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的战乱与和平前景

2018-03-23 02:00立文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1期

立文

中东,一直是牵动世界安全的热点地区和“火药桶”,充斥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各种各样的冲突,既有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难以调和的民族矛盾和巴以冲突,又有国家内部和跨国界的宗教矛盾、伊斯兰教派纷争及执政权力斗争,也有国际恐怖主义直接参与的武装抗击和颠覆政府的内战,还有沙特阿拉伯、伊朗、土耳其、埃及、以色列等争夺地区主导权和扩大影响力的战略竞争,以及库尔德人谋求由区域自治走向“独立国家”的躁动和政治斗争。更关键的是,这些矛盾和冲突的背后是域外大国直接插手干预。

叙利亚内战背后的大国角力

2017年12月11日上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访问埃及后,闪电般地造访了战火未熄的叙利亚赫梅米姆空军基地,宣布从叙利亚撤军,仅保留赫梅米姆空军基地和塔尔图斯海军基地两处基地以及俄罗斯调解中心。当天,首批23架战机、2架卡-52武装直升机、特种部队、野战医院等启程撤离回国。俄军主动撤出叙利亚就像当初俄军突然发起打击行动一样,来无踪影、去无征兆。

乱花渐欲迷人眼。叙利亚战事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令人看不透、理不清的一场特殊战争,勾心斗角的“代理人战争”和不可开交的内战交织混杂、难解难分。自2011年内战爆发以来叙利亚战火席卷全境,政府军、反政府武装、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相互为敌、彼此交战。美国、欧洲、沙特、阿联酋、土耳其等分别支持不同派别的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并提供武器援助,美国拉拢欧洲、沙特等牵头组建所谓“国际联盟”,在叙利亚及其周边部署F-22A等先进战机,通过空袭和从海上发射巡航导弹打击IS和叙利亚政府军目标。少数国家还与本应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IS暗通款曲。巴沙尔政权苦撑危局,得到俄罗斯、伊朗、黎巴嫩真主党武装的军事支援,俄空天军、海军和特种部队直接参战,通过空袭、导弹突击和特种作战打击IS目標和反政府武装。土耳其直接出兵叙利亚和伊拉克北部进行武装隔离,打击、分化、削弱“身怀反骨”的库尔德武装。法国在其本土连遭IS恐怖袭击后,多次派遣战机空袭叙利亚IS目标。以色列频频出动战机袭击叙利亚政府军目标。残酷的战乱彻底摧毁了这个昔日的“中东雄狮”,令其国破家亡并沦落为中东地区战乱之源,搅得四邻不安。

应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请求,经俄联邦委员会(即议会上院)批准,2015年9月30日俄总统普京下令俄军在叙利亚展开反恐怖作战行动,三种战略轰炸机和多艘海军护卫舰发射数十枚远程巡航导弹,对IS发起第一波次打击。随后俄空天军派遣百余架各型战机大规模空袭恐怖组织武装,支援叙利亚政府军的地面作战行动。2016年3月俄空天军主力和海军航母战斗群在完成任务后撤回国内,只在叙利亚留驻约70架战机和特种部队,并由驻扎本土基地的战略轰炸机和海军护卫舰予以支援。2017年下半年叙利亚政府军在战场上逆转原先的不利态势,相继攻占IS武装老巢—拉卡、代尔祖尔、阿布卡迈勒等战略重地,首先应当归功于俄军强有力的火力支援。

俄总统普京在叙利亚断然出手,收获至少“一箭四雕”之效。其一是拯救了巴沙尔政权,保住了俄军在叙利亚的塔尔图斯海军基地等战略设施,为俄军在地中海的前沿部署打牢基础。其二是化解了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压力,令美欧对俄经济制裁和政治打压的意图落空,把俄罗斯与北约的战略对峙从俄边界转至中东,俄美另辟战线直接对阵。其三是展示了俄反恐决心和作战实力,检验了联合指挥、远程打击、立体突击、快速反应、前伸保障等综合作战能力,重点检验了图-160战略轰炸机、苏-35战斗机、“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和苏-33舰载战斗机、新型护卫舰、海基远程巡航导弹、空射远程巡航导弹等一大批新型武器装备。其四是强化了俄罗斯在中东事务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改善了与土耳其、伊朗、沙特等地区大国的关系,扩大了武器出口市场,从沙特、卡塔尔、土耳其等拿到新的大笔订单。如今,普京见好就收,又为其选择再次竞选冲刺第四个总统任期积聚人气和加分添彩。

