。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印周年的贺信中提到,要积极落实“十三五”规划,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我们科学院的屠呦呦教授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以后,正值我们科学院60年院庆,习总书记专门写了一封信,这不光是对我们科学院的要求,更是对全国中医医生的要求。
编者注:习近平在信中指出,60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在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今年3月底,由我牵头创建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协同创新共同体,同时创建了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家委员会。通过协同创新模式,倡导资源共享、成果共用、优势互补,发挥医、教、产、学、研的优势,搭建了一个服务中医眼科发展的平台,整合了中医药资源,推动了中医眼科协同创新,探索中医药特色眼科疾病康养一体化服务模式,扩大了中医药的影响力。我们还搭建了8个平台。一是精准医疗帮扶平台,具体落实医改政策,推动分级诊疗,培训基层医生,让老百姓不出门就能看好病;我提出“以师带徒”模式精准医疗帮扶,变“输血”为“造血”,在福建龙岩取得了显著成效等;我还从医疗帮扶角度为国家提出精准扶贫工作探索做法,我带领徒弟在福建革命老区开展“百人复明计划”,已为60名老区低保孤寡老人进行全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给他们带去光明。二是我们的临床研究平台,我组织了疾病研究联盟,进行致盲性眼病的研究。三是搭建标准化研究平台,我牵头制定了国家的27個优势病种的全国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现在已经颁布推广到全国应用。这8个平台里面还包括国际合作交流、中医实用技术推广、人文教育、远程医学教育平台等等。我们还推出了中医眼科“互联网+医疗”的模式,利用这一现代工具逐步推动低成本的开展高效的远程诊疗、远程基层医生培训等,让老百姓看病不出当地就能得到高水平诊治。
现在越来越觉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我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在历史长河中连一个点都不算,但是在这个岗位上就有责任与使命,就要担当就要进取。我要做的就是把大家组合起来,真正给大家搭建一个平台把国家政策落实下去,推动现代中医眼科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把中西医结合眼科诊疗水平提升上去,为更多百姓服务,我觉得这就是自己今后要做的工作。
编者注:亢泽峰副院长的一系列超前的想法与改革方案,与他近20年不离基层,真切体察到百姓所需有密切关系。或许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只是个“小人物”,但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他这样的“小人物”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地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我们国家才能取得现在辉煌的成就。如今,“中国改革的领域将更广、举措将更多、力度将更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宣示,正在掀起一场打造改革开放升级版的历史性变革。过去五年的全面深化改革之路,没有一天不发扬着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争先精神,没有一天不焕发着奔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复兴气象。
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今天,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坚定行动,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作为贯穿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单元”,改革开放是一次永不停歇的远征。2018年,我们拿什么献礼光荣与梦想的四十载岁月?显然只有让新时代的浪潮积厚成势最使人热血沸腾。一叶轻舟穿峡越谷过万山,涓涓溪流已然汇成浩瀚大海,我们未曾辜负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也不会辜负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时间已经证明并还将证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