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国民外交的萌生

2018-03-24 09:32王跃鹏
理论观察 2018年1期
关键词:国民

王跃鹏

摘 要:“国民外交”一词在中国的出现大致可以追溯到1903年的拒俄运动,中国人在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逐渐增强,中国人的脑海里开始萌生“国民”的概念。随着帝国主义侵略方式由暴力變为谈判桌上的威逼利诱,外交成为捍卫国家尊严和主权的重要方式,进而我们的“新国民”开始大肆讨论国民外交,并成立各种团体推动中国的国民外交。

关键词:国民;国民外交;拒俄运动;国民公会

中图分类号:K25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1 — 0059 — 03

一、国民意识

“国民”一词早在中国古代就已出现,《周礼·春官·墓大夫》曾提道:“令国民族葬,而掌其禁令。”只是那时的“国民”是指一个邦国所辖的百姓,与近代的“国民”概念不同。近代中国列强环恃、屡遭欺压、每每丧权、局势动荡不安,这使中国人的国民观念开始萌生并逐渐增强。

从清政府的自救到中国各阶级革新的失败,使国人开始把国民意识和救国联系起来。1899年梁启超写道:“中国人不知有国民也,数千年来通行之语,只有以国家二字并称者,未闻有以国民二字并称者。”那么国民到底是怎样的呢?梁启超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①在强调“国民意识”重要性的同时,一些有识之士还积极引用外国名家的观点来丰富“国民意识”的内涵,当时留日学生创办的《译书汇编》就刊载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公论》(刊载时以《万法精理》为标题)等名著,对近代“国民意识”进行宣传。对此,时人称赞道:“吾国青年思想之进步,收效至巨,不得不谓《译书汇编》实为之倡也。”②1901年拒俄运动中,蒋智由也谈到了国民问题,他认为“国民者,人人各有国家之一分,而当尽其责任。”③汪康年也曾在张园演说中提出:“俄约一事,乃关系国家全局最要之事,亦关系我等一身最要之事也”,“我等同含血气,同具知识,必须竭我等心力。始足尽国民责任。”④经过诸多人士的倡导和对于国外著作的介绍,国人开始对权利、责任、平等等思想进行思考,自此中国近代“国民意识”开始形成。 20世纪初,输入中国的民族主义很快为国人所接受,所以有拒法、拒俄运动的发生。国民之名屡见于报刊,例如《中外日报》刊张园集议宗旨第一条“凡系中国国民,皆当存保全中国国土之心,即皆当存保全中国主权之心”⑤从这时起,“国民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为之后的国民外交和国民团体的成立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二、国民外交思想的起源

我国古时就有外交一词,比如《春秋谷梁传·隐公元年》记载:“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与朝也。”另如《史记·苏秦列传》:“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时之功而不顾其后。”古代的外交之意非常狭隘,主要指人臣与诸侯交往,但也具有很浓的政治色彩。古代国与国之间也有外交活动,即互通使节,也叫“出使”或“通使”,如《史记·韩安国传》中的《匈奴和亲议》记载:“先帝圣德远览,瞻前顾后,遂复出使,事同前世。”经过历代民族融合,统一封建王朝的疆域不断扩大,天朝上国的优越感油然而生,明清时期开始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外事活动越来越少。