叙利亚看似和平曙光乍现,但实际上战火还是难以熄灭,其背后的大国角力更趋尖锐复杂。美国在叙利亚内战伊始就想推翻巴沙尔政权,只不过它所扶持的反政府武装是一团散沙,无力与政府军抗衡。而IS迅速坐大给了美国“借刀杀人”的机会。美国为首的联军虽然号称打击恐怖组织,实则以此为名掌控叙利亚局势,防止俄罗斯、伊朗的势力趁机坐大。联军多是“选择性空袭”,在IS攻城略地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并未对其予以有力遏制,而是放任IS与叙利亚政府军恶战。相反,在叙利亚政府军发动攻势、彻底扭转局势的战斗中,联军则不时给俄军行动下绊子,直接打击叙利亚政府军目标,甚至出动直升机从叙军包围圈中明目张胆地抢救恐怖武装指挥官。在从IS手中收复的叙利亚个别地区,联军直接参与地方政权的组建并与之讨论经济恢复措施,而对叙利亚政府不理不睬。这边俄罗斯刚刚撤军,那边却是美国重新布局,37个反政府武装组织纷纷投靠美国支持的叙利亚民主军,这种戏剧性动作不无深意。这些毒招又为叙利亚战后和平重建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

目前,叙利亚内战各方和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正在进行新的搏弈。叙利亚政府军控制大约60%—70%的土地及主要的人口和经济地区;叙利亚库尔德武装占领约20%的土地,并着手在北部组建自治区;“支持阵线”等反政府武装在西北部伊德利卜省还有较强势力。尽管叙利亚政府军还在北部和中部地区继续发动进攻,但随着“冲突降级区”的建立,战场局势正在逐步趋于稳定,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需要在共识的基础上寻求政治和解,但如何达成共识堪比登天还难。推动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的“三轨谈判”各有侧重,阿斯塔纳会谈强调军事停火,索契会谈强调俄罗斯的斡旋,而日内瓦会谈则最终推动和谈进程。但会谈各方立场态度差异甚大,背后则是不同国家围绕和谈主导权的明争暗斗,各大国尤其是俄罗斯、美国、法国的主张难以调和,叙利亚反对派代表团始终坚持“巴沙尔必须下台”为前提,与美国等力挺有着密切关系。叙利亚真正停战和政治重建还面临诸多挑战,实现持久和平看似遥遥无期。

也门战火牵动中东诸雄角逐

也门重燃战火已达14年之久,以内战为主也有外部国家插手进行武装干预。早期是胡塞武装在北部反抗萨利赫政府,后来是胡塞武装和前总统萨利赫领导的国民卫队联手与总统哈迪的政府军进行作战,支持哈迪的沙特阿拉伯领导多国联军打击胡塞武装。“基地”组织也门分支武装在南部地区与政府军作战,美军则一直利用设在吉布提的军事基地部署无人攻击机,对“基地”组织也门分支进行定点清除式打击。美国海军战舰曾在也门附近海域遭到胡塞武装发射的反舰导弹袭击威胁,随后美舰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对胡塞武装进行过报复性打击。由于萨利赫见风使舵与沙特由敌对走向勾联,与胡塞武装由结盟转为冲突,2017年12月4日胡塞武装打死了与其分道扬镳的萨利赫并导致也门战局大变,胡塞武装不得不单独抗击政府军、多国联军和国民卫队。

也门胡塞武装以其首任领导人侯赛因·胡塞得名,主要由什叶派民兵组成。侯赛因·胡塞2004年在北部萨达省组织武装暴动,反抗时任总统萨利赫,与政府军不断发生大规模交火并在战斗中被打死,此后双方长期处于敌对状态。2010年2月萨利赫政府与胡塞武装达成6项停火协议,但双方多次指责对方破坏协议。自2011年初也门局势动荡以来,胡塞武装在萨达省、阿姆兰省和哈杰省等地扩充势力,不断与当地逊尼派武装发生冲突。

2011年1月也门爆发大规模的反政府游行示威,要求总统萨利赫下台。随后也门国内政治动乱日益加剧,执掌大权33年的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在各方压力下被迫同意交权,11月23在利雅得签署了由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提出的旨在化解也门危机的调解协议。协议主要内容包括成立由反对派领导的联合政府,在90天内举行总统选举,萨利赫在选出新总统前担任名誉总统并享有豁免权等。2011年12月7日新的联合政府成立。2012年2月21日举行总统选举,副总统阿卜杜勒—拉布·曼苏尔·哈迪以唯一候选人当选。被迫下台后的萨利赫心有不甘,手中仍握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一直希望重返政坛。而哈迪政府为削弱萨利赫的实力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导致双方矛盾激化。

