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为罗城古镇遗落在旱码头的船形街

2018-03-24 07:59马恒健黎涛刘忠俊马晓
城市地理 2018年12期
关键词:罗城戏楼大船

马恒健 黎涛 刘忠俊 马晓

四川省犍为县内的一个古镇,被誉为“中国的诺亚方舟”——古镇主街状如船形,街道两侧的木结构瓦房,屋檐异常宽大,因而形成由一百多根圆木支撑的罕见长廊……

东出五通桥,沿一条凹凸不平的乡道向罗城古镇进发时,我对这座被建筑界公认的“老四川文化扛鼎之作”古镇的破落和衰败,是有思想准备的,且一位名人的一句名言支撑着我、驱使着我,令我义无反顾,且兴致盎然。

“许多事物在我们眼前老去了、消逝了,可是,我想,许多似乎已经时过境迁的事物最后会显得新鲜,强有力和永恒。”前苏联伟大的作曲家、二战中以一部《列宁格勒交响曲》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的肖斯塔科维奇曾如此说。因为喜欢他的交响乐,这句话我一直不曾忘记。

船形街传说秀才一句话,3 年造成“船”

尽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当我走进了罗城古镇时,对是否已真正到达目的地仍半信半疑。满街水泥建筑遮天蔽日,贴着彩色瓷砖的商铺花里胡哨,给人的感觉是古镇的基因已完全变异了。

在失望中打听、寻觅,终于发现一根电线杆上挂着一块不起眼的棕色路标,上书“船形街”——我的向往之地居然近在咫尺!罗城,正是因这条长209米,最宽处9.5米,看上去完全像一条身宽头尖的大船的老街而声名远扬的。

左右页图:“船形街”始建于明代崇祯元年(1628年),从天空俯瞰,酷似一艘扬帆起航的船。时至今日,这条幸存了几百年的老街依然保留着部分明清时代老四川的人文风貌。

关于船形街的由来,据说是因为缺水。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明崇祯年间,有个张秀才来到此地,坐在茶馆里喝茶。他诧异地看到,茶客们一个个唉声叹气,临行时还把茶碗里的水喝得一滴不剩,便向邻座的一位老人打听缘由。

老人叹息一声道:“这镇上缺水呀!”张秀才沉思良久,念出四句口诀:“罗城旱码头,客商难久留。若要不缺水,罗城修成舟。”众人信以为真,不禁齐声赞同,并一致推举张秀才为造“船”的领头人。

于是,张秀才慨然应允且不负众望,率领罗城周边数百名能工巧匠,大兴土木,撤旧屋建新房,不到3年时间,大“船”便修成了。毗邻四州八县的人,听说这山顶上修了一艘大船,纷纷远道而来看稀奇。一时间,人来人往,罗城古镇热闹兴旺了。

左右页图:图中石坊上书“濯濯永流”, 濯濯的意思是光秃秃的山顶,“永流”证明了古人祈求上天降雨的愿望,这也是“船形街”的由来。登高俯瞰,船形街街面是船底,两边的房屋建筑是船舷,中部的戏楼是船舱,西端的天灯石柱恰似大船的篙竿,长22米的过街楼犹如船舵。

船在水中行,有船必有水。船形街的建成,是祈雨求水、祈祷上苍保佑的象征,好比江河汇合处镇河妖的宝塔一样,人们期盼着用自己的虔诚和辛劳,迎来驶得万年船的江河水。他们也并未奢望形状独特的“船形街”会带来什么特别的福祉,只求有水喝、有粮食吃。

岂料,罗城人美梦成真,自此竟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人丁兴旺。

发现船形街绵延数百年的繁荣旱码头

数百年来,罗城古镇的船形街如老人般安然深居,不为外人熟知,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

1982年秋,一架直升机在川南岷江流域的深丘浅壑上空盘旋。罗城古镇的居民看着头上这个转来转去的庞然大物,不觉纳闷:难道飞机也会没事干到处闲逛?他们没有想到,就是这架飞机,将使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名声大噪。

这架飞机,本来只是在为西南建筑设计院进行实地考察的空中作业。但是,当飞机绕过一座突兀的山冈时,机上人员惊讶地发现,这座山冈顶部一个集镇鳞次栉比的建筑群里,居然“停泊”着一艘巨大的船。这艘巨大无比的船,正是罗城古镇的主体,也就是它的标志性建筑群——船形街。

罗城的船形街为世人所瞩目,则是在1983年。

这一年,在广交会上,西南建筑设计院展出了航拍的船形街图片。不久,由日本、泰国等国家的投资者组成澳大利亚“中国城股份有限公司”,在距澳大利亚墨尔本市24公里处的洛克斯市,投资建设了以罗城船形街为样本的“中国城”。该城占地9公顷,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罗城古镇也因此声名大噪,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度被列为“中国四大古镇”之一。

罗城古镇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1628年),成形于清代。由于地处边陲,曾是军事要地,是当时的“军事铺”,故又称“罗城铺”,明、清两代均驻扎着军队,目的是控制当时的“西南夷”土著。镇西的营盘山,就是当年的屯兵之地。

由于罗城古镇周边地下资源丰富,盛产煤、盐、铁等,且农副产品也产量极佳,因此吸引了北至成都、乐山,西至沐川、马边、雷波,南至宜宾、泸州的客商,集市贸易相当繁荣。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客商也络绎不绝,使罗城成为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和远近闻名的“旱码头”。

