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祯熊
集句对是一种挑选别人佳句而成的对联。有人以为写集句对可以信手拈来,因此写得再好也不过是『海滩拾贝』而已,其实不然。集句对是一种特殊的创作。写好集句对首先是要求我们饱读优秀诗(词、联)句和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同时,还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养成勤于横向思考的习惯。这样,才能有意无意地一触即发、一拍即合,集成脍炙人口的名联。
我常被名胜风景联陶醉,然想创作对联却不可能到实地去饱览风光。于是心生一计,便常常在『集句』这个天地回旋。日积月累也写了许多自我感觉良好的集句对,这里略举数例探其微妙。
有一副明代的名联为:
落叶三思方坠地;
夕阳一瞥便沉山。
此联虽诗味无穷,但我总觉得『落叶』配『夕阳』,如以挑担作比,颇有一头重一头轻的感觉。因此,我随时随地都在想:能否用『旭日』来配『夕阳』呢?
我知道日出时火球升上来又降下去,要反复多次才能稳定地升上来。但如何才能把这种现象提炼成七言联句,我深深感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七日,我起初并不十分在意地在看薛宗碧同志发表在《福建日报》的一篇短文。读到『旭日三跳方出海』时,我突然心里一亮并拍案而起,立刻提笔配成这样的集句对:
旭日三跳方出海;(集薛宗碧句)
夕阳一瞥便沉山。(集李泽厚句)
这副集句对的酝酿足足经历了半年之久。如果它能够得到后人的公认,那么其诞生却经历了四个朝代。由此可见,写一副出色的集句对,并不比普通的自撰联和应对联容易。后来有人提出用『腾』字换『跳』字,我没有接受。因为『腾』字虽然更合平仄,但字义却不那么准确了。
我的集句对中,有的是半集句对,即一半属创作,另一半属应对。如:
飞瀑翻烟下;
浮云载山行。
我最初看到的古文原句是:浮云载山山欲行。因觉得意境生动形象,几次欲对出上联,都告失败。后来看到陈一峰的国画名『浮云载山行』,突然灵机一动,便以『飞瀑翻烟下』对出上联。联友们都认为上下联生动协调,使人读后如历其境。由于文字稍加改动,这样就变成集『陈一峰句』了实际上,写集句对不必拘于原作。如稍加改动后能够更好地配对,可看作破格。
『相见时难别也难』,是李商隐的名句。我上小学六年级时就在诗集上读过。多少年来,我一直想为它配上一副集句对。在五十年以后的一次同学会上,我突然想到如配以『共读日久散亦久』,岂不妙哉!至此,苦思几十年不得的难对终于顺手牵羊而成。可见,写集句对还离不开生活体验呢!
由此可见,无论我写哪一种集句对,都花费了相当的精力,即离不开前面说的『广积累』『多观察』『勤思考』。而绝不是通过守株待兔的方式去坐享其成。有些集句对虽然属于妙句偶得,然在纯属独立创作的对联中,也会有此好运。不过,知识的母亲绝不会把这种机遇赐给懒惰的孩子。
现在转谈回文联。与集句对正好相反,普遍认为回文联高不可攀,秘不可测。其实,回文联还是有一些规矩可循的。如一句话中有复字、叠字出现时,或某几个词可以倒读,那么这样的句式大多是现成的回文联,或者略加修改便可成为回文联。
如:
来往好友心连心,雾中人人中雾美上美,行山载云彩;
心连心友好往来,美上美雾中人人中雾,彩云载山行。
如果没有掌握任何特点去七拼八凑,就可能费尽心机仍然一无所获,并由此而丧失学习信心。回文诗联多属游戏文字,灵机一动偶得便好。如果有人为此再来一个『两句三年得』,我看是非常不值得的。
总结写集句对和回文联的经验,我总觉得:
集句对并非针尖对麦芒,回文联亦否水尾连源头。正确认识写集句对和回文联的难易,是写好这两种联体的先决条件。下面几副集句对、半集句对、回文联是我的习作:
比刀上关府;
弄斧到班门。
绿草与碧波共涌;(集薛宗碧句)
神云偕仙雾同奔。(自撰)
创作集句对容易与别人的作品巧合,像前两副联就是。从它的文学价值来看,也不值得打文墨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