胡塞武装借着新旧政权摩擦和哈迪政府政策失误的机会扩大势力范围,2014年9月以武力夺取了首都萨那的控制权,此后与政府军摩擦不断、兵戎相见。为对付哈迪这个共同对手,胡塞武装和萨利赫在2014年底开始相互接近并结成同盟。2014年底,胡塞武装占领了也门南部地区,迫使哈迪总统逃往沙特避难。2015年3月,沙特和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科威特、约旦、苏丹、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组成联军,发起代号“果断风暴”的军事行动,派遣战机、军舰或地面部队打击胡塞武装。在沙特的帮助下,哈迪返回到亚丁组建临时政府,也门政府军与胡塞武装之间的武装冲突愈演愈烈。多国联军直接支援也门政府军作战,空袭胡塞武装,对萨那等地进行海空封锁,国际社会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无法到位,导致也门出现严重的难民危机。

在胡塞武装、萨利赫势力和哈迪政府三方斗争的背后,是地区大国沙特与伊朗的战略搏弈。沙特支持哈迪,伊朗支持胡塞武装,而萨利赫为重返政坛在两者之间游走寻机。结局是萨利赫最终被胡塞武装消灭。

为打破多国联军的空袭和海空封锁,胡塞武装在11月初至12月中旬对沙特发动两次、对阿联酋发动一次弹道导弹袭击。这几枚弹道导弹都被成功拦截,但却把伊朗从后台牵扯了出来。沙特和美国公开指责伊朗向胡塞武装提供导弹,美国还在联合国安理会展示了标有波斯文的导弹残骸。导弹袭击的事实真相何在,调查起来可能颇费周折。伊朗在背后支持也门胡塞武装是事实,但胡塞武装的弹道导弹来自何方并无实据。也门曾从苏联和朝鲜引进过战术弹道导弹,是否会被胡塞武装废物利用?美国当年为发动伊拉克战争而炮制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伪证”事件令人记忆犹新,是不是故伎重演?这些年伊拉克、叙利亚战乱频仍,弹道导弹残骸随处可寻,会不会成为造假制作“伪证”的来源呢?

这些内外矛盾都直接反映在也门冲突各方的行動上,真正遭殃的则是也门普通百姓。国际社会必须正视也门战事,采取行动以阻止人道主义危机。

断交风波折射地区霸权之争

2017年6月5日,巴林、沙特、埃及、阿联酋、也门、利比亚和马尔代夫七国接连发表声明,宣布与卡塔尔断绝外交关系。沙特关闭与卡塔尔的航空、海域和陆地边境,巴林指控卡塔尔干涉内政并关闭航空和海域边境,阿联酋指责卡塔尔破坏地区安全局势。一场突如其来的“断交风波”把卡塔尔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卡塔尔顿时成为阿拉伯世界的“另类”和新的地区冲突爆发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沙特等国与卡塔尔积怨已久。自2013年中东变局以来,卡塔尔在诸多地区热点问题上与海合会的矛盾日趋明显。卡塔尔奉行中立、不结盟的“小国大外交”政策,强调伊斯兰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通过支持伊斯兰主义势力,希望在地区国家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渴望在中东乃至世界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利比亚内战中,积极参战的卡塔尔成为阿拉伯国家军事干预的主力;加沙冲突背后也有卡塔尔的身影;卡塔尔在叙利亚问题上力争主动,积极介入巴以问题,在突尼斯革命周年庆典上扮演“推手”。埃及局势动荡加剧了海合会成员国与卡塔尔的分歧。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和巴林反对穆斯林兄弟会,卡塔尔持相反立场,阿曼采取中立,沙特、阿联酋等一直对卡塔尔的“亲穆兄会”政策十分不满,这一矛盾终于爆发出来。

沙特等国与卡塔尔公开决裂,直接导火索是“卡塔尔埃米尔支持伊朗言论”。2017年5月23日深夜卡塔尔通讯社旗下网站播发了据称是埃米尔塔米姆的讲话,表示支持伊朗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并称“与伊朗紧张关系升级是不明智的”。卡塔尔通讯社社交网络账号还发文称,卡塔尔要求召回驻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巴林等国大使,同时驱逐这些国家驻卡塔尔大使。消息传出多国哗然。尽管卡塔尔官方认定为“黑客攻击”所致,但不被他国接受,无论其是真是假,都引起了沙特的警惕和不满。