观赏船形街热闹繁华在此扬帆启航

在“船形街”路标的准确引导下,我穿过几条小巷,那条山冈上的“旱船”便很快出现在眼前。

作为罗城古镇主街的船形街呈南北走向,街头街尾窄而尖,街道中段宽敞;街面略有起伏,如浪涛中的甲板;中段的街面矗立着一座近10米高的戏楼,如高扬的风帆;街尾的灵官庙如同大船的船舱;灵官庙右侧长22米的过街楼犹如船舵;街头的天灯石柱则恰似大船的篙竿。如果登高俯瞰,仿佛这艘气势宏伟、奇异独特的大船,正劈波斩浪,扬帆启航。

但是,我站在街面,只能凭感觉来确定船形街是船样,拍照更是只能拍到街道局部。徘徊良久,我终于发现位于街尾类似船舱的灵官庙,一楼一底,在楼上应该大致能看到船形街的全貌。

于是,我欣喜地推开“嘎吱”作响的破庙门,岂知庙内光线昏暗、空无一物,早已废弃。我踏上左边摇摇欲坠的木梯,撩开拦路的蜘蛛网准备上楼,却沮丧地看见一道上了锁的木门将楼梯封锁了……俯拍船形街的念头,也只得作罢。

船形街中段矗立的那座典雅的戏楼,与灵官庙遥遥相望。这戏楼四角飞檐高翘,精巧别致,古色古香,正中的匾额上题写着四个大字:“神听和平”,楼台两侧挂着一副木刻对联:“昆高胡弹灯曲绕黄梁,生旦净末丑功出梨园”。这里,曾经是罗城周边三个川戏班子的演出场所。想当年,这楼上楼下,一定是锣鼓铿锵,演员粉墨登场,观众如痴如醉,场面何等热闹!

戏楼的上半部像一座庙堂,但整体呈现的阴柔之美,更像是一位红粉佳人的绣楼。两旁大木柱上“曲绕画栋”的对联,让人遥想起当初戏楼的风姿。戏楼背面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面有一副口气很大的对联:“罗众志而成城倚铁峰枕峨秀跨八百里巫云长驱五海,灵古今而做官纳优孟集高腔通四千年昭乐胞与万方”。文字激扬、气势雄浑,彰显着古镇曾经的辉煌。

戏楼前的广场,是当年镇上居民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

每逢传统节日和庙会,广场上就要开展耍龙灯、狮灯、麒麟灯、牛灯、花灯、车灯、秧歌等表演活动。在这期间,船形街家家张灯结彩,凉厅内摆着各色商品。人们穿红着绿,摩肩接踵,热闹异常,从而成为远近闻名的“罗城夜市”。这个古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如家凉厅子 老字号店铺消失后,茶馆当道

船形街上的凉厅子形成的通街长廊,是罗城古镇的一大景致。

一百多米长、纵贯半条船形街的长廊,其支撑点是数百根立在六边形石墩上的圆木,廊道便是临街的宽大屋檐下的凉厅子。十多家茶铺一家挨一家坐落在此,家家茶客爆满。同样的矮方木桌竹靠椅,同样的青花陶瓷缸,甚至连茶客也是同样的身份,若不是店家的招牌不同,这些茶馆大可让人疑为一家所开。

船形街上,你来我往的乡民们,基本上把茶馆当成了自己的半个家,每天如果不来此坐上一阵喝杯茶,多半不能舒服地过上一天。一杯香茶,一张木桌,一副棋牌,一段龙门阵,优哉游哉的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四川的乡镇休闲方式,在这条古老的长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左右页图:几百年时光如风拂过罗城古镇,拂去的是曾经的繁华,留下的是传承千百年的生活习惯和辉煌痕迹。

几百年来,罗城人聚在这不怕日晒雨淋的凉厅子里喝茶、吃肉、抽叶子烟、掏耳朵,似乎比其它地方的人多了一份悠闲和满足。或许真是因为苍天不负有心人,自从修了船形街,这里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在凉厅子里择一临街的茶铺落座。托一盏茶碗,让时空在氤氲里转换;呷一口香茗,让光阴在舌尖齿缝徘徊;清一清嗓子,让念想在龙门阵中流淌。在此处喝茶,既感到独倚山间凉亭的雅致,又感到置身村野小店的粗放。

我和茶客们攀谈时,他们颇感自豪地告诉我:这船形街以前集中了三元号、亨又亨、四能堂、长清源等老字号店铺,闹热得很啊!然而,自豪之余,他们又难掩失落和惆怅。因为如今这里已不当道,不堪闭塞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只有老年人赋闲在家当茶客,自然就只有开茶馆了。那些充满传奇的发迹故事的商号,只能是他们遥远而模糊的记忆了。的确,如果这些仅听名称便古风盎然的老店还存在,罗城的这条“船”可能驶得更远。

如果从建筑学的角度来审视这只“大船”时,其布局的巧妙,构思的奇特,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曾经在世界面前代表四川民间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的船形街,会不会最终在经济大潮中沉没?这是我离开罗城古镇之际,在意犹未尽之中的一个闪念。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政府已开始花大力气进行保护和整修,但愿船形街再度焕发异彩。

猜你喜欢
罗城戏楼大船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仫佬族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仫佬族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济南地区古戏楼调查与研究
常识:端午节快乐
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罗城的实践与启示
一艘大船去远航
罗城果林水肥一体化应用效果分析
“世界最大戏楼”对外开放
戏楼里的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