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得益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十年前的这场“60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按照十年一次金融危机的说法,人们讨论最多的是下一次金融危机会不会到来?
2018年是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得益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G20国家联手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十年前的这场“60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主要发达经济体也已大多从持续的衰退中走了出来。
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专家日前警告,尽管当前全球金融形势总体稳定,但脆弱性显著上升,值得各国高度重视。
雷曼兄弟的破产无疑是2007年至2009年那场毁灭性金融危机中最令人难忘的时刻
谈及上一次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发生,韩国前总理韩升洙总结,第一是劳动者在GDP增长中获得的太少,导致发达国家内部出现分裂,甚至民粹主义;第二是财政政策应该是一个反周期性的工具,正好与货币政策互补,但危机中两者周期性出现了一种重叠;第三是危机发生跟一些国家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有关;第四是结构性改革没有及时做。
韩升洙认为,2008年经济危机后,G20成为世界应对金融危机重要的多边平台之一,各方通过合作框架协调了大规模的财政政策,比如量化宽松、负利率,这些大胆的措施帮助世界经济避免了一次大规模的崩溃。
人民日报前驻纽约记者周德武回忆,G20机制与金融危机相随而生、相伴成长,从1999年成立至今已走过近20年的历程。十年前,美国深陷风暴中心,正是那时开始,世界把希望的目光转向中国,中国被迅速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为缓解当时的金融危机果断出手,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措施,有力拉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仅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曾一度高达50%。当然,前期刺激政策的最直接后果就是部分产能的过剩加剧,当下采取的去产能措施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为国际社会付出的额外代价。这种牺牲体现了中国在危机面前的担当。
截至目前,全球公私债务超过246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约80万亿美元)的300%以上,比2008年危机爆发之初高出70多万亿美元。登峰造极的人类债务水平成为悬在全球面前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尤其是全球的高债务与低增长形成了一对“有毒组合”,在美国挑起贸易战背景下,又多了新的发酵元素——通胀。
由于主要经济体开启关税“互殴”模式,中间产品及消费品价格整体抬升,全球通胀若隐若现。在过去的二十年间,美联储的每轮加息周期都会引发资本市场的急剧波动。美国加息的直接后果是借贷成本上升,引发新兴经济体的热钱加速出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均没有逃脱这一魔咒。
那么,当前全球经济距离下一场危机还有多远?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礼卿表示,研究证明,美元主导的全球货币体系,不断创造全球金融周期,并以新兴市场危机告终。目前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已经显示出迹象,不排除下一轮危机发生在新兴市场。
IMF发出警告,由于高利率和高美元汇价,一些国家信贷成本迅速上升。“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存在,尽管不大,很大程度取决于美联储下一步行动。如果加息过猛,相信危机概率会很大,新兴市场有可能出现问题。”张礼卿说。
中央财经大学原校长、教授王广谦表示,应对危机,首先,需要继续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根据各国的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以及国家对货币的管理能力,使国际货币多元化。
其次,构建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制,发展有效的竞争市场与受到有效监管的金融市场。王广谦说,如果贸易出现问题,对投资和金融会产生影响,中美贸易不光对两个国家有影响,目前也是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第三,需要加强国际协调,G20会议的协调作用很明显。全球协调框架不要轻易地被推倒重来,要稳健地进行调整,不断地完善和调整,使得全球金融稳定有好的框架以及好的基础。
巴基斯坦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阿什法克斯哈桑汗认为,未来中国GDP总量会超过美国,因此全球有必要建立一套新的金融体系,中国将不再是全球金融治理的追随者,而会成为全球金融治理的领导者。他认为,现在中国就要问一下自己,是不是正在积极准备以应对全球经济和金融治理方面的工作。在他看来,中国已经作了很多准备,比如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还有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应运而生的亚投行。
阿什法克斯哈桑汗表示,十几年后世界会进入到一个多币种的外汇储备体系中,美元仍然是外汇储备中的货币之一,但人民币会跻身成为单一最大的外汇储备币种。在那样一种环境下,新的全球金融架构需要搭建起来,亚洲也会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