表面看来,卡塔尔“断交风波”源自于海合会内部分歧,中东国家给出的断交理由是卡塔尔“支持极端主义”,但真正原因却与卡塔尔和伊朗走近有关,反映出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对抗冲突。沙特2016年初与伊朗断交,当年底又通过特别法庭对15名所谓“伊朗间谍”处以死刑,两国关系雪上加霜、水火不容。特朗普政府加强了对伊朗的遏制和制裁,并在伊朗核问题上开倒车。沙特与美国主动走近,遭到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尖锐批评。而卡塔尔极力避免和伊朗发生冲突的种种迹象,招致视伊朗为“地区威胁”的阿拉伯国家的不满,沙特媒体直接指责卡塔尔站到了“敌人”一边。于是沙特“新仇旧账”一起算,牵头多国“拉黑”卡塔尔。尽管卡塔尔表示希望与各方举行“坦率和真诚的对话”以平息纷争,美国、法国、科威特等也极力促成相关各方对话,但对于沙特等国开出的谈判条件,卡塔尔一直不肯妥协退让。

沙特为帮助美国重启与中东国家的关系搭台唱戏,举办“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和美国首脑会议”,却未邀请伊朗和叙利亚领导人到会。特朗普在会上强调“真正直面伊斯兰极端主义”,呼吁宗教领袖谴责极端主义攻击,敦促相关国家不要包庇恐怖分子。特朗普还和沙特国王一起为“打击极端主义思潮全球中心”揭幕。在卡塔尔“断交风波”发生后,特朗普还在推特上发文为沙特“撑腰”。但美国又派遣国务卿蒂勒斯赴中东进行调解,因为在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驻扎有大约1万名美军,主要任务是打击IS。

中东地区军备竞赛阴影难消

为了支持在也门的作战行动,沙特、阿联酋等国加大了对外军购数量。2017年5月,特朗普与沙特国王签署1100亿美元的军售大单。另有美国官员透露,两国还将达成在今后10年总计350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英国在沙特前两年军事行动中共向沙特出售46亿英镑的武器,自2015年3月沙特开始轰炸也门后,英国对沙特的军售两年间增加457%,达到190亿英镑,沙特从英国购买的炸弹和导弹数量激增近5倍。阿联酋2017年从美国订购两艘护卫舰以及大量的空地导弹、炸弹等机载武器。

中东地区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进口市场,也是美俄等国销售武器的主要竞争市场。在中东地区只有以色列、伊朗、土耳其等少数国家具有武器研制生产能力。伊朗拥有相对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能够自行研制生产导弹、战斗机、中小型舰艇等主要武器系统,这还得益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对巴列维政权发展军事工业的大力援助。在伊朗核协议签署后伊朗从俄罗斯引进С-300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合同总算开始兑现,这有助于提升伊朗抗击美國制裁和军事压力的能力。2017年9月土耳其与俄罗斯签订了引进С-400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合同并支付首付款。2017年10月沙特国王萨勒曼访问俄罗斯,双方达成了一揽子军购协议,11月签署近30亿美元的合同,购买С-400防空导弹武器系统、ТОС-1重型喷火坦克、反坦克导弹等一系列武器装备。

美国在中东的驻军和军火销售也呈现大幅增长势头。2017年9月18日美国正式启用在以色列的第一个永久性军事基地。该基地位于以色列南部内盖夫沙漠的一所防空院校内,基地设施由美以两国军人共用,美军派驻约40人,主要任务是操作部署在此的X波段雷达,其可探测数百公里外来袭的战术弹道导弹,是美国帮助以色列提升反导能力的一部分。以色列订购50架第四代F-35隐身战斗机,美国已交付近10架,以色列空军F-35I战斗机在10月16日首次参与了对叙利亚防空导弹阵地的空袭。美国还向叙利亚反政府武装提供“陶”-2改进型反坦克导弹等武器。

中东地区的战乱冲突和武器销售相辅相成,战乱冲突提升了武器进口需求,而先进武器又为战乱冲突推波助澜,其背后是极其复杂的大国利益之争,消除地区军备竞赛和战乱冲突可能需要处理好“手心手背”关系,真正实现地区和平还面临着艰巨的挑战。