近代中国屡受外来入侵,涉外事宜开始增多,清政府不得不设立总理衙门。但清国的外交多是丧权辱国的,算不上真正的外交。对于外交的重视,首先体现在一些开明官员身上,他们都是出使过欧洲的涉外官员,眼界比较开阔。如薛福成在《筹洋刍议》提出,“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主张发展工商业,“夺外利以润吾民”。这说明他们渴望谋求变革,但他们本身又代表封建统治集团,有很大局限性,最终他们的主张并未能完全付诸实施。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揭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即将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在涉外事宜方面,清政府的趋炎谄媚,使国人痛恨不已甚至不承认清政府对外交往。一些先进人士开始撰文引导民众合理排外,逐渐形成早期的国民外交理论。麦孟华根据对时局的观察提出,中国人虽言排外,但并不讲究排外之法,以致丧权失利,为此他还着重强调了“文明排外”的重要意义。①在此之后“国民外交说”甚嚣尘上,可惜国民外交的初体验却是以失败告终。1900年10月,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奉天交地暂且章程》,借此将奉天置于其武力控制之下。1901年,沙俄政府又向清政府提出书面《约款》十二条,规定沙俄有在中国东北驻兵、修筑保护铁路等特权。1901年3月15日在上海张园聚集了诸多爱国人士,他们主张拒绝俄国无理要求,救国家于危难。“当天,汪康年等人还致电日本东亚同文会会长近卫笃麿,请其‘协助挽救。”②由于只有少数人的活动,并没有组成有影响的社会团体,加之清政府的镇压,使得这次运动以失败告终。

三、国民公会与国民外交

随着国民意识的健全以及外患日重,一些人开始强调外交要与国民意愿相符合,并且呼吁中下层人民积极关心对交涉事宜。1903年俄国拒不履行《东三省交收条约》并且提出在东三省及内蒙古一带享有路政税权及其他领土主权等七项要求。消息传到国内,举国哗然。上海的知识分子和一些绅商打算再次在张园集议,并发表文章以及演说,力争抗拒俄约。与此同时,有一部分人开始意识到这样的反帝涉外运动应该尽量发动下层民众,联合社会各阶层一同努力,才能壮大国民外交力量。中国国民过去“绝无谋联合团体以勃发其爱国思想之事,以至凡在上中下社会中人,皆视国家为一王所独有,……其结果遂酿成今日之腐败情状”③。因此,当振国民精神,共同参与外交斗争。更有人提出建立融合各阶级的社会团体,以求国民团结一致,抗争到底,对于沙俄的无理违约行为,一些爱国人士和四民总会做出了应有的政治反应,“4月27日,上海人民在中国教育会组织下,在张园举行规模空前的拒俄大会,严厉谴责沙俄无理背约和侵占东北的罪行。4月30日,爱国学社、四民总会和各界群众1200余人再次集会张园,安垲第,蔡元培、马君武等发表演讲,全体高唱《爱国歌》,会上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公会。张园的怒吼,代表着上海人民的正义呼声,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独立意愿。”④

国民公会原名“四民总会”,该团体欲合农、工、士、商全国之民共为一大团体,反映了该组织发起者想要联合全国民众共同救国的美好愿望。《中国四民总会提议各案》曾强调,“本会名曰中国国民总会,区域甚广,则将来重大义务待办不鲜,凡我国民,悉宜负此责任”⑤。同时亦有南京陆师学堂退学的学生来到上海参加国民政治运动,他们呼吁“国民总会之立,人人有入会之责”。⑥有了这些主张,国民公会成立之日就有五六百人签字入会,在之后又有上千人入会,这其中有学者、学生、商人、农民和工人,所涉范围极为广泛。政治团体的活动必然需要经费,而社会底层劳动者收入有限,对于会费缴纳自然不可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为了扫清低收入群体入会的障碍,发起者还对会费的摊派进行了合理的规划,根据会员的收入进行科学分配,这使国民公会的成员日益增多,进而壮大力量扩大影响,使它成为国民外交运动中重要的国民团体。

当时的国民公会,不仅注重政治上的斗争,同时注重配合相应的武装力量即“拒俄义勇队”。拒俄义勇队最初是由留日学生于1903年4月29日于日本东京率先组织成立,主要目的就是拒绝俄国无理要求,收复东北失地。在东京的集會上,留学生代表汤尔和、钮永建、叶澜等人先后登台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很多爱国留学生纷纷签名参加义勇队,“当场有200余人加入拒俄义勇队,女留学生则组成赤十字会,准备参加随军看护工作。大会决定抓紧拒俄义勇队军事训练工作,并促请北洋大臣袁世凯主战,将义勇队隶属袁世凯麾下,随时开赴东北前线与沙俄军队作战,收复东北国土。”①同时他们还联络国内爱国组织,共同组建拒俄义勇队,国民公会成立当日便接到东京拒俄义勇队的电报,随后决定成立上海拒俄义勇队,一时报名者甚众。由此可见,此次拒俄运动彻底激起人民的民族尊严和爱国热情,人民开始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心系国家荣辱,从张园集会后国民公会的成立到上海拒俄义勇队的出现,初步显现了国民外交的萌芽。

