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江婷婷
江口县群策群力展开脱贫攻坚大决战,把绿水青山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绿色发展脱贫新路,谱写了一曲“用美丽战胜贫困”的动人乐章。
更高,更好,是盘点江口县脱贫攻坚的两个突出关键词。
高在哪里?2018年,江口县顺利通过评估验收,以零错退、零漏评、99.05%的群众认可度而整县出列,在贵州省14个县(市、区)名列第一。
好在哪里?江口县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在全省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获“好”等次。
成绩来之不易。江口县属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江口县群策群力展开脱贫攻坚大决战,把绿水青山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绿色发展脱贫新路,谱写了一曲“用美丽战胜贫困”的动人乐章。
“这都中午了,你快回去吃饭吧。”
“快了,快了,割完这草就走。”
在江口县凯德街道凯市村的猕猴桃基地里,一眼望不到头的果园早已铺满了河两岸。村民倪冬芬在藤架下,割草、剪叶,忙得忘了时间。4年前,倪冬芬还在家里的一亩地轮番种植水稻。村里开始猕猴桃种植后,她便将土地流转,每年可得到近千元的流转费,同时在基地务工,逢采摘季月收入有3000多元。
2014年,江口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从凯德街道开始,逐个动员当地群众流转田地发展产业。同年,通过引进贵州村华秋实现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村华秋实公司),建立了凯德街道有机猕猴桃农业科技园。
“搞产业要与老百姓利益联结,让群众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村华秋实公司总经理倪立丹告诉记者,基地猕猴桃全部采用生态种植方式,除草全靠人工,再加上施肥、剪枝、裁果等管护工作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仅2017年,基地就付出劳务费100万余元。
不仅如此,村华秋实公司还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该县周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49户547人,按人均1亩地建成“猕猴桃精准脱贫示范基地”547亩,人人参与产业分红。
“去年基地的猕猴桃就已挂果,收入了400多万元。”倪立丹说,江口水源充沛、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等独特的生态环境,正是猕猴桃生长的必要条件,而且猕猴桃还可进行矮作物套种,她十分看好产业的发展。
不仅是企业看好,江口县委、县政府也十分看好这个经过了时间检验的绿色产业背后的富民力量。今年初,江口县计划再发展猕猴桃5000亩,涉及坝盘、德旺、民和、凯德、闵孝等多个乡镇。
产业兴则农村兴,生态美则乡村美。江口县以生态茶、冷水鱼、猕猴桃3个主导产业和中药材、蔬菜等增收项目为主,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三变模式”助推产业“点土成金”。
“嘀—嘀—嘀”,采访中,汽车喇叭声不时飘荡在乡村。怒溪镇骆象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孟海拢说,如今村里有近一半的人家已买了车。这一切,缘于脱贫致富和乡村道路的变化。
9条道路穿村而过,骆象村迎来了茶叶种植、肉牛养殖、精品水果种植等项目。靠这些项目,村里人就业增收的机会更多了,每天都有上百人在附近做工。
如今,江口县乡道和“组组通”路网四通八达,乡乡通油路、村村水泥路、寨寨硬化路,江口交通实现外捷内畅。
闵孝镇新田村85岁的村民李坤强说:“以前村里的路都是泥巴路,出门一趟回来,裤脚上都沾满了泥巴,水靴是当时村民们走亲串寨、出门干活的必备。”
眼前的李坤强,皮鞋干净锃亮,整个人看起来很精神。他说,村里发展了,只要人勤快,不愁找不到活儿做,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江口县贫困村的脱贫,不仅让基础设施、村容景观、生活条件发生了剧烈变化,村民内心深处也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爱干净,讲卫生了;重视娃娃教育了;关心发展,也关心环境了……村民和干部纷纷讲述他们观察到的精神气质变化,并且由衷地为这些变化而感到高兴。
如今走在江口县的各个村寨,宽敞、干净、整洁,是给人的第一印象。
闵孝镇长岗岭村村民王德珍说:“以前人们要吃饭,田土又不多,产量又不高,大多数村民都靠养猪养牛,路上经常都是粪便成堆,垃圾也随处乱扔。”
近年来,扶贫的甘露洒向这个偏远的村庄。修通公路后车辆自由出入,村里的果蔬种植都上规模了。以改厕、改灶、改水、改圈、改电,以及庭院硬化、房屋修缮为主要内容的“五改一化一维”工程,也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王德珍告诉记者,她家房屋修缮后,以前的木板厕所变成了水泥厕所,还在庭前修建了微田园,围上了竹篱笆。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能种上蔬菜。
“现在村里发展了各种果蔬产业,很多村民已不再选择养猪、养牛,主动为环保让路。”长岗岭村驻村第一书记陈炳刚说。
江口县委副书记、县长杨云(中)在怒溪镇走访贫困户。(江口县委宣传部供图)
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两年!
中午12点,已经到了下班时间,新田村村干部万来毛还在忙碌,“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有很多事要提早规划”。
说起村里的发展,万来毛对当前的境况表示满意,毕竟这些变化是过去几十年不曾看到的。但他明白,要想致富奔小康,还要村里自己努力。“我们计划11月份再种植500亩油茶,发展茶叶100亩、水产养殖500亩,实现人均增收万元以上。”
当前,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江口县活跃着众多像万来毛一样的党员干部,他们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时刻站在一线,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我们通过召开千人誓师大会,全县由书记、县长挂帅,10个乡镇(街道)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897名机关干部与692名村干部组成104个驻村工作队,领命出征,驻扎一线,向贫困发起总攻。”江口县扶贫办主任刘元兴说。
提到德旺乡堰溪村第一书记谭越峰,村民们个个竖起大拇指。面对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谭越峰上接“天线”寻资金找项目,下接“地气”讲政策振民心,先后邀请铜仁市职业技术学院农牧技术专家进村入户现场把脉问诊,组织村支两委和致富能人赴黔东南州岑巩县考察中药材白芨产业,通过“专业引领”和“民意众筹”相结合的方式,决定发挥本村特色优势,发展种养殖业,为群众增收致富理清思路。
“驻村要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沉、脚步向下迈,多下去走一走,多听听群众的心声。”谭越峰说。
在江口,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山村,把茅草坡踩成了大路,用真情催生希望。蹲下去,他们为老人贴膏药、补衣裳、换洗被褥,是群众的贴心人;站起来,他们拉砖运石、挑水送粮,是脱贫战线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