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然
华通设计顾问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5
正文:
空间以一种客观形势存在,其主要是利用长度、宽度以及大小来表达空间形势。例如,室内空间、室外空间等。园林是景观空间中的重要组成元素,给人们提供驻足、停留的空间。景观空间艺术指的是通过空间环境来展示艺术设计的一种形式,从美学的角度对景观空间进行设计,确保空间中的比例、尺度、布局、功能等都符合美学特点,实现景观空间设计艺术化。
在景观园林空间设计中地形元素是其中核心元素,与空间艺术设计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在进行城市景观园林设计时,有大部分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将地形作为参照物,凸显出地形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的优势,充分满足自然发展规律、实现生态健康原则,避免在进行景观园林建设时给原始地形带来的破坏,体现出地形元素在空间艺术中的特点。例如,一些坡度较小的地形,其视野相对开阔,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开放性区域、广场或回廊等。一些坡势较缓的地形可以将其设计为草坪或小憩的场所,为人们创建多元化的视觉感受与感官体验,为人们在城市中营造静谧的空间,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
在进行景观空间设计时可以将植物作为其中的柔性元素,与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们享受自然之美。因此在进行景观园林中空间艺术设计时,设计师应将植物元素与空间景观进行有效的结合,凸显植物与空间结合之美。我国地域广袤,气候环境多种多样,因此植物种类也相对较多。目前,在进行城市景观园林建设时多以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生植物为主,根据这些植物生长特点进行规划,可以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景观效果,因此可以看出植物在空间设计中的意义。例如,在设计一些具有纪念性意义的景观时在选择植物时可以以松树、柏树等植物为主,利用这些植物来营造一个庄严的、肃穆的景观效果。在进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应与城市整体建设结合,并突出色彩之美。在利用植物元素进行空间设计时,设计师不能盲目的进行设计,应先对所要使用植物的习性、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打造出色彩感、艺术感强的景观空间效果。
自古以来水体元素就是园林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利用水元素的流动性来展示景观空间艺术设计的灵动性,因此其在空间艺术设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园林景观环境中融入水元素来增添空间的生气与灵气,为人们构建起艺术感更强的休闲环境。同时水元素的可塑性非常强,可以在园林景观中利用不同的建筑形式将其表现出来,进一步突出水体元素的美感。[1]
(1)交通规划。交通流线设计。此项设计属于基础设施,可以在其中添加残障人士使用的坡道等,并确定街道穿行路线与进入到建筑区域内的路线。自行车停靠场地。在进行设计时可以在不阻碍原有人行道使用的基础上增加树池,形成林荫自行车停车场,并将其进行划分,为管理提供便利。机动车停靠场地。可以以路边空余位置为主,如场不允许可以将其移走。人行道规划。其主要作用是明确主干道路导向,建筑出入口交通畅通。无障碍通道设计。采用1:12的坡道,形成无障碍坡道,在不破坏轴线的基础上为自行车等提供畅通的连接。(2)种植设计。以乔木、灌木为主。乔木具有较好的长势,为了对其进行保护可以不改变土体的高度,可以将一些长势不好的植物移走。灌木虽然长势良好,但是由于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划、修建,导致其生长不整齐。由于现有建筑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围合感,杂乱的灌木容易让视线不通透。建议绿篱改为无需修剪的观赏草。此外,还可以结合一些草本植物,紫荆需要重修建并且疏枝,牡丹保留轴线上的,并且在外围增加一圈宿根花卉,更多季节有花可赏并且使花池更整洁。同时还可以增加竹元素,在背风向阳的地带种植竹园,并可以与丁香、天目琼花等进行结合。避免出现土地裸露的情况,可增加耐阴的地被植物,如常青藤等。不适合种地被的地方用松树皮覆盖土壤。人行密集的树下用碎石覆盖表层土。可增加沙地柏、常青藤、马蔺等花色,花色选择清华校色紫色为主,白花植物为辅,粉花、蓝花植物点缀。(3)照明设计。功能照明。用庭院灯为场地提供基础照明。为了节约成本,减少工程量,可以建设庭院灯为场地提供基础照明。(4)色彩设计,植物色彩。乔木,现有乔木常绿树偏多,色彩比较单一,可加入元宝枫为秋季色叶。可多种植一些色叶树,使季相变化更丰富。地被,花卉使用校色紫色,点缀白色、粉色,形成色彩亮丽的花园。硬质材料色彩。铺装,作为硬质中最大面积的材料,铺装需要和周边环境、建筑、植物形成和谐的关系。采用米黄色系石材能和红色建筑形成协调的暖色系氛围。亮色铺装让人感觉轻松愉悦,符合空间的氛围。
现代社会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味,所以各城市也增加了园林景观的数量,良好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体验还能愉悦身心。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园林景观的档次,在进行园林景观建设时应与空间艺术相结合,用艺术语言来表达园林之美。在进具体设计时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绿色生态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丰富园林景观的元素,实现园林功能多样化,安排合理化、结合巧妙化,还原生态环境之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