国民公会的衰落开始于它改名“国民议政会”和它宗旨的改变。这时的国民公会不仅仅专注国民外交,同时从事国内政事的讨论,这便涉及到国民公会内保皇派和革命派的斗争。这两派是国民公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民的影响极大,政治见解的不统一,决定了国民公会最终必然解体。作为革命派不仅专注于国民外交,同时也把矛头指向清政府,认为一切俄患均是清政府的昏聩腐败所致。这一观点引起了清政府的敌视,同时这也与保皇派人士的宗旨发生了严重冲突。而后,保皇派便密谋将“国民公会”易名为“国民议政会”。由于国民公会的会费主张是根据收入按比例缴费,下层人士缴纳会费很少,国民公会的主要经费都来自于保皇派,他们在会中投入的经费最多,想把国民公会变成宣传保皇思想的工具,并召集会议进行讲演,宣传保皇思想,并拟于7月发起“归政”请愿活动,他们的主张“大为邹容所唾骂,吴稚晖首不赞成,爱国学社社员皆未入会”②这次集会激起了与会人士的强烈不满,“众人有上前驳诘者,致有多人散去”③。在随后革命、保皇两派的唇枪舌战、互相攻诘中,国民公会终因人心涣散走向末路。

国民公会对“国民外交”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国民意识具有重要的宣传作用,真正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在这之前,中国普通民众松散愚昧,有志者亦报国无门。进入20世纪,中华民族危机日重,中国人民认识到不平条约最后的承担者是国民,而非清政府。因此成立国民团体,并且想在团体壮大并有影响力以后,直接与外国交涉。他们通过国民公会,致电各国外务部,表示对俄国强横行为的愤懑,并表示“倘民心激变,再见仇洋之事,皆系俄国所致,与我无涉”④。这已体现出,国民公会进行的是一种独立于清政府的“国民外交”活动,虽然这时“国民外交”还处在萌芽阶段,但是国民公会的外交行为足以体现国民之觉醒,他们的活动使得清政府不敢轻易答应俄国的要求,也使得外帝国主义在对中国有所图谋时心存顾虑。

〔参 考 文 献〕

〔1〕贡华南,主编.全球化与国民意识研究论丛现代性与国民意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2〕冯自由.革命逸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汪林茂,主编.浙江辛亥革命史料集(第2卷: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运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4〕杨天石,王学庄,编.拒俄运动(1901—190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5〕纪第二次绅商集议拒俄约事〔N〕.中外日报,1901-03-25.

〔6〕伤心人稿.排外平议〔N〕.清议报,1901-01-01.

〔7〕曾荣.1903年中国国民外交的出现〔J〕.学术研究,2011,(03).

〔8〕论中国当求治标之法〔N〕.(天津)大公报,1903-09-08.

〔9〕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辞典〔G〕.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10〕中国四民总会提议各案〔N〕.苏报,1903-05-01.

〔11〕严昌洪: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社会〔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12〕邓书杰,李梅,吴晓莉,等,编著.中国历史大事详解(近代卷 晚清落1900-1909)〔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13〕录某君张园拒俄演说文〔N〕.中外日报,1903-04-29.

〔14〕罗家伦,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苏报案纪事〔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

〔15〕寄各国外务部电〔N〕.苏报,1903-04-28.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国民
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量4.65本
莲 藕
中国成年人每天看手机超过100分钟 三成以上的国民有听书习惯
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公布2016年人均读书近8本
中国国民阅读调查:人均每天微信阅读26分钟每年读书7.86本
日本国民法治素养培养体系研究及启示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宋仲基这个“老公”能停留多久
“国民”与民意
2013年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