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航库
(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100)
农村饮水安全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民生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全国共解决了2.98亿农村居民和4133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由2010年底的58%提高到2015年底的8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6%,供水水质明显提高。陕西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共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2万多处,解决了22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省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9%。全省104处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检测能力达到63项以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网络。
在运行管理方面,自“十一五”开始就逐步推进“陕西供水模式”,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得到了水利部及省政府的肯定。也集中涌现出一批亮点工程,如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大荔县洛北改水工程、蒲城县袁家坡供水工程、旬邑县职田供水工程和土桥供水工程,这些工程至今仍在发挥效益。在认真总结全国各省农村供水运行管理好经验的基础上,深入陕西省有关县区进行现场调研,分析总结出一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1)规模化建设是农村饮水工程长效运行的根本出路。近年来陕西省一直倡导城乡供水一体化,按照发展区域集中供水工程的思路建设农村饮水工程。这些工程在规划阶段就为方便建后运行管理进行了充分考虑,不但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提高了供水服务水平,同时有效促进了工程良性运行。
2)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是农村饮水工程长效运行的后盾。在调研中可以看到,凡是设立了转关机构,健全了管理制度的县区,农村饮水工程普遍管理规范、能够长效运行。岐山县、彬县、富平县均采用专管群管相结合,成立了事业性质、财政供养的县级农村供水管理站,对全县农村饮水工作进行统一管理。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城乡供水用水条例》,将乡村供水纳入法制范围。相关县区也出台了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办法,明晰权责,规范了管理。
3)合理制定水价和足额收取水费是确保农村饮水工程长效运行的经济命脉。水价的核定包含动力费、大修理费、运行管理费和工程折旧费等。实践证明,健全水费的征收、管理、使用制度,尤其是折旧费的管理制度,能够为工程的持久运行提供资金保障。
4)水质监测和应急保障机制是农村饮水工程长效运行的保障。水质检测是水利部门内部监督,是自检,通过常态化的检测可以第一时间对农村供水水质出现的突发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县级农村供水应急预案,设立县级应急供水物资仓库,存储必要的设备和物资,以满足各县区城乡供水应急需要。
虽然陕西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依然存在工程规划不尽合理;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权责不明晰;水价执行不到位,很难保证供水工程运行;供水量达不到设计供水规模;水费中没有包含维修养护费用,县上未建立县级维修养护基金;管理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人员队伍不稳定;多数农村供水工程无应急预案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农村饮水工程是一项公益性工程,在工程规划建设时就要强化顶层设计,兼顾当前和长远发展,在运行管理也要超前规划,将农村饮水工程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借鉴河长制好的经验,执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将农村饮水工程运行情况纳入各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在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时要摒弃点多、分散、小规模的建设模式,因地制宜,按照“突出重点,科学规划,连片建设,分期实施”的原则,大力发展以区域集中供水为主、分散式供水为辅的供水工程布局,为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奠定基础。
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所有”的原则,确定产权、明晰各方权利、责任和收益,建立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一是大力推行政府主导、专业垂直管理、协会参与的管理模式。建立县级供水总站、乡镇供水站、村级用水协会,实行专管与群管结合的方式。由县上成立供水管理总站,落实人员编制,管理人员由财政供养。供水总站行使政府职责,对辖区内农村供水工程进行管理。较大规模集中供水工程由供水管理总站进行直接管理,对联村或单村分散式供水工程由社区成立的供水协会进行参与式管理,供水总站进行技术和业务指导。农民群众是农村饮水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供水协会则使农民群众以工程主人的身份来参与管理,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供水协会要参与到工程设计、施工、水价制定及运行管理中。同时实行财务公开,对水费收支,维修费收取、使用等情况进行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充分赋予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唤起用水户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消除损害工程可持续性的人为因素,确保供水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二是划分职责范围、明确责任分工。供水总站负责对村口以上的供水设施进行维护、管理,供水协会负责对村口以下供水设施的维护、管理。三是严格考核。各供水站要按照市场化运行、专业化管理的运行思路,对水厂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将工资、奖金及福利与制供水任务、销售收入、水损电耗等经济指标以及管网维护、持续发展等经营管理指标相挂钩,定期考核,严格奖罚,做到绩效挂钩、责权利统一,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应及时制定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等相关管理办法、规定,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制度,使工程管理单位的考核、运行、维护、水质检测、水源保护、应急救援等有据可依,将农村供水工程管理纳入法制化、正规化。五是完善服务体系。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履行政府职能,在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同时,及时总结、推广长效运行管理方面的典型经验,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尤其要对规模较小的分散式供水工程提供技术咨询、业务培训等服务。六是强化水源保护。建立水质监测中心和应急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水源保护。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是一项公益性工程,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建立相应政策机制,加大对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扶持力度。一是在项目策划阶段就要广泛宣传,听取利益各方意见,形成共识,取得受益群众的信任、认可和支持。二是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各级政府应抓紧出台农村供水工程价格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制定水价应考虑的各项因素,指导农村供水工程管理者正确测算水价,并经有关部门核定执行。三是对水费进行财政扶持。各级政府要研究建立农村供水工程水费扶持机制,确保工程运行正常。四是建立维修基金制度。明确水价中必须包含维修、折旧费用,建立维修基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统筹使用。建议政府研究制定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基金财政补贴政策。五是对农村供水单位减免各种税费,农村供水工程用电实行优惠电价等措施,以降低工程运行成本,使农村供水工程走上以水养水、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一是不断充实骨干力量。要建立一支稳定的骨干队伍,首先提高管理人员待遇,吸收年轻、素质高的人员进入到管理队伍中来,为管理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二是加强培训。通过“派出去、请进来”、实地演练、岗位培训等形式,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和技术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三是切实解决管理人员后顾之忧。地方政府应在确保供水工程安全运行的同时,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对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人员的补助力度。为职工办理养老、医疗等保险基金,使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搞好供水管理工作。四是探索一人多岗模式。联系乡镇有关部门,实行水管员、林管员等一人多岗制,可以有效解决人员工资过低的问题。
一是以县区为单位建立和完善县级农村供水工程应急供水预案,划分供水事故的类别和级别,建立供水应急事故预防、预警及上报机制,明确供水应急事故措施和应急保障措施。形成应急管理体系,提高供水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置能力,保证非常时期供水安全。二是探索保险机制。工程建成后对供水设施进行投保,在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因素下,启动保险机制,减轻损失。
各级宣传部门和水利部门要加强合作,依托各级党报党刊、水利出版物、相关网站、电视台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政策法规,各地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典型经验,提高全社会对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农村饮水安全的强大合力。同时,要大力宣传水商品意识,宣传水费占其他支出的比例,使广大群众牢固树立有偿用水观念,改变“吃大锅水、福利水”的传统观念,促使群众自觉缴纳水费,引导群众“用健康水,缴明白费”,使村民明白水费收缴目的就是为自身能够长久安全饮用,日常运行、维修和更新改造等需要水费来解决。还要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宣传,呼吁全社会关心、支持供水工程,营造农村饮水工程长效保障的氛围。
要确保惠及农村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项公益性工程长效运行,需要水利工作者在认真总结省内外好的经验及做法的同时,结合区域发展现状,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制定并执行好合理水价,完善应急方案,加强技术指导,稳定基层管理队伍,运用系统化思维营造农村饮水工程长效运行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